戲答元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戲答元珍》 | |
---|---|
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詞 |
《戲答元珍》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歐陽修降職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次年,朋友丁寶臣(元珍)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給他,歐陽修便寫了這首詩作答。
題首冠以「戲」字,是聲明自己寫的不過是遊戲文字,其實正是他受貶後政治上失意的掩飾之辭。歐陽修是北宋初期詩文革新運動倡導者,是當時文壇領袖。他的詩一掃當時詩壇西崑派浮艷之風,寫來清新自然,別具一格,這首七律即可見其一斑。[1]
這首詩是作者遭貶謫後所作,表現出謫居山鄉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寬慰之意。歐陽修對政治上遭受的打擊心潮難平,故在詩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懷,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現了被貶的抗爭精神,對前途仍充滿信心。
此詩首聯寫山城荒僻冷落;頷聯承前細寫山城荒涼之景,寫出殘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蘊孕的生機一片。後兩聯抒情。頸聯寫作者多病之身在時光變遷、萬物更迭中產生的客子之悲;尾聯寫自己早年作客洛陽,稔熟洛陽牡丹,今日山城野花雖晚,但自己全不在意,表現出善處逆境的思想性格。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戲答元珍
作品出處;《歐陽修集》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歐陽修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原文
《戲答元珍》[2]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白話譯文
我真懷疑春風吹不到這邊遠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還見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盡的積雪壓彎了樹枝,枝上還掛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氣,春雷震動,似乎在催促着竹筍趕快抽芽。
夜間難以入睡,陣陣北歸的雁鳴惹起我無窮的鄉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觸動我思緒如麻。我曾在洛陽見夠了千姿百態的牡丹花,這裡的野花開得雖晚,又有什麼可以感傷,可以嗟訝?
詩詞解釋
⑴元珍:丁寶臣,字元珍,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市)人,時為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軍事判官。
⑵天涯:極邊遠的地方。詩人貶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遠,故云。
⑶山城:指歐陽修當時任縣令的峽州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夷陵面江背山,故稱山城。
⑷「殘雪」二句:詩人在《夷陵縣四喜堂記》中說,夷陵「又有橘柚茶筍四時之味」。殘雪,初春雪還未完全融化。 凍雷,初春時節的雷,因仍有雪,故稱。
⑸「夜聞」二句一作「鳥聲漸變知芳節,人意無聊感物華」。歸雁:春季雁向北飛,秋天南歸,故云,又傳說它能為人傳信,古時常用作思鄉懷歸的象徵物。隋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感物華,感嘆事物的美好。 物華 ,美好的景物。
⑹「曾是」句: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歐陽修曾任 西京(洛陽)留守推官,領略了當地牡丹盛況,寫過《洛陽牡丹記》。洛陽以牡丹花著稱,《洛陽牡丹記 風俗記》:「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游遨。
⑺嗟(jiē):嘆息。
作品鑑賞
題首冠以「戲」字,是聲明自己寫的不過是遊戲文字,其實正是他受貶後政治上失意的掩飾之辭。歐陽修是北宋初期詩文革新運動倡導者,是當時文壇領袖。他的詩一掃當時詩壇西崑派浮艷之風,寫來清新自然,別具一格,這首七律即可見其一斑。
詩的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破「早春」之題:夷陵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滿,雖然已是二月,卻依然春風難到,百花未開。既敘寫了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早春的氣象,又抒發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懷。「春風不到天涯」之語,暗離皇恩不到,透露出詩人被貶後的抑鬱情緒,大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旨。這一聯起得十分超妙,前句問,後句答。歐陽修自己也很欣賞,他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筆說》)正因為這兩句破題巧妙,為後面的描寫留有充分的餘地,所以元人方回說:「以後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次聯承首聯「早春」之意,選擇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鋪開描寫,恰似將一幅山城早春畫卷展現出來,寫來別有韻味。夷陵是著名桔鄉,桔枝上猶有冬天的積雪。可是,春天畢竟來了,枝梗上留下的不過是「殘雪」而已。殘雪之下,去年採摘剩下的桔果星星點點地顯露出來,它經過一冬的風霜雨雪,紅得更加鮮艷,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同顆顆跳動的火苗。它融化了霜雪,報道着春天的到來。這使是「殘雪壓枝猶有桔」的景象。夷陵又是著名的竹鄉,那似乎還帶着冰凍之聲的第一響春雷,將地下冬眼的竹筍驚醒,它們聽到了春天的訊息,振奮精神,準備破土抽芽了。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有「驚蟄」,在萬物出乎展,展為雷,······蟄蟲驚而出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故名驚蟄。蟄蟲是動物,有知覺,在冬眠中被春雷所驚醒,作者藉此狀寫春筍,以一個「欲」字賦予竹筍以知覺,以地下竹筍正欲抽芽之態,生動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覺察到的「早春」描繪出來。因此,「凍雷驚筍欲抽芽」句可算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筆。
詩的第三聯由寫景轉為寫感慨:「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詩人遠謫山鄉,心情苦悶,夜不能寐,臥聽北歸春雁的聲聲鳴叫,勾起了無盡的「鄉思」一自己被貶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陽,正如同故鄉一樣令人懷念。然後由往事的回憶聯想到目下的處境,抱病之身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年頭。時光流逝,景物變換,叫作者感慨萬千。
詩末兩句詩人雖然是自我安慰,但卻透露出極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說他曾在洛陽做過留守推官,見過盛蓋天下的洛陽名花名園,見不到此地晚開的野花也不須嗟嘆了,但實際上卻充滿着一種無奈和淒涼,不須嗟實際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這首借「未見花」的日常小事生髮出人生乃至於政治上的感慨。
此詩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風」與「花」的關係來寄喻君臣、君民關係,是歷代以來以「香草美人」來比喻君臣關係的進一步拓展,在他的內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會拋棄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戲贈丁判官》七絕中說「須信春風無遠近,維舟處處有花開」,而此詩卻反其意而用之,表達了他的懷疑,也不失為一種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種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關係,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與自擇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戲贈」「戲答」的方式表達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怨而不怒」的風雅傳統。據說歐陽修很得意這首詩,原因恐怕也就在這裡。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3]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4]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5]
歐陽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貶謫,仕途不像晏殊那麼順利,對人生命運的變幻和官場的艱險有較深的體驗。表現這類情感的詞作雖然不太多,但畢竟顯示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即詞既可以寫傳統的類型化的相思恨別,也能夠用以抒發作者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欄檻倚晴空)更展現出他瀟灑曠達的風神個性。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用詞來表現自我情懷的創作方式對後來的蘇軾有着直接的影響。[6]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