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永昌陵 |
中文名: 永昌陵 所属国家: 中国 位置: 今天河南省巩义市 墓主: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陵墓,位于今天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巩义市。北宋皇帝都葬在巩义。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任职,因作战勇猛,成为后周军队高级将领。时任检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宣布称帝,定国号为"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为防止历史重演,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让手下大将告老还乡,成为北宋一朝经典之举。[1]
概况
赵匡胤(927-976年),洛阳人,北宋开国皇帝。他曾是后周王朝的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执掌兵权。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称国号"宋",建立了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宋太祖死于公元976年,葬于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巩义市宋陵陵区,陵名永昌。
永昌陵位于坞罗河南侧、西村北,东邻其父赵宏殷宣祖永安陵,西靠其弟赵光义太宗永熙陵。
在巩义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遗迹保存较好的一座宋陵。永昌陵陵台底边长48-55米,高14.8米。陵园东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辟一门。门址宽约18米,四门外各置石狮1对。陵园南门与乳台间距142.5米,乳台与鹊台相距155米。二乳台东西间距50米,二鹊台东西间距54米。陵园南门与乳台间是神道,神道东西间距45米,对称列置各种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石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各1对,石马及控马官、石虎、石羊各2对,"藩使"3对,文、武臣4对。陵园四门外有石狮,南门石狮北有武士,南门内陵台前有宫人。
华表高5.8米,宽1米,下为方形基座,上置莲花形柱础。柱身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渐收杀,柱顶为仰覆莲间以宝珠上加合瓣莲花结顶。柱身菱面雕刻为减地和单线阴刻两种,画面内容有云龙纹、长颈宝瓶和卷草花卉等。在巩义市松龄的华表中,永昌陵华表雕刻最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
石象长2.55米、宽1.1米、高2.15米,驯象人高2.23米、宽0.79米、后0.56米。石象身躯庞大,造型雄伟,身披华丽的锦绣,背置莲花座,象鼻拖地,面饰辔勒。象取立姿,腹下镂空。驯象人头戴包头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块玉带饰物,双手拱于胸前,执驯象物。
瑞禽高2.2米、长1.73米、宽0.63米。整体似圭形,浮雕层叠山峰,两侧和顶端未雕出山峰纹。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只马首、龙身、鹰爪、凤翅、雀尾的怪禽。东列瑞禽是巩义市宋陵现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余均为马首)。
角端高2米、长2米、宽0.8米。角端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它象征着吉祥、嘉瑞。其形象为独角,前唇特长,或卷或伸,四足如狮,两肋雕有双翼。
石马高2.1米、长1.8米、宽0.74米。控马官高2.7米,胸宽0.7米、厚0.5米。石马马身上雕饰出鞍、鞯、镫、缰、羁、铃等马饰。控马官头戴幞巾,身著长袍,手执杖或缰。
石虎高1.7米、长1.3米、宽0.55米。身躯庞大,雕刻细致,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长1.2米、宽0.5米。造型浑实,通体素面。
"藩使"高约3米,胸宽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拄长剑。文武臣头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长袍,腰系方块玉带。
陵园四门外各有一对石狮。石狮左牡右牝,牡狮卷鬣,牝狮披鬣。南门外二狮为行狮、立姿,相顾对视,高1.9米、长3.08米、宽0.82米。东、西、北门石狮皆蹲踞昂首,高1.58-2.05米,长1.7米,宽0.7-0.9米。
镇门武士1对,位于陵园南门之外、石狮之北,高约4米,肩宽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头戴盔,身著甲,手执兵器。
宫人2对,分别位于南门内、陵台前。宫人高约3米,肩宽0.57米,厚0.4米,戴幞头,穿窄袖长袍,面部清秀,似为宫女。
修建历史
赵匡胤死后,灵柩停放于万岁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临致祭。第二年,四月,灵柩运往皇陵--今河南省巩义市芝田乡安葬。护送灵车的官员、卫士、仪仗队伍及皇宫妃嫔人等共3千多人,25日到达陵地。当地传说,到正午下葬时分,忽听"镗唧"!一声,一只白兔飞跳过来,正撞着铜锣。又听"扑嗵"一声,一条大鲤鱼从空中跌落鼓上。这时,东边山上又蹦出一个石人,面向灵柩似在默哀,这些征兆好象表示赵匡胤之死已为玉帝所知,于是有人说这是"上天示兆、神人来吊",因此,后来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鲤鱼和全兔。东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锣鱼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说法,就在陵区流传开去。
永昌陵"兆哉"(陵区范围)原占地约4000亩,兆哉没有修建墙垣,只在前后左右遍种松柏花卉。远远望去柏林如织、绿叶如盖,故又名"柏城"。现存永昌陵陵台(坟头)呈覆斗形,底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62米,残高21米。陵园的原有建筑,现已无一留存。只有鹊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于松柏、枳橘、花草之属,早已荡然。前不久,笔者到永昌陵踏看,看到在又平又阔的黄色耕土上,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狮、虎、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两侧。这些风格浑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阳余辉映照下,显得格外深沉,庄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许多怀古之思。
位置构造
永昌陵"兆哉"(陵区范围)原占地约4000亩,兆哉没有修建墙垣,只在前后左右遍种松柏花卉。远远望去柏林如织、绿叶如盖,故又名"柏城"。现存永昌陵陵台(坟 头)呈覆斗形,底边东西宽60米,南北长62米,残高21米。陵园的原有建筑,现已无一 留存。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 狮、虎、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两侧。
据《宋史》记载,灵台之下20几米深处建有"皇堂"、即地宫,是皇帝棺木藏放的 地方。随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剑、冕、翠衣及种种明器。因宋陵尚未经过科学发掘,其中详情,还不为人知。
永昌陵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陵墓,尽管较前朝比较寒碜,但开创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范。永昌陵由上宫、下宫、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以及两个陪葬墓组成,陵区南北长2000米、东两宽约6000米。永昌陵卜宫地势南高北低,从陵区南端的鹊台至北神门石狮,南北落差达17.3米。由于常年平整土地,陵区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鹊台至北神门处有八阶台地,每阶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宫的建筑大致包括:
鹊台2个,东西并列,间距42米。两鹊台为夯土筑成,平面大致呈方形。乳台2个,位于鹊台之北115米。西乳台东西并列,也为夯土筑成,顶部隆起,平面略呈长方形。东乳台底部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东西长11米,南北宽6米,高3.6米。宫城位于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门距乳台基址约165米。宫城四周的神墙,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现存有四神门两侧的门阙和四隅的角阙基址。神门两阙台的间距一般为15米,门阙与角阙基址的间距在85~90米之间。根据现存门阙和角阙基址的位置看,宫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为240米。陵台位于宫城正中,距四神朗台的距离为93~97米。陵台现呈方形覆斗状,台顶平坦,四坡面斜直。现存顶部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底部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高14.4米。
陪葬文物
昌陵现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东西向分列,对称布置,每列像(组)与像(组)间相隔6~7.1米。由于地貌的变化,位于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于地下,南门和东门石狮仅露一头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于乳台基址以北8米。两望柱形制、花纹相同,大小相差无几,如东列望柱,柱身棱面宽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与柱顶为一石,下置两层方形石座。土衬石的上面边部为斜面,上面中部凿有深l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驯象人1件,象做立状,长鼻着地,头系络头,身披鞯褥,背部雕有莲花座饰挡胸、后靴上系挂铃及缨穗。瑞禽石屏2件。石屏平顶,两边斜下,正面浮雕一只瑞禽,背景衬以山石,侧、背为素面。瑞禽似马头、禽身、风尾,面南立于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只小兽,兽头向上探望,兽身龟缩于石洞内。角端2件,昂首,独角,长唇向上翻卷,兽身,两肋有翼,形体强健凶猛,似为雄性。马4件,控马官5件,马戴络头,口衔镳,颈系铃,背披鞍鞯,身置鞍靴, 永昌陵
四腿遇空伫立,长尾及地。马的两侧各立有一个控马官,皆头戴头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带,下穿紧腿裤,足着麻鞋,手握缰绳或执鞭。客使2件,容貌、服饰皆非汉族形态。 永昌陵下宫位于上宫西北约350米,现地表仅存南门石狮一对。两狮东、西间距8.5米,合口,蹲姿。东狮身宽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狮身宽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狮以北的田地比较平整,仅在向北170米处有一道田埂。为确定下宫的具体范围,考古工作者在石狮之北的田间小路和田埂上进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资料可知,下宫东边线在今两村镇附近,西边线在一条南北向田间小路东75米,北边线即为现田埂处。下宫范围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35米。据《宋史》礼志二十六记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见于记载的有许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冯氏、将军惟正亡妻裴天等。
参考来源
- ↑ 实拍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最破败的开国皇帝陵,一片荒凉让人悲伤 搜狐 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