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加坡貓又被稱為獅城貓是馬來語對新加坡的稱呼,這是體型最小的貓品種。[1]
有的體重甚至只有兩公斤左右。又名陰溝貓、下水道貓,因早期這種貓在原產地新加坡並不受歡迎,常被迫寄居在下水道中,故得此名。也由於生活環境惡劣的關係,而導致其體形嬌小。1975年,新加坡貓才被帶入美國,從此為世界各國所識,成為了重要的寵物貓品種。
歷史
起初,這種貓在其發源地並未受到重視,1970年代初期,1971年,在東南亞工作的地球物理學家Hal把一些當地的原生貓送給住在美國的Tommy Meadow進行繁育,1974年,Hal調往新加坡工作,隨她前往新加坡的,還有一隻藍色緬甸貓、一隻絕育的紫色緬甸貓,以及三隻她曾送給Tommy的貓的後代,直到1975年,Hal帶着五隻小貓返回美國,根據記錄,1980年時還有一隻名叫「智子」(Chiko)的小貓被Barbara Gilbertson從新加坡愛護動物協會(SPCA)進口到美國。
Hal返回美國後,Tommy Meadow在英國遺傳學專家的諮詢指導下開始了獅城貓品種的繁育計劃。直到1985年,他們成功的獲得了通體棕色的小貓,並確認一些獅城貓攜帶着純色的隱性基因。育種者隨即嘗試一種測試性的交配程序以確定攜帶純色基因的種貓,但直到1988年,只有7隻貓被確認並被作為寵物飼養。
1987年,一位名為Gerry Mayes的獅城貓飼養者前往新加坡尋找到更多的原生貓,並將其帶到美國在國際貓協會(TICA)註冊,如今這一品種依然十分罕見,但育種者和寵物主人仍然在專注於該品種的培育。直到1991年,新加坡政府才將這種貓認可為「國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