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烟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松山烟厂 松山烟厂建于西元1937年,前身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场”,松山烟厂是台湾现代化工业厂房的先驱,同时也是第一座专业的卷烟厂。松山烟厂建筑风格属“日本初现代主义”作品,强调水平视线,形式简洁典雅,面砖、琉璃及铜钉均为特别定制的建材,做工精细,堪称当时工业厂房之楷模。1998年,因都市空间规划、公卖改制 、需求量下降、香烟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原因, 松山烟厂停止生产、走入历史。[1]
台湾烟草专卖制度
台湾的烟草专卖制度始于日治初期明治三十八年(1905),是当时台湾总督府为弥补台湾财政不足而实施的经济措施。实施烟草专卖后,烟草的种植、加工、贩售均在政府的控管之中,然而专门负责烟草生产及加工制造的单位最初仅有台北烟草工场,但随著台湾卷烟的市场需求增加,昭和十二年(1937),专卖局在台北松山兴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场”。松山烟场的修建,是当初日本内阁官员派员至欧美考察两年,融合日本及欧美的建筑特色设计,并采取“工业村”的概念建造,是台湾第一座现代化的专业卷烟工场。
建筑风格
该烟场建筑格局共有三进,并于二进和三进之间,涵盖了巴洛克式大花园和喷水池的配置,建筑风格则是一九三○年代折衷主义的风格。建于日治时代的第二道大门,两旁的围墙型式及壕沟还保留战时防御所需的原貌,办公室建筑风格则属“日本初现代主义”作品,强调水平视线,型式简洁典雅,磁砖、玻璃及铜钉都还是六十年前建材,尤其弧型磁砖收边精美,实属当时日本分离派建筑的优美案例代表,其构造坚固,堪称当时工业场房的楷模,惟目前少数仅存一九三O年代台湾产业建筑。场区除了场房及办公厅舍外,还有各式庭园,娱乐运动设施,以及兼具消防及景观的莲花池等设施,所以松山烟场既是物资生产单位,同时兼具休闲游憩的功能。
台湾烟酒公卖局松山烟厂
从1937年(民国26年)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厂”,光复后由公卖局接手更名的“台湾烟酒公卖局松山烟厂”,这块曾经是台湾第一座现代化的卷烟工厂,替台湾创造了相当高的经济产值的地方。
松山烟厂早期在规划时,就用“工业村”的概念去规划,不只考量生产动线,也加入了员工福祉与需求,还保留了大片的开放空间修筑庭园,可以说是当时工业厂房建筑的创举。
在建筑风格方面属于“日本初现代主义”作品,强调水平视线,形式简洁典雅、做工精细,堪称当时工业厂房之楷模。
锅炉房、机械修理场、制烟工厂、工作作业场于1939年完工,并于10月间开始开工生产卷烟,初期员工约1200人。1940年完成办公厅及检查室,全厂区共费时3年3个月全面完工。
转型
民国八十七年( 1998)为因应都市空间的规划,以及国营事业民营化和香烟市场竞争力的下降,遂而停止生产。
民国九十年(2001)台北市政府将松山烟场指定为第九十九处市定古迹,翌年行政院同意台北市政府将其规划为台北巨蛋体育场预定地。
民国一百年(2011) 11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后,更名为“松山文创园区”,成为了台湾原创发展基地。
由此可知,松山烟场不仅是台湾烟草专卖发展的历史建筑古迹,也是对台北市之市区发展史具有见证作用。
年表
年代 | 事件 |
---|---|
1905年 - | 台湾烟草专卖制度开始建立 |
1905年 - | 台湾烟草专卖制度开始建立 |
1911年 - | 兴建火车站台北烟草工场 |
1937~1945年 - |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卷烟除供应台湾市场,也外销华中、华南及南洋地区,供不应求 |
1937年 - | 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在台北市松山地区兴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场” |
1939年 - | 锅炉房、机械修理场、制烟工厂、工作作业场完工 |
1939年10月- | 开始开工生产卷烟 |
1940年 - | 完成办公厅及检查室,全区完工 |
1945年 - | 战后光复,台湾省专卖局接收松山烟厂,并更名为“台湾省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厂” |
1947年 - | 台湾省专卖局改制成立台湾省烟酒公卖局,松山烟厂再更名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松山烟厂”,专制卷烟、烟丝及雪茄等烟草制品 |
1987年 - | 烟厂增产达到最高峰,员工约2000人,年产值曾逾210亿新台币,对国家财政收益贡献非凡 |
1998年 - | 松山烟厂停止生产,迁并台北烟厂,正式走入历史 |
2001年 - | 台北市政府将松山烟厂指定为第99处市定古迹,其中办公厅、制烟工厂、锅炉房、一至五号仓库为古迹本体,莲花池、运输轨道及光复后新建仓库一并纳为古迹保存范围 |
2011年 - | 松山文化创意园区正式对外开放。 |
相关影片
- ↑ 2001年 - 台北市政府将松山烟厂指定为第99处市定古迹,其中办公厅、制烟工厂、锅炉房、一至五号仓库为古迹本体,莲花池、运输轨道及光复后新建仓库一并纳为古迹保存范围。2011年 - 松山文化创意园区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