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教义 | |
---|---|
1.礼教、名教的旨意。 南朝 梁任昉《为卞彬谢修卞忠贞墓启》:"陛下弘宣教义,非求效于方今。"《北史·薛辩传》:"砥行砺心,困而弥笃,服膺教义,爰至长成。" 唐王维《为王常侍祭沙陀鄯国夫人文》:"教义所及,忠信弥笃。"
2.某一宗教所信奉的义理。 南朝 梁 沈约 《究竟慈悲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 朱光潜 《但丁的》:"基督教会的神权中心、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教义是在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长期扎根的地区里传播开来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教义 [1]
外文名称 religious;doctrine;creed;tenet;doxy;teaching
类别 宗教[2] 拼音 jiàoyì
基督宗教教义
概念说明 教义doctrine一词来自拉丁文doctrina,意即指导或教导。在应用上,它有主动和被动二义:可以主动地指知识传授,也可以指被动的、所传授的教义。
基督是一位导师,他教导从父那里所领受到的事理(若三13;五17;八25);他的教诲一方面既与梅瑟和众先知们的教导有着密切的关连,另一方面亦完成他们的教导。基督复活升天之后,宗徒们便以忠实地传授基督的教诲为己任。“教义”一词不仅指他们的教训,也指他们宣讲的内容:那是喜讯、是福音、是救赎的讯息。这种教导绝不仅是理论性地传达有关救恩事件的知识或资讯,它所指的往往超过知识的幅度,直透人心的改变。正好像宗徒们在五旬节日之后几乎变成另一个人一样,他的听众也一样需要改变,并把他们所领受的讯息传达下去。
教会的训导职务主要是透过宣讲和教理传授这两个管道而运作。宣讲与礼仪有很密切的关系;教会在全年中随着季节和庆日的转移向信徒宣讲救赎事件;教理传授则是更基本的入门功夫,向慕道者介绍信仰,给予他们一幅更普遍的图像。然而,不管是宣讲还是教理传授,基督徒永远不把知识视为目标本身。知识该是实用的工具,是在爱德生活中与天主及其他人密切契合的管道而已。
教义两个特质
(1) 要宣讲基督徒的讯息,宣讲者不能罔顾人类的经验和思想。不容讳言,最早的基督徒教义是在闪族和希腊的思想型态下规划出来的。因此,在宣讲和要理讲授的同时,教义的适应(accommodation)和本位化便该同步并进了。事实上,每当教会面临一个新的景况,它都需要再次表达(re-present)基督徒的训诲。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以后,本位化的呼声日渐提升;基督宗教固然出现于文化中,却超越了各种文化的局限,如此才能适应各种文化的需要。
(2) 有系统地阐释基督宗教的教义,一直都是教会宣讲和教导所需要的。为了保卫初传,躲避异端的错误或偏差,早期教会在在需要澄清某些思想;而为了吸引知识份子,启示真理也需要配合自然的事理。奥力振(Origen, 约185-254)的系统化工作更是为适应当时亚历山大的教理学院的需要而产生。而在历史中的某些时期,如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4)时,教会益感教育信众的需要;当时,为了对抗改革声浪而出版的各种教理书都力求把基督徒的信仰整体描述出来;另一方面,以加深一般教徒对信仰的认识为目标的团体纷纷成立。
这种对启示客观内容的强调,其实可以视作现代主义者们过份强调主观主义的反动。它的结果就是,自从宗教改革之后,罗马天主教愈来愈倾向于把doctrine (教义)一词理解为真理的整体,而以其他词汇表达信仰的教导了。
基督徒教义要点:
1)相信天主万有之父;
2)相信救主基督(包括一段救恩史的记述,特别是基督苦难、圣死、复活升天的奥秘);
3)相信圣神和他在教会内直到世界终结的圣化工作。
4)相信永生(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改变)。
教义是什么意思
【词语】:教义
【注音】:jiàoyì
指一种宗教所信奉和宣扬的神学道理思想
1.礼教、名教的旨意。 南朝 梁 任昉 《为卞彬谢修卞忠贞墓启》:“陛下弘宣教义,非求效于方今。”《北史·薛辩传》:“砥行砺心,困而弥笃,
服膺教义,爰至长成。” 唐 王维 《为王常侍祭沙陀鄯国夫人文》:“教义所及,忠信弥笃。”
2.某一宗教所信奉的义理。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 释 氏之教义本慈悲。” 朱光潜 《但丁的<论俗语>》:“基督教会的神权中心、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教义是在 希腊 罗马 古典文化长期扎根的地区里传播开来的。”
3.指某一个宗教所讲述的中心
后来教义引申为“信仰”“准则”等含义。
天主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天主教的核心思想是"爱"。
“天主是爱,那存留在爱内的就存留在天主内,天主也存留在他内”(若壹4,16),天主教教导人们要彼此相爱。耶稣在受难前夕最后的晚餐时对 门徒们说:“我给你们一条新诫命: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世人就会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4-35)。
“爱”是基督徒神圣的标记。两千年来,沧海桑田、世世变幻,不知经历了多少兴衰更替,惟有“爱”穿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成为了人类普遍的共识。
无论任何时代,基督信徒从不羞于对他人表达自己的爱,以此形成了基督宗教文化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爱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天性。人自从出生起就经历着爱与被爱。我们爱父母,爱亲人,爱师友,爱子女。在爱中,我们感受到温馨与幸福,信心和勇气,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爱是如此的美好。然而,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却选择了恨,选择了对抗和报复。父母与子女不和,丈夫与妻子不和,兄弟姊妹之间不和。 人活着并不容易,许多压力包围着我们,许多矛盾困扰着我们,许多不公使我们难以平衡,许多伤害使我们难以抑制想要报复,许多利益极大地诱惑着我们。
所以爱看似容易却不容易做到。
于是天主教应运而生——一个倡导人与人抛弃仇恨、彼此相爱的宗教。 耶稣一生只有33岁,正式传播福音只有3年,然而他对人类的影响不可谓不巨大,“人类救主”、“降生为人的天主”、“宇宙君王”、“万王之王”、“天主圣子”,这个一世纪犹太青年身上拥有人类至高的崇敬和地位。
一个普通犹太人,木匠的儿子,何以拥有如此荣耀?
听听他对门徒们所说过的话:
“你们曾听过这句话:“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但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人,还要为那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玛5,43-44)。 福音书中还有许多爱的经典,这些经典极具震撼力,改变了许多世代的许多人;天主是否存在,谁也不能证明,可是耶稣基督所传授的爱的诫命,通过宗徒、门徒们和后世天主教会的传播,的的确确给人类带来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