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曜日式散步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日曜日式散步者》是一部由黄亚历执导的台湾纪录片。该片讨论在1930年代台湾的文学团体“风车诗社”,及追溯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台发展,导演黄亚历耗时3年的田野调查,主要访谈对象为风车诗社成员在2012年仍存活的家属。[1][2][3]
剧情介绍
影片一开始,导演用掷骰子来告诉观众这是个充满变局的时代,随后是西装笔挺的下身,先是展现本纪录片的第一个特点,不同于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导演选择回避演员的脸,在仅有的历史照片中才会让历史人物现身,主要原因在风车诗社没有相关的影片纪录,而此部纪录片全程以演员扮演李张瑞为旁白口吻为叙事,先是从拍照前的会谈讨论林修二没来的原因,介绍了从日本来的福井敬一和就读台湾总督府医学校的张良典,最后是李张瑞和大田利一,四人拍照后,影片回到书房中推印新的风车诗社诗刊的第三册,并将收件者的名条夹在里头 ,然后是一段诗和李张瑞跟风车诗社诗人的对谈,以李张瑞为主角在影片中生活中的细节用来作为许多强烈象征的展开,之后便不断重复这样的形式。
每个建筑物、自然画面、画、自然的声音出现时,旁白都会念风车诗社的一段诗,而每段诗念完后旁白都会跟其中一位诗人讨论或是旁白念诗人寄给看起来像是参加风车诗社旁白的信,依顺序由水荫萍(杨炽昌)、讨论诗的风格如何,真正的诗应该具有怎样的形式,诗具有怎样的状态,也适时点出风车诗社与当时文坛的不同,观念与提出粪写实主义的西川满有点类似,但强调当时的台湾文艺协会并未关注热衷于日本文化的台湾青年,并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1943年11月在台北由台湾文学奉公会决战文学所决议[4]中以皇道精神为基础又有些距离。
而该片当中使用了许多的画面来制造不太容易被具体化的文化冲突,例如餐桌上有时全摆放传统台式菜肴,有时全摆放日式菜肴,最后餐桌上两者混杂,又或者看似主角的妻子穿著木屐却在门槛边跌倒的场景,暗示日本皇民化运动下,或以桌上围棋本从刚刚开局,然后混乱不堪,到强烈的分庭抗礼[注 1],暗示台湾文坛当时的对抗,或以大地震暗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文坛发生的震荡,片尾又用一次掷骰子暗示这些看似混乱且多元的年代已成定局,而最后用手拨开扑克牌,停在了最后一张鬼牌,暗示这个诗社和诗人李张瑞,已经不合乎时代潮流了。 每个历史素材包含当时摄影的影片、演歌,和日本昭和天皇的开战、投降演说等,都做为是背景的交代,为重演当时情境,导演甚至将当时报纸扫描影印,并由演员当作当时的报纸撕掉,画作为了说明超现实主义的存在,选择了知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坚持》等等,剧情也跟随著主角经历的年代推进,从到东京留学归国,到片尾不得已卖书维生,最后还有烧书的镜头,暗示这个多元的风潮一步步走向终结,本来风车诗社在跟随殖民政府。
片中主角跟风车诗社的生命力紧紧缠绕,一开始从东京回来,结婚生子,面对国民政府来台时,使用文字语言转换的困境,到最后纪录片交代了风车诗社诗人李张瑞被处死的细节,包含自白书、死刑文件等等,背景音为蒋中正民国40年之元旦公告。
该片更具特色的点在于,导演使用了新潮的纪录片形式,呼应了风车诗社在当时的超越时代的特性,使用的暗示、象征手法多样且显隐间杂,不仅满足了电影的美学要求,作为纪录片,也可以让观众感受当年风车诗社引入超现实主义带来的震撼。
评论
台湾纪录片研究者邱贵芬教授表示,该片高度实验性的美学形式,呼应主题风车诗社的美学主张,挑战纪录片剧片的分界,而风车诗社的文学历史足迹,则串连起影片超越写实的影像和声音,成为影片与台湾社会及历史现实不可断裂的连 结。这部片在日本引起相当热烈的回响, 开辟了台湾纪录片的国际空间,也在这具 体现实效应里回应了近百年前日治时期台 湾风车诗社诗人“与世界连结”的台湾文 化想像。[5]
参考文献
- ↑ 徐桐炘. 《日曜日式散步者》纪录“风车诗社” 入围金马2奖项. 中国时报. 2016-10-02 [2016-11-25] (中文(繁体)).
- ↑ 徐汉明. 超现实的梦之读本/电影与书的《日曜日式散步者》. 联合文学. 2016-10-03 [2016-11-25] (中文(繁体)).
- ↑ 林俐瑄. 应亮关怀老人抢下剧情短片奖 鸿鸿领纪录片奖挺同志婚. 中国时报. 2016-11-27 [2016-11-30] (中文(繁体)).
- ↑ 国立台湾文学馆 - 11月,“台湾文学奉公会”于台北召开“台湾决战文学会议”。. ikm.nmtl.gov.tw. [2018-01-07].
- ↑ 邱贵芬. 纪录片与台湾历史显影 (PDF) (中文(繁体)).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
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标签,或结尾的</ref>
标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