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屾

来自网的图片

中文名:


杨屾,字双山。陕西兴平[1]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说乾隆五十九年)卒[2]清朝鼎盛时期的农学家,一生重视农业和农业技术[3]

教育,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范,成绩卓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4]

杨屾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早学,天资聪明,十几岁时从关中名儒李颙读书。他不应科举,不求功名,“自髫年即抛时文,矢志经济,博学好问。凡天文音律,医农政治,靡不备览。”

中文名 :杨屾

民族: 汉

出生日期:1687年

职业: 农学家

国籍: 中国(清朝)

出生地 :陕西兴平

逝世日期:1785年

主要成就: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目录 1简介 2概述 3生平经历 4生平著作 5品德

1简介

杨屾:字双山。陕西兴平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说乾隆五十九年)卒。清朝鼎盛时期的农学家,一生重视农业和农业技术教

育,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范,成绩卓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杨屾为一介布衣,《清史稿》无传,《续修陕西通志》和《重修兴平县志》等

著重记述他在家乡推广桑蚕及其学术上的成就,较少涉及其他方面。故其家庭情况知之甚少。杨屾少年时,正值明、清之际的哲学家,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

儒”的李颙(字中字,号二曲)主讲关中学院。他就去周至拜师门下,颇得其师理学心传,尤其是李颙重视实学和“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对他深有影响。

2概述编辑

《知本提纲》


杨屾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设馆教学,致力农桑,从事著述度过的。刘芳《豳风广义序》说:“双山杨子……赋资聪慧,才略性成,自髫年即抛时文,矢志经济,

博学好问,凡天文、音律、医、政治,靡不备览。”杨屾生活的时代,正当清王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所谓“盛世”年间。这时,清王朝政权已基本巩固,专制统治处

于相对稳定阶段,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和笼络的两手政策。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又大力提倡科举考试,因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热衷于钻研如何做好“八股” 时文,通

过科举考试,以进入仕途。杨屾却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不同,矢志于“经世致用”之学。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探索自然与人生,研究伦理和实业。杨屾的

学术成就,在当世评价即很高。一代关中名土刘古愚(刘光贲)说他的学问可与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媲美;说他注重实际,不拘泥成法,博览群书,

而“不为书所愚”。张元际在《补印知本提纲》中说他做学问“别有心契”,“创造词义多与前圣未合”,然而 “其书俱从造化定理靠实推求,并非无本之谈”。

3生平简历

杨屾设馆教学,先后从学弟子达数百人,撰著讲学用的讲义《知本提纲》,向学生演说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业” 的道理时,强调“夫欲修四业之全,宜先 知农务之要”;在《豳风广义·弁言》中则说:“农书为治平四者之首”。因此,他一生著力于农桑的研究。清初,关中地区既不种棉、麻,也不种桑养蚕,只种粮食

作物。因而这里的老百姓有食无衣,每年都要卖掉一半以上的口粮到外省去换布,结果是衣食皆缺,生活艰难。杨屾见此情景,思索著要为解决家乡人们衣著问题,寻

找一条新途径。他曾试种棉和苎麻,但“弹思竭虑,未得其善”。试种虽未成功,但他却是第一个把棉花引种到陕西西部的人。其后,读《诗经·豳风·七月》,受到

启发。他认为,《豳风》中所指“豳地”,即邠州(今陕西邠庆)、长武(今陕西三水)等处。古代陕西能够种桑养蚕,现代也应该能种养。于是决心要重兴“邠风”,恢

复陕西的蚕桑事业。他根据历史和事实,强调农桑并重和南北各地都宜栽桑养蚕,并博考各种蚕书,博采众长,又访问各地栽桑养蚕的经验,亲自试验,寻找出了在陕

西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将积累了l3年的经验,写出了一本蚕桑专书——《豳风广义》。兴平、周至、户县一带的乡民,互相仿效传习,都大获其利,但省县当局对此事 置若罔闻。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较快地推广发展蚕桑,乾隆六年(1741),他上条陈给当时陕西布政使帅念祖,请求由省府出面倡导,又把《豳风广义》一并附上。杨屾在

条陈中,不仅从历史到现实陈述了推广桑蚕的利益,可以“广开财源,以佐积贮,裕国辅治,以厚民生”等,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推广蚕桑“八策”,建议用“规劝

”和“课税”的办法巩固发展蚕桑业;要有赏有罚,凡栽桑百棵以上者可以得不同等级奖励。至于桑籽、树苗、灌溉等重要措施,官府也要有统一筹划,与民方便。杨

屾的条陈得到帅念祖的支持。下令各府、州、县大力推广蚕桑。不到10年,陕西关中、陕南,甚至陕北很多地方蚕业很快发展起来。为加强蚕桑业,在省城和凤翔、三

原等地区还设立了蚕局和蚕馆,负责推广和作具体的技术指导。雍正三年(1725)的春天,有一次他出游终南山,“见檞橡满坡,知其有用,特买沂水(今山东境内)茧

种,令布其间”,也取得了成功。柞蚕首次开始在关中地区大量放养。

“农非一端,耕桑树畜四者备,而农道全也”。这是杨屾对“农”的理解。包含著大农业的宝贵思想。除蚕桑外,他对耕作、树艺、畜牧等也有很深的研究与实践。他

“更思秦中园圃久废。树艺失法,追仿素封之意”。建立“养素园”,作为树艺、园圃和畜牧的研究和实践基地。养素园大约在雍正六至八年间(1728— 1730)建立。园

周围栽种桑树和用材树木,园内间套种各种果树、蔬菜和药材;园中央凿一口大井,安装有水车,供抗旱浇园之用。园内盖有房舍,设学馆,藏图书,“储学育才”。

同时,养素园又是杨屾从事农事研究试验和学术著述的场所,他“身亲其事,验证成说,弃虚华之词,求落实之处,获得实效,即笔文于书 ”。

杨屾平生嗜好读书,临终时遗嘱家入,不要为他棺碱穴葬,把遗体安放在养素园内他晚年藏书读书之处明经洞的石床上,用生前喜好的书籍覆盖,然后在明经洞内砖墙

砌隔。杨屾去世后,道光帝(1821—1850)曾手谕褒嘉,命祀乡贤祠。光绪二十年(1894)兴平知县杨宜瀚筹建专祠,定每年农历四月四日为祭祀日。自此纪念仪式年年不

绝,一直延续至1958年。

4生平著作

杨屾生平著作计有《知本提纲》、《论蚕桑要法》各10卷,《经国五政纲目》8卷,《豳风广义》4卷,《修齐直指》1卷。《经国五政纲目》和《论蚕桑要法》两书未

见。现存只有《知本提纲》、《豳风广义》和《修齐直指》。张元际《补印知本提纲序》说:《知本提纲·农则》为杨屾 “一生之最得力,又恐未详也,作《修齐直

指》申言农,《豳风广义》专言桑”。

《知本提纲》约成书于乾隆三年(1738)之前,比官修的《授时通考》略早。全书lO卷,分l4章,其中的“修业章”有一部分专讲农业生产技术。据杨屾说,这书是给初

学之人读的,所以文字写得较通俗易懂。又为了便于背诵起见,正文很少。详细说明全在注解,所以注文的字数远远多于正文。注文是杨屾的学生郑士铎在其指导之下

写的。书前有杨屾的序,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书也是在这—年付刻的。光绪三十年(1804)张元际又用原刻版补印过一次。书中有关农业部分,近人王毓瑚将之编入

《秦晋农言》中印行过。《知本提纲·农则》一开始为总论,论述农业的地位、功能等传统重农思想,最后说:知识分子也必须关心农业生产,“士民不分”,同时强

调“在学校不可一日不讲”。杨屾把农学知识纳入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定为学生必修的 “四业”(农、工、礼、乐)之首,实为士、农结合的教育措施的开创。

“前论”之后接著是“耕稼一条”,主要为谷物生产技术,包括耕道、布(播)种、移栽、耘锄、天时、园圃、土壤、灌溉;“桑蚕一则”,包括栽桑和养蚕;“树艺一

条”,主要讲树木、果、蔬、花、药和竹类等的栽种、压分、接博;“畜牧一条”论述牛、马、猪、羊、鹅、鸭、鱼和蜜蜂等的繁殖和饲养;“后论”则再次强调农业

之重要,说:“耕夫、织女,治天下之人也;耒耜、机、杼,治天下之具也。”总观《知本提纲·农则》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尝试从中国传统哲学之一的“阴阳五行”

说中去寻求农学理论,把“金、木、水、火、土”改为“天、地、水、火、气”;自立新义,认为“天、地、水、火”为“温本至纯……一而不分”的材体,称做“四

有”或“四精”;“气”既是一种材体,又发挥著联贯四精结合成新体的作用,四精中天、火属阳,地、水属阴,阴阳各半,借气的作用,交互相会,和谐流通,生化

万物。杨屾把经他所修改了的“阴阳五行”运动变化,作为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生长化育的理论根据,也用之作为论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技术的基本原理。《农

则》所述农、桑、树、畜等农业生产各部门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自成体系,反映出明清之际,关中地区的农业主产概貌和农业科学技术状况,确可视为出色的农学著作。

《豳风广义》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由巨兆文、史德溥二人为之校订文字,然后捐资付刻,乾隆七年(1742)刻成。此为宁一堂刻本,有陕西巡抚帅念祖的序,还有杨

屾同乡刘芳的序和其门人巨兆文的跋。以后陕西、河南、山东都重刻过。后来又有《关中丛书本》。l96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郑宗元和郑辟疆的校勘本。全书分上、

中、下三部分。卷之上,著重论述桑树的地宜、栽桑、种桑和盘桑条法、压条、分桑法、栽地桑法、修抖树法、接桑法等;卷之中,记述了养蚕器具等的准备和各种蚕

具,以及择种、浴种、初蚕下蚁、饲养、上簇、摘茧、蒸茧,直至缫丝;卷之下,第一部分谈蚕丝的织维和机械,此外,还附有养槲蚕法;第二部分为畜牧,主要是家

畜、家禽的饲养和疾病治疗的方法;还有一些关于园艺方面的论述。这本书的特点是处处从陕西关中地区的条件和实用出发,例如特别介绍了杨屾在当地发现的一个桑

树优良品种,比优良的南桑还好。书中还把中国古今南北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陕西地方养蚕的适宜时间在谷雨前三四天。为便于广泛宣传,书中附图很多,

所讲内容都是本于经验,切实有据,不作空谈,而且文字浅明易懂。书前杨屾写给当地政府的陈条,列举北方可以种桑养蚕的道理四条,字里行间洋溢著他对开拓当地

民间生产领域的热情。

杨屾觉得《知本提纲》分量过大,童蒙不易记诵,于是把修身、齐家部分提纲挈领地缩写成《修齐直指》一书,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6)刻印。清末,经刘光蕡(古愚)作

评,用《修齐直指评》的题名付刻,得以流传下来。有《柏经正堂刻本》、《烟霞草堂遗书续刻本》和《关中丛书》 本。近人王毓瑚编的《区种十种》中也有节录。这

本书,由杨屾的门人临潼齐倬做注解。书中讲到“五常”,有“以此树艺,无不畅茂;以此畜牧,无不蕃息……” 等数句,其下注文阐述耕种、养畜、育蚕等的原则

后,又进一步申论耕、桑、树、畜的具体技术,有颇为详尽的发挥。从农学观点说,很有价值。

5品德

杨屾虽为200多年前的一个知识分子,但其处世的品德即使是在今天至少也有两方面要予以肯定。共一是在从事农桑技术的总结研究方面,重亲自试验,不轻信传闻。他

说:“农桑著述颇多,但知文者多未亲身经历,亲身经历者多不知文。所以多略而不详,繁而不要,用之多无实效,总由耳闻而未尝身试也。”他开辟养素园,在园中

“凡种桑、养蚕、畜牧、粪田之事都精心探讨,躬亲验习”。“区田”是一项古老的农业技术,历代不乏人探讨,明、清时因人口增加较快,不少人再度提出发展这种

古老农艺,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摸清区田的功效,杨屾就带领学生,专门用区田法种了一亩麦子,一切严格按照区田法的要求去做,结果在一亩地上收到了一千斤

麦子。再如,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桑树无性繁殖法,杨屾在自己试验地里如法培育,结果没有一根成活。于是他经过多年试验,改变培育方法,终于获得成功,他总结经

验说:“腊月里埋条春栽”和“九月盘栽”成活率最高。其二是在处人处事上,杨屾务实际,反对虚华,他说: “凡我学人,莫读虚华不实之书。须求落实;经济之

典,不徒玩味其理,又必身亲其事。”尚书陈宏谋,乾隆年间抚陕,听说杨屾之成就,“学为实学,业为实业 ”,就邀他到省里,研讨学问,讨论实业,并“代为纳粟

入大学,手题堂额楹联,以旌其居”。一时名声雀噪,达官显宦慕名求见者,门庭为塞。然而,杨屾不为虚荣所动,只是尽力辅助省里倡议栽树、植桑、养蚕,无聊的

应酬一概谢绝。杨屾热心助人,服务乡梓,反对旧俗,也是深感人心的。为解决家乡人的穿著问题,他从种桑开始,经过13年的辛苦试验示范,才取得成效。本村距城

镇较远,贸易不便,影响乡人生产,他就相地集众建立集市。农村缺医少药,杨屾即探索脉理,熟习针灸,“尝针里人肠胃之疮……疗久弃之痿症,起数载之沉痼”,


他还精于兽医,“邻牛误吞钉,先生开一方,药仅常品,钉应时下,医者不解”。他主张简化繁琐的封建礼仪,改革社会弊俗,“尝约先儒礼论酌立丧祭仪式,又疾女

子裹足为弊俗,请禁未果,皆自行于家”。

词条标签: 科学家生物学家人物

视频

参考来源

  1. 杨屾,字双山。陕西兴平人,醉美新兴平-weixin.qq.com - 2020-03-14
  2. [醉美新兴平-weixin.qq.com - 2020-03-14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说乾隆五十九年)卒],搜狗, 2014-06-27
  3. C继续玩,网易订阅 - dy.163.com/article/...- 2020-7-29
  4. 教育,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范,成绩卓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初三网 - www.chusan.com/z...- 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