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启民 | |
---|---|
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 |
出生 | 1937年9月 |
国籍 | 中国 浙江 |
知名作品 | 获评"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 |
王启民 (1937年9月 - ) 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湖州人,"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管理局局长助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中共第15届中央候补委员。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启民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启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王启民[1]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1937年9月
职业;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
毕业院校;北京石油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个人荣誉
王启民,"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朴实无华的王启民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40多项课题研究,主持了8项重大专题研究和实验任务,取得成果38项;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13年被评为大庆市(局)劳动模范;
1985年被国家人事部命名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
1991年被授予黑龙江特等劳动模范,并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奖同年还被评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十佳职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劳动模范、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6年,"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启民进京参加颁奖大会时,受到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6年8月27日,被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命名为"新时期铁人"。
1997年4月17日,王启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掀起了学习"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热潮。
2002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启民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
2019年7月,黑龙江省"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启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王启民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人物经历
王启民,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入党。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
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
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时代的先锋王启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入党。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20世纪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王启民-个人事迹 王启民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受命到油田中区西部搞注水开发试验,他依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国际上的"温和注水"理论提出挑战。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们结合大庆油田油层多、厚层薄层的渗透率差异较大、呈典型非均质分布的特点,以"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生产与科研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变"温和注水"为因势利导。转移接替;为油田培养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趟出了一条我国自己的注水开发油田新路子。
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中区西部试验区的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油田地下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控制含水上升和保持原油稳产,王启民又带领试验组来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搞"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一干就是10年。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与现场工人密切配合,发扬铁人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将油田上的单井资料收集整理了八种,近一万个数据,绘制出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从而揭示出油田不同含水期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有力地指导了油田开发实践。到1985年,大庆油田不但胜利实现5000万吨稳产10年,而且还攀上了年产5500万吨高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根据预测,"八五"期末,大庆油田综合含水将超过85%,这将是大庆人难以接受的现实。1984年,王启民受命承担了大庆油田1986年一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编制任务。这个规划囊括了大庆油田"七五"和"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国家要求年产5500万吨不能降,超出的500万吨指标从何而来?王启民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向国内外公认的难啃硬骨头--表外储层要油。由于大庆油田地质成因条件的特殊性,造成了地下油层多、层间变化大、0.5米以下的表外储层十分发育。
这些单独看起来很"瘦",加起来又很"肥"的油层,被王启民及其伙伴们认为是新的资源宝藏。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经数次失败,1986年初,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他又和伙伴们制定详细计划,成立了试验小组,通过对1500多口井的地质解剖、分析、研究,以及对4个试验区45口井采取试油、试采和注水开发等措施,把理论研究与反复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重大认识,从而为全面开发表外储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外储层开采的成功,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开发领域,也实现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一个新的突破。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亿吨,按目前30%的可采储量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的财富。
王启民进入90年代,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如果继续沿用世界上采用的"提液稳油"的办法,年产液量将激增1;62亿吨,而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降低。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国家要求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要求"东部要硬稳定",大庆油田要"雪中送炭"。如何寻找一条既不大幅度提液,又能保持稳产,切实可行地把稳油与控水统一起来的开发新路,王启民为此呕心沥血、碑精竭虑。他以"铁人"为榜样,发扬"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组织科技人员潜心研究,集中群体的智慧,得出了不同区决、不同井网、不同井点的地下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均衡性的结论。
根据这一特点,采用老井转抽、新井压裂、打力口密井、堵水等技术措施,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油田实际的开采技术、这就是作为确保油田持续高产稳产重大战略方针的"稳油控水"系统工程。全油卧广大科技人员因此投入了大规模的以"攻三难,过三关"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战。王启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全油田稳油控水规戈1的编制和结构调整上,及时组织研究院的有关科技人员进行数十项科技攻关。经过群策群力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三分一优"等一套具体做法和调整原贝,即利用油水井和各类井不均衡的特点,进行分类井结构调整,使"稳油控水"有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稳油控水"的开发理论和战略,更新了"提液稳油"。"稳液降油"的传统作法;而"三分一优"的结构调整方法,则使大庆油田实现了三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即到1995年底,油田综合含水没有超过81%,有效地控制了产液量剧增,与国家审定的"八五"油田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少产液24749万吨,累计增收节支150亿元,而且使大庆油田连续20年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这一凝结着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油田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心血的成果,标志着大庆又攀上了世界油田开发的新高峰,因为世界上同类油田高产稳产的最长年限仅为12年。
个人故事
长中国人志气,敢为天下先
王启民1961年,王启民怀着一腔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热血,来到"荒原一片篝火红"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在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激励下,他和所里几个同学写下了一副气势豪迈的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他们还特意将"闯"字中的"马"字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由于环境的恶劣,使他患了类风湿僵直性脊椎炎,疼提走路都直不起腰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不离井场,以严细认真的态度,取全取准每份资料和每个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数十个油层,每个油层厚薄相差很大,各层吸水多少也不同,呈典型的非均质特点,要人为达到注入水都均衡推进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象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油层、差油层就像体力差、跑得慢的小个子运动员。要想让他们齐头并进,必然事倍功半。应该能快则快,该曼则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注采方法。他的科学分析受到油田领导的赞扬,并让他带个小组进行大胆试验。
试验小组在王启民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猛增到60多吨,而含水则下降了。油田推广他们的经验,培养出三百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为打开地下大门,不顾个人安危
王启民认为,要使油田持续高产稳产,必须有一整套油田开发方法及配套的工艺技术做保证。
为此,从1970年开始,他率队到中区西部进行长达10年的接替稳产试验。3000多个日夜,他和工人们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分析数据,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霄。夏夜,蚊虫成群,一巴掌打在身上,满身是血点。冬季,帐篷里结满了冰,冻得人们筛糠般打冷战……王启民10年前在野外作业时落下的风湿病逐渐加重,发作时疼得额头直冒虚汗,虽然整天"罗锅"着腰,却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上。有一段时间,风湿病转移到眼睛上,引起虹膜炎,两只眼球血红血红的。大家劝他回去养病,他却说:"我是组长,最了解试验方案和进展情况,怎么能走呢?"他的妻子陈宝玲心疼他的身体,一次悄悄地协商好调他去北京工作,可他却在商调函上写上"本人不同意"。妻子气得要和他离婚,他却说:"那里有大油田吗?要走你走,我不走"。
1985年,大庆油田实现第一个10年稳产目标后,又提出一个更富挑战性的目标;再稳产10年,向世界油田开发高水平迈进。按一般规律,每个油田勘探开发都有上产、稳产、减产三个阶段。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让大庆再稳产10年,可以说是奇迹。难度不言而喻。
团结协作,淡泊名利1997年1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王启民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以奖励他多年来在大庆油田开发中作出的突出贡献。面对鲜花和掌声,王启民表示:"我取得的每项成绩都包含着油田许多科技人员和现场工人的心血,我只是他们的代表,是代表他们领奖的。"对于总公司发给他的10万元奖金,他自己一分钱没要,而是用作科研奖励基金,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搞科研。王启民主持研究试验的项目,多是事关油田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参加者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上至技术专家下至钻井工人。每搞一次现场试验,每担一个科研课题,他都博采众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
从1985年开始,大庆油田有三个地区连续两年发生大面积油井套管损坏,最严重的南八区147口油井,损坏率高达95.9%。套管损坏导致部分区块关井,严重威胁整个油田的正常生产。王启民心急如焚,带领几名技术骨干,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技术攻关。套管损坏涉及地质、工程、管理等多方面专业,为了彻底查清套管损坏原因,王启民打破学科界限,虚心向各方面技术人员请教,向现场的工人师傅请教。他们白天到地质队查阅资料,晚上再把资料借回来和大家一起研究。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王启民就把现场老工人请来,一个一个讨教,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他们终于查清了套管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整治措施,使被称作"井瘟"的套管成片破损得到有效治理。
参与奥运
2008年7月12日清晨,一场大雨与大庆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不期而遇。数万观众翘首期待"祥云"火炬的出现,歌声不断,口号声不断,加油声不断。8时26分,"新时期铁人"、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王启民双手紧紧握住奥运火炬,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门前第3号接力点,与第2棒火炬手对接点火击掌后,健步出发。
大事年表
1960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4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被校方分配去油田实习,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
1961年8月,王启民和同学陈宝玲等响应国家号召,一毕业就重返大庆会战战场。
1963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逢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
1970年,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又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以确定调整采取措施的井号层位,编制施工设计方案。
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又面临新考验。王启民同4名同事,顶朔风,冒飞雪,坚持在工地。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大庆石油出口量也成倍增长,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元。
1978年,王启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了,油田领导又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
1991年初,在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全油田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王启民及时提出了"三分一优"结构调整原则和"挖液稳油"的新模式,经集体科学论证后,领导决定在全油田实施"稳油挖水"战略,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
1996年底,大庆实现了5000万吨连续21年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个人精神
王启民不仅是科技攻关的先进典型,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先进典型。自参加工作36年来,无论职务、地位发生多大变化,他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利益,甚至不顾妻子情、儿女情、父母情。他爱妻子,却不能尽责;他爱父母,却没有尽孝;他爱儿女,却没有给予特殊"关照"。1963年,这个刚刚开发的大油田,出现大部分油井下面的油层被水淹没,只能采出地质储量5%原油的严重局面。油田领导要求:尽快把这个地下"定时炸弹"挖出来。当时在地质指挥所动态组工作的王启民,不分昼夜在现场取芯化验、分析数据资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怀孕的妻子。
这年的11月份,陈宝玲即将临产,所领导劝王启民送她回北京娘家生孩子。当时大庆不通火车,陈宝玲收拾好行装,盼着王启民早点回来。王启民却忙着搞油田年终动态总结,根本抓不着他的影。一连几天过去了,王启民还是没露面。一位老同学看到陈宝玲急迫无助的样子,就赶到现场找到王启民:"宝玲快生了,你不送我们送。"王启民这才连夜赶回家,第二天一早把妻子送到哈尔滨火车站。上车前陈宝玲心里不托底,担心车上这段时间熬不过去。可看到王启民左右为难的样子,她只说了一句:"早上检查时,医生说还得等两天。"
王启民如释重负,急急忙忙返回了大庆。结果,陈宝玲在车上挺不住了,孩子生在了途中的锦州铁路医院。怕王启民着急,陈宝玲只把娘家的地址告诉院方。三天后,陈宝玲年迈的母亲搀扶着虚弱的女儿,抱着刚出生的外孙女,冒着风雪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此刻,千里之外的王启民正夜以继日地攻坚。经过调研,他大胆提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开采方式,突破了国内外油田一直采用的"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理论,解决了油田中低含水期高水平开发的技术关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誉[2]
从参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为连续27载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提供科技支撑,再到新时期探索油田开发技术前沿,王启民,这位大庆“新铁人”不断挑战油田开发极限,助推大庆油田创造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
他将一生的澎湃激情,都投入到为祖国源源不断“加油”的青春事业中。
“今天,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纪念日,也是我的83岁生日。”在庆祝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大会上,“人民楷模”、大庆“新铁人”王启民发言第一句话,就引得会场数千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共同向这位与大庆油田有着不解之缘的老人送去祝福和敬意。
“虽然我头发白了,岗位退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改,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誓言没有变。”王启民说。
60年来,王启民亲历、见证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一次次依靠科技创新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加油”。
谈及荣誉,王启民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人民楷模,重点是人民。荣誉属于所有大庆人、所有石油人、所有龙江人。”
与大庆油田同日生的油田之子
与油结缘,源于王启民无意中的选择。出生于浙江湖州的他,为避开热门专业的竞争压力,考到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石油这个冷门专业,没想到却从此迈上了一个巨大舞台。
大庆油田发现第二年,即1960年,王启民以实习生身份第一次来到大庆。他惊奇地发现,大庆油田的生日恰好也是他的生日。“这是天意啊,注定了我是油田之子。”他感慨道。实习结束,他被评为实习生中唯一的二级红旗手。1961年8月,毕业后他毅然重返大庆,立志为祖国石油工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当时的大庆,条件非常艰苦,王启民和石油工人们一起住地窨子、吃窝窝头,风吹日晒、爬冰卧雪,一心一意搞会战夺石油。
然而,火热的会战却被苏联专家泼了冷水:“中国技术落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大型陆相油田。”
王启民说:“铁人王进喜说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一定要甩掉贫油帽子。”于是他和同伴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决心——“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闯字里的马我们故意写得很大,来表达我们的决心——一定要闯出天下一流的开发水平,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他说。
从此,王启民与大庆油田的命运紧密相连。探索油田开发规律的使命成为他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油田开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留下了他智慧的结晶。
一次次跳进“高科技泥浆池”
王启民常说:“老铁人是艰苦创业,我们科技工作者要艰苦创新。”带着自发的使命感,60年来,王启民一次次跳进油田开发中的“高科技泥浆池”。
油田开发初期,由于缺少经验,按照国际通行的“均衡开采”理论,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原油产量下降,大庆油田的命运面临严峻考验。
“怎么办?光坐在办公室里搞理论不行,要到一线去。” 为了摸清地下油水分布规律,王启民和几个同伴拿起行李卷来到荒原一线。他们白天揣上窝窝头,到井上观察、取资料,晚上进行分析比较,画油水变化曲线,写情况反映,并且自己刻蜡纸、油印报表,一干就是大半夜。当时粮食定量低,饿了就煮几块白菜叶子,蘸上大酱充饥,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夏天,蚊虫成群,一巴掌下去,满手是血点。冬季,帐篷里结满了冰溜,冻得人直打冷战。
“刚到大庆实习期间,没有房子,我们就在油井旁边盖起了‘干打垒’。早上醒来,身底下的垫子都是湿的。那时候年轻啊,也不在乎什么,不知不觉患上了风湿病。”王启民笑着说起了当年。
由于条件恶劣,加上过度劳累,他的风湿病越来越重,疼痛难忍,手指头也不听使唤,连鞋带都系不上。大夫说他得的是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终身难以治愈。然而王启民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的病情,而是更加珍惜时间。
有铁人的精神鼓舞,王启民和同伴们把大庆油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当作战场,在油田的地层夹缝里、在油和水之间,在一排排井口之间,整整摸索了10年。他们先后采集、分析了近1000多万个数据,成功绘制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各个含水期的基本规律,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新模式,增加储量近10亿吨,为大庆油田“年产五千万,稳产十年”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这是他们用“非均质”理论打响的第一场战役,成功挑战国际权威理论,“闯”出了大庆油田自主开发的道路。
此后,王启民再次挑战极限,突破禁区,用7年时间,通过对1500多口井进行地质解剖、分析,4个试验区45口井的试油、试采,10口取芯井的岩芯测定和分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薄差油层开发技术,开启了地层深处沉寂了亿万年的被认为无法开采的表外储层石油宝藏的大门,实现了变废为宝。大庆油田地下表外层累计为油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约7亿吨,成为油田第二个稳产10年的基石。有人说,这等于是攻克了石油开采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为年轻人成长当好人梯
凭着一股韧劲,王启民历经各种艰难困苦,成功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科技兴油“长征路”,也收获了诸多成就和荣誉。但他从没有想过要躺在功劳簿上歇一歇。
王启民说,科研项目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自己的每一次成长进步,都离不开油田各级领导的关怀培养、激励鼓舞、帮助支持,也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长期不懈地艰苦探索。“我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我的知识属于祖国、属于大庆油田。”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启民仍充满激情地在油田开发技术领域艰辛探索。“我虽然离开了科研一线,但要为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当好人梯。
这些年,他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把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包括脑子里的储存,都与大家“共享”。无论是谁,研究什么课题,借用哪些资料,他都有求必应。年轻科研人员遇到了科研难题,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年轻科研人员的论文,大到研究主题,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一字一句地推敲,一丝不苟地用铅笔修改,并且告诉年轻人,这是平等的探讨,他的意见是可圈可点、可加可减的。多年来,他组织科研人员写出了几百篇科研报告和论文,只要不是他主笔的,不是他亲自负责的,他都坚决不署名。但是,在“审核”一栏里,每次他都认认真真地签上“王启民”这三个字,为的是承担责任。
1997年,王启民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他将得到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作为铁人人才奖励基金,支持和帮助油田科技人才成长。
从“石油之子”到“国之脊梁”,王启民用铁人般的意志使大庆油田攀上一个个产量高峰,用铁人般的意志打造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精神“高产油田”。他所代表的“新铁人”精神至今鼓舞激励着大庆石油人克服各种困难向着“百年油田”目标迈进。 淡泊名利:对待荣誉保持平常心
在王启民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科研人员的情怀,不要名、不要利,只要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一生追求的幸福。
对待荣誉,王启民从不伸手。在他身上体现了“新时期铁人精神”,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敢于攻关的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尊重群众、发扬民主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是铁人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油田文化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更是振兴石油工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油田,同事们风趣地对他说:“你不姓王,姓油啊!”
参加工作以来,王启民先后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2项,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坐在人民大会堂里,他有说不出的激动。他想,大庆油田,世界级的大油田,多少年来,有多少人为之奋斗。如果没有大庆科技队伍群体的力量,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又能做出什么成绩呢?他耳边又响起了铁人王进喜讲过的一句话:功劳,应该记在党和人民的账上,我的小本本,只能写差距。
王启民在5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把科技兴油作为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淡泊名利,呕心沥血,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成功地解决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发展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创新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油田来讲,同样是一要发展,二要创新。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围绕发展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启民仍充满激情地在油田开发技术领域艰辛探索。他说:“能为发展祖国石油事业,为大庆油田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是我终身的事业、一生的追求。[3]
外界评价
王启民是科技界的楷模,从他身上,不仅使人看到了"铁人"的顽强拼搏精神,更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思想。他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启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王启民那种敢为天下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如果学校教学、科研等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同志都能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就能再上水平。
2、王启民是一代知识分子、一代石油人的杰出代表,学习他也要学习我们身边的一些像王启民一样为祖国的石油教育事业辛勤奉献的老教师、老专家。
3、王启民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石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学习他要和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使之再上一个新台阶。
4、王启民总是以国家利益为先,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
社会影响
王启民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地质开发研究工作。他深入实际,扎根油田,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出辉煌业绩,令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界深受鼓舞。
在当今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下,王启民所代表的新时期"铁人"精神有它更新更深的时代内涵。科技界学习王启民,就是要学习他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这就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视频
参考资料
- ↑ “最美奋斗者”——王启民--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 “新铁人”王启民: 用科技创造油田开发奇迹 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01:08
- ↑ “新铁人”王启民 光耀新时代 :黑龙江日报客户端,发布时间;2019-01-24 0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