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萬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萬青,男,漢族,1944年12月生,上海人,198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甘肅省瑪曲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瑪曲縣人民醫院原外科主任,甘肅省地方病防治先進工作者,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2010「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2010年榮獲第七屆醫師獎,被評為2010年十大隴人驕子,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

簡介

銘記宗旨,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員誓言

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響應黨的號召,自願來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工作。 瑪曲縣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一個純牧業縣,平均海拔3800多米,縣城海拔3400多米。王萬青剛來時,瑪曲的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從蘭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需要2天時間,從合作市到瑪曲縣也是2天的路途,從瑪曲縣城到50多公里外的阿萬倉鄉,還得多半天的路程。曾經有位領導感慨地說:「在瑪曲這樣艱苦的環境,即使不做貢獻,能留下來,就很了不起。」許多來瑪曲工作的外地幹部職工,經受不住嚴酷環境的考驗,一批一批地調離了。當年,與王萬青同時來到甘南大草原的大學生有100多人,隨着時間的流失,有的通過考大學、讀研究生離開了,有的通過各種關係調走了,有的索性早早病退回去了,但當初被人們認為是"飛鴿牌"的王萬青不僅留下來了,還為瑪曲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曾經先後任阿萬倉鄉衛生院醫生、副院長、院長,瑪曲縣衛生防疫站副站長、站長,瑪曲縣人民醫院醫生、外科主任、外婦病區主任等職。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王萬青始終如一地堅守着他最初的信念--做一個有價值的人,為黨和人民做出一份貢獻!他多次放棄了回上海的機會,憑着對瑪曲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毅然選擇長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的堅守,贏得了「草原曼巴」的親切稱呼(「曼巴」就是藏語「醫生」的意思)。

人物經歷

紮根草原,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健康

40多年來,王萬青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他曾在早春的黎明飛馬奔到放牧點,搶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曾爬在牛糞堆上為大出血休克的產婦實施胎盤剝離術;也曾在夏窩子(夏季放牧點)中徹夜輸液,搶救心衰的新生兒。他一個人騎馬完成了阿萬倉全鄉人畜共患的布氏桿菌病普查,給當地的牧民孩子逐一實施計劃免疫,建立了全鄉3000餘人的門診病歷,使全鄉90%的藏牧民有了健康檔案,在瑪曲縣首開先河。在阿萬倉衛生院的20餘年時間裡,他每年接診病人3500餘人次(當時阿萬倉鄉總人口3400餘人),20年累計接診7萬餘人。無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只要牧民需要,他都義無返顧地前往,書寫了許許多多為藏族群眾解除病痛的感人故事。 王萬青十分重視高原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堅持狠抓管理、預防、培訓、宣傳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了讓牧民少得病,他曾背着X光機、心電圖機、騎馬去冬窩子(冬季定居點)為牧民進行健康體檢,帶着顯微鏡做糞檢查寄生蟲。1981年他一人獨立完成全鄉布病普查任務,幾個月騎馬走遍全鄉,風雨無阻。1985年阿萬倉"四苗"接種率達到85%,成為當時瑪曲縣乃至甘南藏族自治州計劃免疫工作的先進典型。 他謝絕家庭、同學和朋友的勸阻,娶當地一名藏族姑娘為妻,始終不離不棄。他把自己的親情、愛情和工作熱情全部融入到養育他的草原,他的四個子女都留在了瑪曲縣,為了秉承他的事業,他把藏區醫生的"接力棒"傳給了大兒子,讓兒子同樣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留在瑪曲高原為當地的牧民群眾服務、為瑪曲的醫療事業奉獻。 40多年的堅守,換來的是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認同,讓當地的牧民群眾視他為自家人,完完全全接納了他。天葬,是藏族同胞最普遍採用的喪葬方式,一個人死後被背上天葬台,把身體的全部奉獻給大自然中的鷹鷲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歷程。天葬時,只有死者最親的人和族人可以在場。王萬青不僅可以在現場,而且死者家屬還能按照他的指點,解剖屍體,讓他查看病變部位。43年來,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摯的愛和包容,給了王萬青強有力的支撐,成為他留下來的動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的醫學專長最大限度地回報了當地群眾,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立足崗位,成就不凡業績

王萬青十分重視業務學習和科學研究,積極參加野戰外科學習班、心電圖診斷、骨科、外科、急救急診等學術培訓班。自費購買了一套俄文原版《醫學百科全書》,翻譯醫學資料10餘萬字。在國家級和地方各級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20餘篇,部分論文獲獎外還引起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所及國外醫界關注。作為瑪曲藏區的一名基層醫生,王萬青能在某些醫學課題方面有所發現和創新是非常不易和難得的,他也因此成為甘南藏族自治州醫療衛生行業歷史上第一個正高級職稱獲得者。 在臨床上,王萬青是一個真正的多面手。在醫療設備不足、衛生院基礎設施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他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度的責任心,成功救治了無數個生命垂危的患者。1982年他成功搶救一名滿口血痰,呼吸困難的急性高原肺水腫男性牧民。1984年秋,由他主刀成功搶救一名腹部外傷、腸壞死、休克的10歲藏族兒童,這至今在瑪曲鄉下是首次。在瑪曲縣人民醫院任外科主任期間,他主刀或主持參與顱腦、頸、胸、腹、骨、婦產、五官科等各類手術數千例,有些手術填補了瑪曲乃至甘南高原外科手術空白。 王萬青不僅自己堅持學習,也十分注重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在任阿萬倉鄉衛生院院長期間,他試行病例討論制度,舉辦衛生院人員業務及英語知識培訓班,提高衛生院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衛生人才。 王萬青常說「禍莫大於喪失信念」。如果說在1968年那個特殊的年代,做出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報效祖國的決定,是當時所有熱血青年都會做的事情,那麼,能夠在以後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始終如一日地堅守當初立下的誓言,堅守醫生的職業道德,堅守對家庭的責任承諾,這份執著與堅定,卻不是每一個熱血青年都能做得到的。43年來,對黨的堅定信念支撐他一路走來!王萬青如今已年近七旬,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草原,奉獻給了瑪曲的衛生事業和這裡的人民。他說:「我感謝瑪曲草原人民給了我人生的意義,我感謝偉大的祖國讓我繼續一個上海人的草原故事」。

人物故事

堅定步伐:從大上海到大草原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自願奔赴條件極為艱苦的甘南州瑪曲草原。 瑪曲縣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以藏族為主的純牧業縣,平均海拔3800多米。海拔落差和嚴重的高原反應,使來自江南的王萬青,初到瑪曲便患上感冒,一病就是20多天。但當得知阿萬倉鄉衛生院是瑪曲縣條件最艱苦的公社時,他又提出:「「我要去阿萬倉!」 那時,當地交通十分落後,從蘭州到阿萬倉有近5天路程。曾有領導感嘆:「在瑪曲這樣艱苦的環境,即使不作貢獻,能留下來,已經很了不起。」然而,王萬青在艱苦的阿萬倉鄉一干就是20年,把自己的根深深扎進了草原。 初始的帳篷生活,他身蓋牛羊皮,耳聞藏獒嚎,樂觀稱為「草原行醫交響樂」。第一次騎馬出診途中,馬突然受驚,王萬青從馬背摔下來,右胳膊脫臼,疼得直打滾兒。在荒無人煙的草原上,他指導跟隨的牧民復位傷臂,強忍疼痛繼續前行,奔赴病人家中。此後的幾十年,無論颳風下雨,王萬青總會竭盡全力,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 他常說「禍莫大於喪失信念」。在40多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放棄回上海的機會,憑着一份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堅守自己的誓言,毅然選擇長期留守這片大草原。

遍布足跡:草原相伴情相隨

王萬青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他就像一座連心橋,架起了黨和藏族人民的心。他和每一位救治過的病人成了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成為了草原牧民最受歡迎和尊敬的漢族幹部。「曼巴(藏語:醫生)是好人,是這個!」在王萬青工作過的阿萬倉鄉,藏民們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 他曾在早春的黎明飛馬奔赴放牧點,搶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曾在牛糞堆上為大出血休克的產婦實施胎盤剝離手術;也曾徹夜輸液,搶救心衰的新生兒……在王萬青心裡,只要是牧民需要的,他就不會放下揮動的馬鞭,不會停下前行的腳步。 為提高疾病預防控制,他曾背着X光機、心電圖機,去牧民家裡逐一進行健康體檢,帶着顯微鏡做糞檢查寄生蟲。他一個人騎馬走遍全鄉,風雨無阻,完成了阿萬倉鄉全鄉人畜共患的布氏桿菌病普查,給牧民孩子逐個實施計劃免疫,建立了全鄉3000餘人的門診病歷,使全鄉90%藏民有了健康檔案。在阿萬倉鄉衛生院,他每年接診病人3500餘人次(當時阿萬倉總人口3400餘人),20年累計接診7萬餘人次。 王萬青以醫者仁心,系起漢藏情緣。「他是阿萬倉最好的曼巴。在我們心裡,曼巴就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曼巴。」牧民才日西說。

繼續前行:續寫草原故事

40年前,王萬青隻身打馬赴草原,一路向西千萬里,開始了他的草原故事,把自己的工作熱情、親情都融入了這片養育他的草原。 如今年近七旬的王萬青,雖已退休,卻仍指導縣醫院的外科手術,給上門求醫的藏族群眾治病送藥。他的4個子女也都留在了瑪曲縣,為了傳承他的事業,他的長子把為人民服務的「接力棒」接下來,在高原上繼續為牧民群眾服務、為瑪曲的醫療事業奉獻。 43年,王萬青始終如一地恪守最初的誓言,堅守醫生的職業道德。「把一切獻給黨,貢獻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對黨的堅定信念支撐王萬青一路走來,「我感謝瑪曲草原人民給了我人生的意義,我感謝偉大的祖國讓我繼續一個上海人的草原故事。」

人物言論

1.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這裡,發揮自己的餘熱,為藏族群眾治病送藥,直到心臟停止跳動。 2.我感謝草原人民教給了我人生的意義,感謝偉大祖國讓我延續一個上海人的草原情懷。 3.一個人不能沒有政治生命,我工作18年後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是黨給了我戰勝困難的意志和信心,而自己所做的這些工作又是一名共產黨員對黨的感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體現。 4.其實我一直想念家鄉上海。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這裡,發揮自己的餘熱,為藏族群眾治病送藥! 5. 城市的生活物質享受的確很豐富,但草原給了我人生的意義。 6.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報效祖國!在簡單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簡單的業績,才是生命最耀眼的點綴。

個人榮譽

1984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1986年,被甘肅省委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授予「省地方病防治先進工作者」; 1988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同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9年12月21日,上海醫科大學授予王萬青「校長獎」; 2010年,被評為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感動甘肅」2010年度十大隴人驕子; 2010年11月,榮獲第七屆中國醫師獎; 2011年2月,被評為「感動中國」2010年度十大人物。

社會評價

A 民委系統評價 2010年8月19日晚,《阿萬倉草原上的好「曼巴」——王萬青》的事跡在《新聞聯播》「時代先鋒」欄目播出後,收看了節目的甘肅省民委廣大幹部職工深受教育和感動。大家反響強烈,一致認為,王萬青是新時代民族團結的楷模,是共產黨員先鋒模範的代表,是民族工作者學習的榜樣。作為民族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以王萬青為榜樣,飽含熱情地為各族群眾服務。「王萬青的事跡讓我十分感動」。在省民委少語古籍處工作的劉晉告訴記者,他在民族工作戰線上工作了近30年了,上世紀80年代,他就聽說過王萬青這個在草原上行醫的上海大學生的感人事跡。幾十年來,王萬青一如既往,持之以恆,長期堅守在海拔4500多米的地方為藏區群眾服務,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作為長期在民族戰線工作的幹部來說,無論是少數民族幹部還是漢族幹部,更應加倍努力,踏實做事,心系少數民族群眾的疾苦,為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服務,把黨的事業做好。 B 衛生、科教系統評價 2010年8月19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時代先鋒」欄目播出了我省衛生系統的傑出代表——王萬青同志先進事跡,節目播出後,甘肅省衛生、科教系統人員反響強烈,大家紛紛表示要以王萬青為榜樣,在工作中踐行他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執着追求的精神,在為人民服務中實現自身價值。 自7月下旬以來,《甘肅日報》在一版突出位置連續刊髮長篇通訊、評論,深入細緻地報道了上海大學生王萬青在瑪曲草原行醫42年的感人故事,在全省各行各業掀起了向王萬青同志學習的高潮。當天晚上,央視以《阿萬倉草原上的好「曼巴」——王萬青》為題,生動再現了王萬青的感人事跡,將我省學習王萬青同志的活動推向新高潮。 西北唯一的護理學博士、甘肅省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韓琳表示,王萬青是我們身邊的典型,他能夠主動到艱苦地區工作,在為藏區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他能夠在醫療服務過程中,視藏族同胞為親人,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醫學誓言。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和價值觀,在實際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甘肅省農科院副研究員馮毓琴說,從王萬青身上可以學到兩點。一是王萬青的堅持精神令人敬佩,他幾十年不懈地專注於一件事,獲得了事業的成功。我們科研人員培育一個農業新品種,一般需要10年之久,如果沒有堅持精神,就會半途而廢。世界上的道理是相通的,要像王萬青一樣,「咬定青山不放鬆」,科研才能獲得成功。二是王萬青的實踐精神給人以啟發,他把中醫結合到牧區常見病的治療中,形成了有效的手段。我們的一些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關鍵就在於沒有與實踐結合起來,不適應市場的需求。今後在科研中要學習王萬青的實踐精神,根據市場需求選擇攻關課題,才能使科研成果實現有效轉化。 復旦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大三學生孟震煜是在蘭州家中看到王萬青的事跡的,他最大的感觸是感動。他說,大學生在擇業時應該像王萬青那樣,追求崇高,追求理想,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到更能發揮自己作用的地方去。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未來十年國家對西部的投入將越來越大,西部也將越來越需要人才,大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就業既是對自己的鍛煉,也是服務基層群眾,支援國家建設。看了王萬青的事跡,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對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新的思考。 C 民族地區的評價 2010年8月19日晚,「草原曼巴」王萬青的事跡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在甘肅省民族地區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像他那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他那樣紮根基層,立足本職崗位做奉獻,服務群眾。「王萬青的事跡證明,在基層同樣能實現人生價值!」在瑪曲縣鄉村工作的基層醫生李建由衷地說,「作為一名基層醫務人員,要以他為榜樣,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貢獻。」瑪曲縣牧民才日西說:「30年前,我放牛的時候就認識他,他是阿萬倉草原的好『曼巴』」! 王萬青的事跡讓臨夏市建設局青年工作志願者侯宏琳感觸很深:「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42年來對醫生職業道德的那份堅守和對家庭、對事業的堅守,是令人敬佩的。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國家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就應該以王萬青為榜樣,學習他崇高的敬業精神,勇於吃苦,樂於奉獻,回報社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王萬青的事跡在肅北草原上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到肅北工作的「三支一扶」大學生紛紛表示,要向王萬青學習,紮根草原,建功立業。2009年參加工作的會寧籍選調生王仕傑說:「王萬青的事跡告訴我們,只要到基層踏踏實實幹工作,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生在肅北、長在肅北的阿力騰德布2009年經「三支一扶」考試分配到肅北縣馬鬃山獸醫站,成為草原上的一名獸醫工作者。他說:「王萬青生長在大城市,卻為草原同胞工作、服務了一輩子,我出生在草原,生長在草原,草原是我的家,我就更應該紮根草原,以王萬青為榜樣,勤勤懇懇為草原干一點事情。」 D 醫務工作者的評價 2010年8月19日晚,「草原曼巴」王萬青的事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在省內廣大醫務工作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特別是引起了參加舟曲災區搶險救援各級醫療衛生工作者的一致稱讚和共鳴。 大家在收聽收看節目後一致認為,王萬青同志用一顆赤誠的心和精湛的醫術,為無數藏區牧民群眾托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是「團結使者」,他用真情澆灌出民族團結的和諧之花。他是「奉獻使者」,從繁華大都市到最艱苦、最偏遠的地方,他始終無怨無悔。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蔡曦光認為:在王萬青身上,最突出的就是對醫生職業道德的堅守,對家庭、對事業的堅守。當前正值舟曲搶險救援和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的關鍵時刻,災區需要更多像王萬青這樣視群眾為親人的廣大醫務人員。 廣大醫務工作者紛紛表示,要學習王萬青紮根基層、用精湛的醫療技術悉心服務藏區百姓的高尚醫德和無私情操,時刻以王萬青同志為榜樣,努力學習和踐行他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解放軍第一醫院抗洪救災醫療隊護士長王偉說:「看了王萬清事跡的報道,我覺得作為一名軍隊義務工作人員,應該以他的精神為動力,更好的為災區人民服務。」 E 舟曲人民的評價 收聽收看王萬青的事跡,也給舟曲人民帶來了戰勝災難的信心和決心。舟曲三中黨員教師楊芬玉說:「當我看到王萬青同志的事跡,我十分的感動,今天我們的舟曲受災了,我希望我們的舟曲人民向王萬青同志學習,學習他艱苦奮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相信我們通過黨和領導的關心,全國人民的支持,走過這一段艱難的時期,重建舟曲。」

頒獎詞

「草原曼巴」王萬青頒獎詞:隻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似水流年,磨不去他理想的忠誠。春風今又綠草原,門巴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

王萬青
王萬青
來自360網]]]
出生 (1944-12-01) 1944年12月1日(80歲)
逝世 YYYY年表達式錯誤:無法識別的詞語「dd」。(YYYY-表達式錯誤:無法識別的詞語「mm」。-DD)表達式錯誤:無法識別的詞語「yyyy」。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醫生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