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搜括 |
搜括拼音是sōu kuò,亦作“ 搜刮 ”。指搜求;用各种方法掠夺财物等。
语出《梁书·武帝纪中》:“凡诸郡国旧族,邦内无在朝者,选官搜括,使郡有一人。”
中文名:搜括
拼音:sōu kuò
注音:ㄙㄡ ㄍㄨㄚ
词性:动词
基本解释
(1) [extort]∶搜寻掠夺。
搜括脂膏。
(2) [seek]∶搜求。
引证解释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契税》:“两县除将库积银两并节年存留通融支尽外,搜刮先年库贮黑漆铜钱,申允搭支,少救燃眉。”
茅盾《子夜》八:“他只好把所有的现款都搜括拢来,全家搬到 上海 。”
2.谓用各种方法掠夺财物。
宋 司马光 《言蓄积札子》:“官吏往往更行收籴,所给官钱既少,百姓不肯自来;中籴则遣人编拦搜括,无异於寇盗之钞劫。”
明 周岐 《官兵行》:“倾仓倒瓮恣搜括,排墻堕壁掘馀藏。”
《老残游记》第一回:“谁知道除那管船的人搜括众人外,又有一种人在那里高谈濶论的演说。”
李大钊 《现在与将来》:“试看那强盗军阀,那个不是忙着搜括地皮,扣侵军饷……预备他那子孙下辈万世之业?”
明 凌濛初 《序》:“独 龙子犹 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 宋 元 旧种,亦被蒐括殆尽。”
相关传说
某地有个县官,贪婪成性,整天光想着怎么盘剥百姓。老百姓恨透了他。转眼这位县官上任快三年啦。为了捞个好名声,能升官,他强迫百姓给他献颂德匾。百姓们打心眼里不愿意,可害怕县官耍淫威,不得不献颂德匾。本来缺德,却让人颂德,这匾上写什么呀?愁坏了大家。偏巧有个秀才,挺聪明,他在匾上写了四个大字──“天高一尺”。这块金匾抬到县衙的大堂上,县官一看,心花怒放。他琢磨:“老百姓称包公是包青天,我比天还高一尺,这不是说我超过包黑子了。传到皇帝那里,我准能高升。”他赶快叫衙役收下金匾。可是他万也没料到,这块金匾要了他的命。原来,金匾的内容传到京城,进了皇帝的耳朵里。这位皇帝是个明君。他想“天怎么能高一尺呢,分明盘剥百姓,地皮被刮下一尺深,这样的贪官怎能留!”他微服私访,查明真相,将这个贪官处于极刑。
这个故事反映了老百姓对“搜刮”的理解。“刮”,从刀,削地皮。“搜括(sōukuò)”的本义:“搜”,搜求;“括”,容盛;合起来,就像1948年版的《辞海》第572页解释的那样──“搜求财物曰搜括,即搜求而以器容盛之意。”这两者相去甚远,但是老百姓的理解使用的最广泛。从众随俗,积非成是,这也是语言发展史上常有的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