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托妮·莫里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生于1931年2月18日在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非裔女性作家。[1]

生平

莫里森的父亲是一位造船厂焊工,母亲则是家庭主妇,她的父母都亲身目睹了美国南方肆无忌惮的种族歧视,父亲更因年幼时目击私刑现场,始终对白人抱持著不信任感。[2]

莫里森是一个早熟的读者,涉猎范围包括珍.奥斯汀、理查.莱特、与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十二岁时皈依天主教,并加入了学校的年鉴工作团队与辩论团队。为了赚钱,她为白人家庭清扫房屋,并担任洛兰公共图书馆管理员的秘书。

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大学毕业后,又入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伍尔芙的小说,并以此获硕士学位。此后,她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

1966年,她在纽约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曾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她所主编的《黑 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三百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

1969年,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发表,此后,她经常应邀撰写社会评论,为黑人的利益而呼号。

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过30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20世纪70年代初,也是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轰轰烈烈进行之时,莫里森曾在一篇名为《黑人女性对女权运动的态度》的文章中公开发表过自己对当时女权运动的看法。

1988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同年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1993年,她的作品由于被认为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表达方式,而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奖的黑人女作家。

2003年托妮·莫里森出版新书《爱》,再一次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2012年发表第十部小说《归乡》。

2015年4月,面对美国社会有一次变得严峻起来的种族问题,在接受《每日电讯报》的专访时,她再一次公开对种族歧视提出批评,并为种族平等做出呼吁。

2019年8月5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著名作品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

《秀拉》(Sula,1973)

《柏油娃娃》(Tar Baby,1981)

《宠儿》(Beloved,1987)

《爵士乐》(Jazz (1992)

《天堂》(Paradise,1999)

《爱》(Love,2003)

《恩惠》(A Mercy,2008)

《家园》(Home, 20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