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牛耳大黄

牛耳大黄

中文名称:牛耳大黄

科:蓼科

种:牛耳大黄

牛耳大黄中药名。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RumexcrispusL.的根。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之功效。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结便秘,痈疽肿毒,疥癣,秃疮。

目录

信息

别名:土大黄四季菜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蓼目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大肠经

毒性:无毒(《四川中药志》)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黄色,有酸味。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

叶互生;托叶鞘膜质,管状,常破裂;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18cm,宽2-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

花多数聚生于叶腋,或形成短的总状花序,合成一狭长的圆锥花序;花被片6,2轮,宿存;雄蕊6;柱头3,画笔状。

瘦果三棱形,有锐棱,长2mm,褐色有光泽。花果期6-8月。[1]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甸子旁。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皱叶酸模。

药材性状

根呈不规则圆锥状条形,长10-20cm,粗达2.5cm,单根或于中段有数个分枝。根头顶端具干枯的茎基,其周围可见多数片状棕色的干枯叶基。表面棕色至深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多数近圆形的须根痕。质硬,断面黄棕色,纤维性。气微,味苦。

药用价值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

主治:用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结便秘,痈疽肿毒,疥癣,秃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搽。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 2、止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 3、抗肿瘤作用;
  • 4、其他作用:泻下作用。

相关论述

  • 3、《草木便方》:“走表,壮力,活血,补精。捣烂合调靛缸水,搽疥癣秃癞。”

相关配伍

  • 5、治红崩:牛耳大黄根30g,旋鸡尾15g,香附子15g,益母草30g。用酒炒熬水服。(《重庆草药》)
  • 6、治干湿性癣:土大黄根汁18g,米醋18g,枯矾4.5g。调匀蘸擦患部。(《闽东本草》)

附注

同属植物尼泊尔酸模R.nepalensisSpreng本区亦有分布,根亦常作牛耳大黄用,其基生叶矩圆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果时内轮花被片增大,一部或全部有疣状突起,边缘有针刺状齿,齿端为钩状,可与皱叶酸模区别。

采收加工:4-5月采其根,洗净,晒干或鲜用。[2]

参考资料

  1. 牛耳大黄,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牛耳大黄,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