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燕尾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燕尾蕨(學名:Cheiropleuria bicuspis (Blume) C. Presl)是燕尾蕨科燕尾蕨屬植物。植株高30-40厘米。根狀莖粗狀,橫走,木質,粗約1厘米。葉近生,二型;不育葉柄長20-30厘米,葉片卵圓形,厚革質;主脈3-4條;能育葉柄長可達40厘米,葉片披針形,向兩端變狹,不分裂,有主脈3條,孢子囊滿布於下面的網狀脈上,幼時被棒狀隔絲覆蓋。

分布於中國、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浙江(蒼南)、海南和廣西。生長於海拔達1000米的林下石灰岩上。

燕尾蕨冠形豐滿圓闊,秀葉紛披如綢,宜於熱帶和南亞熱帶作山石配村材料,又可露地栽培,是製作插花藝術的極好材料。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40厘米。根狀莖粗狀,橫走,木質,粗約1厘米,密被銹棕色有節的絹絲狀長毛。葉近生,二型;不育葉柄長20-30厘米,纖細,粗約1毫米,棕禾杆色,光亮,下部圓柱形,上部有縱溝,頂端稍膨大,葉片卵圓形,厚革質,長10-15厘米,寬5-8厘米,頂端通常二深裂,基部圓形而略下延,缺刻寬闊而呈圓弧形,裂片近三角形,漸尖頭,光滑無毛;主脈3-4條,自基部呈掌狀向頂部放射狀伸展,稍曲折,其間有不整齊的橫隔脈相連,小脈聯結成網,有單一或分叉的內藏小脈;能育葉柄長可達40厘米,葉片披針形,向兩端變狹,不分裂,有主脈3條,孢子囊滿布於下面的網狀脈上,幼時被棒狀隔絲覆蓋。

主要價值

燕尾蕨冠形豐滿圓闊,秀葉紛披如綢,葉形奇特似燕,是優美而多用的觀賞植物。燕尾蕨不但能點綴庭院假山噴泉,而且還是製作山水盆景的極好材料,在園林綠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浙江(蒼南)、海南和廣西。生長於海拔達1000米的林下石灰岩上。屬於熱帶植物,因而性喜溫暖,不耐嚴寒,而在20-30℃的濕潤環境中生長最好。

繁殖方法

分株

燕尾蕨的根狀莖,具有再生新株的能力,蒔養者可在春季醐盆換土時,將其橫向走莖切成數段,每段有葉片2-3片為宜。然後進行分株栽培,成活後就是一棵完整的植株。燕尾蕨生長2-3年後,大多株形籠狀,根狀莖沿盆橫走,蒔養者便可根據植株的長勢進行分株繁殖,分株的具體作法是:在春季適當的時候,結合翻盆換土,把花盆倒放在地上,用手拍打花盆外壁,使其基質和內壁分離,然後帶土團取出全部苗祩,輕輕抖去附着的基質;再根據根狀莖的長短,以每段2-3片葉片的長短進行分切,切口塗抹消石灰,晾於濕潤蔭蔽的地方,待切口稍干後,便於進行分株栽培。

另一種是根狀莖基部發生的櫱芽,這種櫱芽經過一年的生長期、大多能生長根系,萌發葉芽,蒔養者可分切這些帶根、帶葉芽進行分株栽培。分株栽培、要選大小適中的土陶花盆,基質可用森林腐葉土2份、石灰岩風化土4份、雞蛋売粉2份、砂質菜園土。2份配製。配好後,充分混合,整細過篩,再經過藥物消毒(見巢蕨土壤消毒法)處理後便可使用。分株栽培時,花盆要覆蓋底孔,做好排水層,培養土不能裝得太滿,穴要稍大一些,讓其根狀莖能自然伸展,覆土也不宜過厚,一般能穩住分株苗即可。栽好後,用噴壺把水透,花盆置於蔭蔽混潤通風的地方,每天多次向其霧狀噴水,讓分株苗緩慢地恢復生機。

孢子

燕尾蕨的播種繁殖可隨采隨播。燕尾蕨的孢子囊着生於能育葉片的網狀脈上,在熱帶地區,大致在春夏之交的時間成熟,成熟的孢子囊為灰褐色,當見到孢子囊轉色時,便要及時採收,否則開裂後會自動散出。收集時可連同能育葉片一起剪下,裝入蠟紙袋中,使其自行乾燥散出孢子。大約經過4-5天,孢子囊開裂,即可收集孢子進行播種。

燕尾蕨的孢子細少,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差,抵抗力弱,不但要隨采隨播,而且要細緻周到播種苗床可用育苗木箱,一般長為40-45厘米,寬為25-30厘米,高為13-15厘米。苗床做好後要用2000倍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清洗浸泡15-20分鐘,晾乾後備用。播種基質可用森林腐葉土3份、石灰岩風化的山泥土4份,砂質菜園土2份、消石灰1份配製。配好後,曝曬數日,然後整細過篩,再用3000倍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進行有效消毒,待藥味完全揮發後,便可上床使用。播種時,基質要刮平壓實,然後將孢子均勻地播種在苗床內,不能太密,播後不能土,將苗床置於盛有水分的淺盆中,讓其慢慢地將基質濕透,床上覆蓋玻璃,置於溫暖濕潤的地方。

栽培技術

播後管理

燕尾蕨播種後,要精心管理。每隔2-3天,就要將苗床浸泡一次,使其基質絕對濕潤,苗床溫度控制在20-30℃,要蔭蔽。如果溫度達不到要求,需要將苗床移至陽光下時,可在玻璃上覆蓋廢舊報紙進行遮光。當氣溫升高時,要注意通風,使其不超過30℃,孢子在溫度濕度都比較適宜的情況,發育較快,一般20-30天,大孢子發育成雌配子體小孢子發育成雄配子體,但都是單葉體。它們還必須經過受精結合,雌配子體受精後,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生理生化發育,才能逐漸長出真葉。如果發現幼苗過密,可適當進行1-2次間苗,擴大株行距。冬季放在溫室越冬,當小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才能用大小適宜的化盆進行定植栽培。

上盆基質

尾蕨不但可以盆栽,而且還宜配植假山、盆景栽培。在熱帶和南亞熱帶還可地栽,培育切葉裝飾切花的陪襯材料。盆栽宜在春季氣溫達到或穩定在15-20℃時進行。栽培時,要挑選大小適宜的釉質陶花盆或彩色塑料花盆,基質可用播種土壤。操作時,要將花盆用清水浸泡下,使之失去火性。栽培前,用數塊瓦片棚蓋花盆底孔,用碎木炭塊填人底部,做好排水層,裝入培養土,帶土團挖取苗株,植於花盆中央,填土至盆沿2厘米處,用噴水的方法把基質濕透,置於蔭蔽通風的地方,最好是把放置場地灌水濕透,以利蒸發而增加空氣濕度,每天噴水數次,待其恢復生機後,便可進行正常管理。

水肥管理

施肥:燕尾蕨的水肥管理也比較簡單,因為它的生長主要是水分,需要的養分較少,不宜採用濃肥澆灌。蒔養燕尾蕨的基質要有一定的肥力,因為它喜歡固體肥料。蒔養者可在栽培前將肥料加入基質中,使其慢慢分解,供植株吸收。方法是:用植物質發酵肥500克、動物質發酵肥100克、過磷酸鈣100克、草木灰200克、硼砂和硫酸亞鐵各0.5克,硫酸鋅和鉬酸銨各0.25克與培養土均勻拌和,土與肥的重量比為1000:2,為了拌和均勻,可將肥料配好後,用水溶解(水的用量以能拌和均勻為度),再與土壤拌和。用這樣的培養土栽培,一般都不需要施肥了。如果因土壤肥力不足影響植株長勢時,也可在生長季節施以稀薄的用餅類肥漚制的有機液體肥料,但濃度要低,一般以1:15的濃度,每十天半月追施一次即可。為了使盆栽植株旺盛生長,最好在每年的春季都進行翻盆換土一次,這樣植株就能旺盛生長。

澆水:燕尾蕨和其他蕨類植物一樣,特別喜歡土壤和空氣都比較濕潤的環境,因此,引種栽培,基質要絕對濕潤。春季新芽尚未萌動;但隨着氣溫的回升,體內液汁開始流動時,就要注意土壤的墒情,隨時補充水分,新芽開始萌動時,每星期澆水3-4次,如果蒔養環境特別乾燥,還可增加噴水次數,滿足植株春季生長對水分的要求。夏季是燕尾蕨的旺盛生長期、蒔養者可在每天上午8時左右灌透水一次,如果空氣乾燥,相對濕度達不到70-75%時,要多次進行噴水,減少植株葉片水分蒸發、增加空氣濕度。秋季澆水也不能剋扣,要經常檢查土壤將情,隨時補充水分。在盆土透氣滲水的條件下,也可隔日澆水一次,若遇秋雨綿綿,可減少噴水次數,如果置於室內蒔養,每天可噴水二次。冬季澆水要適當控制;如果溫度在10-15℃左右,可每星期澆水1-2次;如果不澆水也可採用噴水的方法濕潤盆土,噴水的好處是葉片清潔葉色更加亮綠可愛,也促使葉面氣孔暢通,有利於生長和觀賞。

溫度光照

光照:燕尾蕨性喜濕潤半蔭蔽的生態環境,不能見強烈的陽光,盛夏時節要避免陽光直射,置於室外蒔養的植株,最好把花盆置於蔭棚下的濕潤地方,也可將花盆移人室內有間接光照的地方。燕尾蕨夏季出現葉片邊緣焦枯,大多是因為光照造成的,所以遮蔭也是夏季蒔養的關鍵工作。春秋冬三季一般光照都不強烈,有些地方光線極弱,這時蒔養者應把花盆置於向陽的地方,使其採光進行光合作用,這樣植株會顯得更加健壯,葉片色澤更加青翠,否則新葉變小,葉色暗淡,無鮮綠感,失去觀賞價值。

溫度:生長在熱帶雨林的燕尾蕨,對生長溫度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對溫度也較敏感。春季,當氣溫回升到15℃以上時,新芽新葉便開始萌動;當氣溫上升到20-25℃時,便開始繁茂生長,營養葉片翡翠碧綠,能育葉片生長旺感,孢子囊布滿整個網脈;當氣溫繼續上升至30℃以上時,植株長勢緩減,這主要是它原生長地的最熱月份的平均溫度也只有26-29℃。所以它不適應過高的氣候。蒔養者在知道了它的這種生長習性後,要將其放在濕潤蔭蔽、通風、涼爽的地方,精心時養,讓其順利度過盛夏。在亞熱帶地區蒔養燕尾蕨,冬季最低溫度不能低於6℃、否則植株要枯萎死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