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燈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雄燈塔又稱「旗後燈塔」。位於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為三級古蹟。於西元1883年設置的高雄燈塔,其塔身則為台灣地區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頂部呈現圓筒形,可由燈塔陽台眺望高雄市全景。[1]
目錄
簡介
「旗後燈塔」位於旗後山上,為為三級古蹟,清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聘請英國技師築西式燈塔於旗後山上,塔內裝有六等單蕊定光燈,見距十浬(約十八公里)。至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擴建高雄港,因此重修燈塔,自旗津市區有步道可前往,重修後的燈塔塔身為八角形,頂部有陽台可供遠眺,塔前有座白色的西洋式辦公室,展示著燈塔以前所使用過的儀器、燈塔照片及位置圖,而外面綠意盎然的草坪上,還有座日晷儀供人觀賞。[2]
高雄港是台灣南部的主要門戶,因此興建高雄燈塔自有助於確保商船往返貿易的安全。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高雄燈塔,不僅見證了高雄港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雖曾遭受機槍掃射,惟並無損害,始終發光不輟。[3]
歷史
清治時期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利用戰爭,迫使清廷同意開放雞籠、滬尾、安平及打狗四個通商口岸,同治三年(1864年)打狗正式開港即有建造燈塔之議。而後船隻出入逐漸繁多,港口導航設施不足常發生船難事件,原有中國傳統式的燈竿或旗竿已不符時代需要。
至光緒九年(1883年)始聘英國技師築西式燈塔於旗後山上。據文獻所載,當時為磚造的方形塔,內裝六等單蕊定光燈,見距約十浬,所有的儀器設備均購自英國。
日治時期
日人擴建高雄港,為實際需要乃重修燈塔。大正五年(1916年)改建新塔,至大正七年(1918年)完成,新的燈塔在原址旁。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上尚有一座日晷儀。修建後的燈塔塔身為八角形,至頂部轉為圓筒狀,有陽臺可供遠眺。燈室外面裝玻璃,圓頂上有風向儀,風向儀上書寫有漢字,東、西、南、北,此種造形極為少見。塔身塗白色,頂部為黑色,高達十一公尺,遠望極為明顯。第二次世界大戰略受損害。
中華民國時期
燈塔戰後屢加整修,現在內部所用的導航設備,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強度為八十五萬支燭光。
經度/緯度
經度/緯度:120.26471/22.615513
燈塔結構與行政諸元
燈塔結構諸元
- 塔高:15.2公尺。
- 塔身塗色・構造:白色八角形磚塔,外觀漆白,外有環繞陽台。
- 燈高:58.2公尺(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
- 燈器:4等旋轉透鏡電燈。
- 燈質(頻率):每30秒連閃4次。
- 明0.4秒,暗4.6秒。
- 明0.4秒,暗4.6秒。
- 明0.4秒,暗4.6秒。
- 明0.4秒,暗14.6秒。
- 光力:850,000支燭光。
- 公稱光程:25.3浬。
- 明弧:320度-158度。
- 無線電標桿:1座。
- 雙頻道雷達標桿:1座。
- 連絡配備:無線電對講機配置。
燈塔行政諸元
- 人員編制:未知。
開放時間
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夏令時間4月1日至10月31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冬令時間11月1日至3月31日),每逢星期一內部整理不開放。
- 電話:07-5715021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國道3號-燕巢系統交流道-國道10號-鼎金系統交流道-國道1號-高雄端交流道下-漁港路-新生路-中興路-過港隧道-旗津一路至三路-廟前路-廟前路1巷。
♣大眾運輸:
- 搭高鐵至左營站下或搭臺鐵至高雄站下-轉搭高雄捷運至草衙站下-轉搭高雄市公車(紅9A路、紅9B路)至旗津輪渡站下。
- 搭高鐵至左營站下或搭臺鐵至高雄站下-轉搭高雄捷運至西子灣站下-轉搭渡輪至旗津輪渡站下。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