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潘曉玲 | |
---|---|
原新疆大學副校長 | |
出生 |
1963年8月 廣東韶關 |
逝世 | 2006年3月14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潘曉玲,女,1963年8月生,漢族,廣東人,中共黨員,博士(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1]、國家享受政府特貼專家 [2]。原新疆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綠洲生態重點實驗室主任、乾旱半乾旱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中國)主任、教育部西部資源環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新疆分中心主任。2006年3月14日,因病去世,年僅43歲。
潘曉玲,是一位所有家人早已遷回祖籍廣州的南國女子,在中山大學畢業及從科學院北京植物所博士後出站後,放棄了留在內地城市工作甚至赴國外深造的機會,在新疆從事生態環境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崗位上,嘔心瀝血、執着耕耘二十多個春秋。心懷對新疆各族人民和這片遼闊土地的摯愛,她為西部開發的人才培養、生態環境治理和改善、新疆的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默默奉獻着自己的才華和青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人物簡介
潘曉玲,女,1963年8月生,廣東韶關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後。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3]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新疆植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景觀生態學會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分類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植物學、植物生態學、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等領域的研究及教學工作。主持國家級研究項目8項,獲獎成果多項,近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3部。現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調控研究」項目(G199990435)首席科學家;1999年當選為「新疆十大傑出青年」[4]。�
人物事跡
一、立志紮根邊疆、報效祖國
潘曉玲教授常年在條件艱苦的邊疆工作,多年來足跡遍布新疆的綠洲、沙漠、戈壁,從事乾旱區生態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她放棄了內地一些知名大學的高薪聘請及移居國外的機會,堅定不移地選擇了祖國西部——新疆,心懷對新疆各族人民和這片遼闊土地的摯愛,為西部開發的人才培養、生態環境治理和改善、新疆的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默默奉獻着自己的才華和青春。
1996年,潘曉玲剛從中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到新疆大學任「211工程」辦副主任,時逢新疆大學正處在「211工程」申請立項的關鍵時刻,可就在此時,她的愛人突發腦溢血送進醫院搶救,出生十來天的女兒還在家裡嗷嗷待哺,可她卻無法為了丈夫和女兒放棄當務之急的工作。當她安置好襁褓中的女兒,再趕到醫院急救室去照顧丈夫,又匆匆奔赴新疆大學「211工程」預備立項工作會議現場的時候,只能悄悄擦去臉上的淚痕…;2005年,為了能「忠孝兩全」,她把在廣州定居20年已身患癌症的父親和癱瘓多年的母親又接回身邊,讓理想和親情在一起,讓事業和新疆在一起;2006年,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身患癌症的潘曉玲和體弱的丈夫、稚嫩的女兒、年邁的父母堅守在新疆這片她鍾情的熱土上,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實現着人生的最大價值,用生命譜寫着一首感人至深的綠色詩篇。
二、歷盡辛勞,致力於人才培養
潘曉玲教授20餘年來始終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上,承擔着是生態學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基礎課、學位課的教授工作。她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過10餘門課程,教學和科研工作量連續多年以來超出規定量的三倍以上,平均每年教學工作量近500學時,科研工作量達1000學時以上。懷着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憑着對學生的熱切期待,她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生面前展現了良好的教師道德形象,成為學生的摯友和楷模。她以理想之光、哲人之智啟迪學生;以管理民主、教學民主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嚴謹治教、愛崗敬業的為師之道感召學生。充分發揮着一位人民教師「言傳身教」的力量。
為培養站在科學前沿面向世界的人才,她通過科研上的廣泛國際合作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馬里蘭大學等8所大學聯合,首創了「雙導師制」的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極大拓寬了學生的科學視野,全面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在短時間裡形成乾旱區研究領域的成熟團隊,並在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她對人才的培養模式與方法進行了改革,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服務新疆為價值準則,以創新研究培養創造性人才,以合作觀念與人文精神培養領軍人才」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她用辛勤汗水澆灌的這片乾旱之地也結出了累累碩果,在她培養的32名碩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中有獲全國寶鋼優秀研究生獎、優秀畢業生獎、優秀論文獎者,有晉升教授成為先進教師和學術骨幹者。
三、愛崗敬業,勇攀科學高峰
多年以大自然、以乾旱區為友的潘曉玲教授有着開闊的視野,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和活躍的學術思想,密切跟蹤和把握國際生態學領域的最新動態。她用常人難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努力改變着西北乾旱荒漠的顏色。作為一名從事乾旱區生態環境研究的女性自然科學工作者,她曾無數次深入大漠、翻越高山、徜徉草原,從1983年至2006年的20餘年裡,足跡遍布西部乾旱區的山山水水。
十餘年來,她先後主持了16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項目,累計獲得研究經費達3900萬元。1999年36歲的潘曉玲教授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重大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資助經費3400萬元。爭取到國家如此重大的科研項目在新疆乃至西部都是首例,為這一重大項目的申請她整整用了兩年的時間,已記不清她和同仁們一起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歷了多少次希望與絕望交織的時刻,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如願已償。她帶領着近百名中外科學家進行着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56篇被SCI和EI收錄,出版專著4部,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項,依託項目為人才匱乏的邊疆地區培養着百餘名碩博士高級人才。她提出了乾旱區綠洲穩定性調控理論及其途徑,建立了綠洲穩定、高效及可持續發展模式,構建起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調控理論體系框架。
四、嘔心瀝血,從事學科建設和培養學術隊伍
潘曉玲教授將許多精力用於學科建設和學術隊伍的培養。她提出「立足優勢、強化特色、服務新疆」的學科發展戰略,進行學科的重新配置與組合,確定了以綠洲生態、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為主的重點學科建設方向。
2000年她聯合資源、環境科學與經濟學建成了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博士點;她領頭申報的「自然地理學」博士點在教育部專家評審中獲得93.7分,取得位居全國第一的好成績,同時牽頭建成了項目博士後工作站。2002年以她作為學科帶頭人的生態學科以優異成績通過自治區重點學科專家組論證,被確立為自治區重點學科。同年,她聯合美國、日本、中亞各國的研究機構及大學,以及聯合國環境署、糧農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機構在新疆成立了「乾旱半乾旱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至此,潘曉玲傾盡心血與國內外同行們在新疆地區構建起一個集科學研究、國際合作與交流、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國際化工作平台和一支團結、協作、學風嚴謹,由中外科學家共同組成的學術團隊,為新疆的生態環境學科發展和研究基地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她的努力下,還建立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綠洲生態實驗室。由於潘曉玲教授團隊出色的工作業績,中國科協又把第一個「海外智力為國服務基地」建在新疆大學。
五、服務經濟,建設示範基地
潘曉玲教授十分注重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由她設計和規劃的「烏蘇萬畝沙棘生態經濟林基地」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已成為乾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樣板。「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範基地」及「準噶爾盆地南緣沙棘生態經濟林基地」 的建設為新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現實模式,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決策諮詢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有效服務,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此給予了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1999年,她主持了「烏蘇市萬畝生態經濟林基地」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現已取得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她參加國家林業局「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範基地」的規劃與設計,基地建設現已初見成效;她於2003年在獨山子建立了生態桑飼草基地,為天山北坡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試驗示範;同時,她從「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舉、環境建設與生態產業一體」 思想出發,在阜康市建立了占地3000畝的「乾旱區生態產業科技示範園」,為新疆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擔任副校長後,她負責科研和高技術工作,新疆大學高新區創新孵化體系建設,主抓創業園和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的建設工作,專門負責推進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取得了重大進展。由潘曉玲教授任中方主任的乾旱半乾旱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的海外研究員們申請教育部「春暉」計劃12項,有11項獲得批准並得到經費資助,在科研與國際合作上結出碩果。
六、身患重病,心系工作
時序進入2004年2月初,已便血三個月的潘曉玲教授不得不入院檢查,但第二天又從醫院奔赴奇台縣與縣政府領導進行科研如何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等事項的研究。由於對工作高度的熱情和對科學執着的追求,致使她對自己過度的疏忽,厄運便乘機悄然而致。診斷結果,潘曉玲教授被確診為癌症晚期,並已轉移到了肝臟。然而多年以荒漠為伴的她,用她那曠野般博大的胸懷和青松般「常綠」的心態面對着任何的挫折和不幸。這一如同青天霹靂的事實並沒有擊垮她,工作的慣性使她在北京、烏魯木齊和廣州治療期間,仍沒有放下她的工作,在病榻上,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傳真,隨時和外界保持聯繫,安排工作並處理各項事務。由她任首席科學家的國家973項目「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調控研究」正值結題的一年,各課題的進行及驗收,項目經費預決算,項目綜合報告的撰寫等等,她都親自過問或自己去做,她以昂揚的鬥志和積極的心態激勵着自己也激勵着周圍的人。為了課題及項目的驗收,她不顧病情,剛摘下針頭,就召開會議,布置、檢查工作。她以驚人的毅力,連續3天主持課題的驗收工作。
在身患重病的日子裡,她仍關心着研究生的成長,如一年級學生的學習,二年級學生的開題和野外考察,三年級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等等以及博士生的課題進行情況,她都要一個個的過問。病痛的折磨沒能使她意志消沉,她期望有更多的時間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在與病魔鬥爭最後的日子裡,潘曉玲仍心繫她的學生、心繫生態環境建設事業、心繫新疆——那片傾注了她心血和深情的熱土。
獎勵和榮譽
潘曉玲在教書育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獲得了一系列的獎勵和榮譽。1992年她被評為自治區優秀班主任;1997年和2002年兩次獲「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1998年獲得「教育部霍英東青年基金獎」;1999年被教育部評定為「教育部骨幹教師」,同年當選為第四屆「新疆十大傑出青年」;2000年獲第三屆「新疆五四青年獎章」,同年獲得「自治區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獲第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同年獲得「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稱號;2002年獲得「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2003年獲「首屆新疆青年科技獎」;2004年當選為「全國十大師德標兵」[5];2005年獲得「中國十大傑出女性提名獎」[6]、「新疆十大傑出女性」。
潘曉玲教授以嚴謹的學風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成為新疆大學教書育人的典範,深受學生愛戴和學校好評。她熱愛祖國、積極奉獻邊疆建設、艱苦創業、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勇攀高峰,身患絕症而不改初衷,展現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報效祖國的一片赤誠。
潘曉玲教授的事跡在多家媒體,如中央電視台、中央教育台、廣東電視台、鳳凰衛視、新疆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科技報、科學時報、中國教工、新疆日報、新疆黨建等均有報道。
參考來源
- ↑ 用生命譜寫中國西部乾旱區的「綠色篇章」,記潘曉玲教授 ,文檔庫, 2006-03-14
- ↑ 85用生命譜寫中國西部乾旱區的「綠色篇章」記潘曉玲教授 ,百度文庫
- ↑ 潘曉玲 ,百度學術
- ↑ 潘曉玲 ,博雅文化旅遊網
- ↑ 全國師德標兵事跡簡介: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央視國際教育頻道, 2004-09-13
- ↑ 85用生命譜寫中國西部乾旱區的「綠色篇章」記潘曉玲教授 ,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