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加坡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加坡河新加坡32條主要河流之一。河從西部的金聲橋源起,向南傾入濱海灣蓄水池[1] 。自從英國殖民者斯坦福·萊佛士於1819年2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後,河的兩岸就逐漸發展成新加坡的商貿中心。

在萊佛士的免稅政策下,設立在河口的商港吸引了遠近的商船。商家在河岸建起一排排貨倉,而這些極具歷史意義的房屋現已受到整修及保護,成為高級餐廳、酒吧等。現今,小型機動船每日穿梭於新加坡河,載着遊客欣賞沿河美景,了解新加坡歷史。最近,政府在河口建了一個大閘門,把新加坡河改造成一個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中文名:新加坡河

長 度:總長約3.2公里

著名景點:魚尾獅公園

說 明:新加坡的生命之河

最佳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建議遊玩時長:3小時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成人15 新元,兒童(3-12歲)8 新元

位置

貫穿於整個城市的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生命之河,總長約3.2公里。新加坡河雖然不是非常長或非常大的河流,河道的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以前來自世界四面八方的移民都是依靠這條河流來維持生計,這裡是移民最先遷入和商業最先繁榮的地帶,也是老新加坡的經濟動脈。

幾百年來,新加坡河歷盡滄桑,她見證了土著王朝的沒落;見證了早期移民的血淚;見證了殖民統治的興衰;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惡;也見證了一個新興城市國家的誕生和發展。今天,這裡已經被政府保護和開發,形成新加坡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和娛樂中心。漫步在河畔,遊人可以參觀許多富紀念性的標誌和建築如:魚尾獅公園、萊佛士登岸遺址、新加坡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和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等。河岸兩旁–駁船碼頭、克拉碼頭和羅拔申碼頭,是新加坡最繁華的街區,是享受美食夜市的勝地。

歷史

1819年,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新加坡河登陸,就預見新加坡適合發展轉口貿易的經濟潛能,於是,把新加坡開設為自由港,由於豁免進口稅,貨物價格低廉,各地商人都樂意前來進行貿易活動。1821年,到新加坡停泊的船已有3千多艘,大大促進了轉口貿易的發展,1823年,貿易總額達到1,300多萬元,新加坡就成了一個繁忙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來到了新加坡河,在兩岸建了很多房子,一些是出入口商行,華人稱為「九八行」,一邊建的都是倉庫,對岸就是他們辦公的地方。新加坡河沿岸建起數以千計的各國商行,可謂萬商雲集。

從19世紀起,新加坡河頻繁的交通量導致河道受到嚴重的污染。直到1977年,當時之總理李光耀發起了清理新加坡河的運動。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發展妥善的排水系統、重新安頓聚居在河道附近的貧民及每日清理堆積在河床的垃圾積極地展開了。十年後,清理河道的計劃終於圓滿成功。河水的污染程度被控制在安全水平,海洋生物也重返新加坡河。

地位

新加坡河可謂是新加坡的母親河,她是早期新加坡的經濟動脈,是繁榮的起點,主要指的是它和轉口貿易的關係。獨立以前,新加坡的工業基礎薄弱,經濟主要依賴轉口貿易,新加坡河就成了新加坡最主要的經濟動脈,當時的貨物是由遠洋來的大貨輪,從海上卸到駁船,再由駁船沿着新加坡河,存在兩岸的倉庫里。當時,新加坡人的收入中75%,可以說就是來自於這條河。新加坡河其實頗為短小,可是它的出口就是新加坡港,連接着新加坡海峽、馬六甲海峽和南海航道,並且面向印尼廖內群島,東南亞各地以致於東西方航運的船隻,都要經過新加坡河口,這樣一來,新加坡河口自然成了一個貨物集散地。

現狀

隨着時代的進步,特別是建國以後新加坡經濟已經轉型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新加坡河岸的繁榮也告時過境遷,新加坡政府於是擬定一項翻新發展計劃,把新加坡河變成一條旅遊的河。今天,新加坡河已經改頭換面,昔日污染的河水經過了淨化,保留下來的舊建築物都經過翻新,河岸邊的百年老店屋和貨倉則被改造成娛樂、飲食、休閒和商業服務場所,不斷美化的兩岸,使本地人和遊客流連忘返。

市區重建局耗資1,600萬新元興建的新加坡河畔林蔭道已經開幕,新加坡前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表示,新鋪設的林蔭道將提供另外8,000平方公尺面積,供設立露天餐座和露天小吃亭,進一步將這世界知名的獨特的飲食、消閒和娛樂之地發揚光大。這條行人林蔭道長6公里(兩岸各3公里),寬10到15公尺,從新加坡河口一直延伸到金聲路。建造工程始於1992年,包括新建三座行人橋和修復渥橋、李德橋。此外,當局也在橫跨新加坡河的汽車天橋下興建地下行人道,讓人可以通暢無阻地往來於駁船碼頭克拉碼頭羅拔申碼頭

昔日新加坡河上典型的運輸工具--駁船,如今已變成接載遊客作「新加坡河之旅」的工具,沿河經過的景點,包括舊國會大廈、皇后坊文物館、福康寧堡壘、濱海藝術中心、克拉碼頭、駁船碼頭、魚尾獅公園、萊佛士坊等等。

新加坡的淡水資源

為了保障淡水供應,新加坡政府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一直不遺餘力。他們一方面通過增加蓄水、建新生水廠和海水淡化廠,增加水源供給;另一方面通過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努力實現用水自給自足。

翻開新加坡地圖,可以看到很多藍色的蓄水池。建設蓄水池是新加坡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全國有17個蓄水池,一半以上的國土被闢為集水區。集水區內嚴格控制工業項目,防止水源污染。隨着濱海堤壩等工程完工,新加坡的集水區面積將占總國土面積的2/3。為了增加淡水的儲水量,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河入海口築起了一道堤壩。他們把海水攔在堤壩之外,然後使河內的鹹水逐漸淡化用來儲滿淡水。比較巧妙的是,新加坡人把蓄水和旅遊結合起來,他們把全國的蓄水池和水道都連接起來,建設水上遊樂項目,把新加坡打造成水上動感之都 ,讓水為城市增添靈氣,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樂趣,新加坡許多水上活動,如賽龍舟,每年也都會在這裡舉行。

碼頭

萊佛士登陸地地點

在亞洲文明博物館旁邊,新加坡河畔的小廣場上,肅立着一座通體潔白的雕像。一位年輕英俊的紳士昂首挺立,雙臂插在胸前,凝望遠方。這就是傳奇人物萊佛士的雕像。這個姿勢已經成了他的標準站姿,無數的旅遊紀念品都是他的翻版。

這尊塑像除了紀念萊佛士本人,還有一層特別的含義。塑像基座的銅牌上銘刻着這樣一段話(英文翻譯):在這一歷史性地點,托馬斯.斯坦福.萊佛士爵士於1819年1月28日首次登陸新加坡,由此將一個小漁村的命運改寫為一個偉大港口和現代化大都會。簡單地說,套用李光耀評價孫中山的話就是「萊佛士,一個改變了新加坡命運的人」。這裡就是萊佛士首次到訪新加坡的登陸地點,新加坡河邊又一個可圈可點和謀殺相機內存的地方。身為偉大的歷史人物,萊佛士在河畔眾多高樓大廈的背景下顯得孤單、落寞而憂鬱。歷史的河水向前,再向前,匯入海洋,無可逆轉。風雲人物,英雄俊傑,雖然一朝風流,終究化為河邊的靜默雕塑。

三座橋

新加坡河上有十來座橋,其中安德遜橋、加文納橋和埃爾金斯橋是最著名的3座橋。佇立在浮爾頓酒店前的加文納橋,還有個外號叫「烏龍橋」。

新加坡河上的那座烏龍橋,是建於1869年的古老橋樑,原先設計是中間的橋身可以敞開,能夠讓商船通過。但後來由於建造設計出了問題,導致橋身建好後無法開啟,當時那些高桅杆船隻好停在港口外,改用駁船入港進行貿易,於是駁船業便從此興起。到了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河出現了最繁榮的港運高峰期,河畔每天停泊3000艘的大小駁船,到處是人聲鼎沸,船鳴號然。可以想象,這座為紀念總督加文納上校而命名的橋,卻出人意料地讓當時普遍用來運載貨品的高桅杆商船,再也無法駛入新加坡河——這種「自擺烏龍」,間接改變了整個新加坡河的整體面貌。

新加坡河上的另一座埃爾金斯橋,是以第二次鴉片戰爭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最高統帥和全權談判代表埃爾金斯命名的。當時,開赴中國的英軍途經新加坡,就駐紮在離新加坡河畔不遠的政府大廈前的大草場。而在他們動身去中國前,突然接到急電,要求他們折返印度鎮壓當時爆發的印度兵變,於是一場血腥的屠殺先於中國在印度爆發。可以說,埃爾金斯一手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另一隻手沾滿了印度人的鮮血。他也因為這兩大「功勞」,被任命為印度總督,統轄包括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在內的海峽殖民地。新加坡華人說,埃爾金斯橋已經成為歷史的「烏龍」,雖然不能拆掉它,就讓我們常常奮力地跺它幾腳,這雖然是幽默的行為,就不反當成一種「自擺烏龍」的快樂吧!

河畔繁華的街區

駁船碼頭對岸,原是英國殖民地政府的辦公地區,當前還保留下來的代表性建築物有舊國會大廈(更早時期的法院大廈)、皇后坊和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1905年為市議廳)。其中,皇后坊和舊國會大廈之間沿岸地帶豎有萊佛士爵士的白色雕像,一般相信他應該是從這裡上岸的。

然後,駁船會通過加文納橋和安德遜橋。安德遜橋旁便能看到新加坡旅遊業最為人熟悉的標誌——魚尾獅公園和它背後的浮爾頓大酒店,浮爾頓大酒店的前身是1924年建成的郵政總局,後來它成為新加坡郵政總局和其他政府部門的辦事處。離浮爾頓大酒店不遠就是俗稱「紅燈碼頭」的克利福碼頭。駁船來到碼頭外的濱海灣後,調頭可開到克拉碼頭去,這裡是欣賞新加坡金融區景色的理想角度。

新加坡河北岸的克拉碼頭,1860至1870年代曾是造船和修船的中心。碼頭東面有福康寧山,相傳這裡曾是蘇丹的王宮所在,萊佛士登陸後,他的官邸曾經設在這裡。當駁船往南面朝河口行駛時,遊客可以在東面看到即將作為新聞藝術部的禧街大廈。這座建於1934年的大廈,原為警察局。接着,駁船會通過哥里門橋和靄仁橋,來到南岸的駁船碼頭,在1983年遷離新加坡河之前,這裡每天上演着起貨卸貨的忙碌情景。如今,這裡的數十座貨倉和辦公室已改為多元特色的餐館和酒吧,翻新後的店屋同背後的現代化摩天大樓形成鮮明的對比,並成為附近金融區職員和外國旅客夜晚最愛光顧的消閒去處。

視頻

見證歷史變遷的新加坡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