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2日) |
王槐 | |
---|---|
出生 | 1099年 |
國籍 | 宋朝 |
別名 | 植三 |
知名作品 |
|
王槐(WangHuai)(1099-1196),字植三。歷翰林學士、大理寺卿,致仕歸里後,修築蜀墅塘,澤被後人,奉為塘神。詩書世家王槐父王汾,系福建轉運使。王槐生有三個兒子,分別為王方燮、王方烈、王方熺。王槐生活於北宋、南宋交替之際,戰爭頻仍,人民遭受亂離之苦。目睹當時國政弊敗,民不聊生的現狀,王槐憂國憂民之心油然於胸。為此,他從小就懷有一顆讀書強國之心,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致力經籍、博綜諸家,從而兼容並蓄,博古通今。
詩書世家
王槐父王汾,系福建轉運使。王槐生有三個兒子,分別為王方燮、王方烈、王方熺。
王槐生活於北宋、南宋交替之際,戰爭頻仍,人民遭受亂離之苦。目睹當時國政弊敗,民不聊生的現狀,王槐憂國憂民之心油然於胸。為此,他從小就懷有一顆讀書強國之心,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致力經籍、博綜諸家,從而兼容並蓄,博古通今。
紹興二十一年(1151),王槐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歷官翰林學士、大理寺卿。王槐生性淳厚樸實,為官勤勉慎行,有古代人臣之風,深得孝宗皇帝器重,曾御贊:"席史枕經,尊主裨民,帝齎予弼,庶采儀型。"
告老還鄉
淳熙十一年(1184),王槐年屆八十有六,堅請告老還鄉,獲准致仕後歸里,居現佛堂鎮後塘村。
為官多年,晚年返歸鄉野,植竹種桑,栽桃培梨,怡然自樂。寂居閒處,與兒孫們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閒時與友人交遊,吟詩作賦,則又有另一番雅趣。
他雖然辭官回到鄉里,卻不知老之將至,始終不忘在有生之年,要為老百姓辦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後"見所居之地,四山環繞,諸水所匯",而近山之田易旱易澇,於是就盡己所為,圍堤聚水而為塘"。
縣誌記載
在《[嘉慶]義烏縣誌》水利論中有如下陳述:
烏之水利與浙西異,勢居上江,左負山陵,土不濕而燥,勢不夷而險,產小麥而稻。當水之來也,暴雨驟盈。夾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吐瀉不及,奔潰淫溢數為菑,及其殺也,傾瀉立涸,駸駸乎不足以終日。故邑隴畝淤墳,非獨橫決漂沒之足虞。又田近山不便浸灌有易竭之患,俗有靠天之諺,非虛語也。
淳熙十三年(1186),夏秋連旱無雨,田坂龜裂,莊稼枯槁,顆粒無收。"災民典質無着,十室九空,嗷聲載道"。"禾稻豆棉盡枯無收,山谷之鄉有洗兒不得水者,民饉載道,餓殍滿野"。有的不得不四出逃荒要飯。王槐目睹鄉人生活之艱辛,立即開倉賑災,無奈僧多粥少,仍支撐不住,百姓嗷嗷待哺。這時,王槐才幡然醒悟,說:"是塘不特能瀦,且有建瓴勢,廣而深之,利孰溥焉。"由於原有池塘容量小,且又居高臨下,在夏汛期,洪水東奔西奪,只得任其泛濫,而一到乾旱季節,卻又無水灌溉。為防治洪水肆虐,根除旱災,就要將池塘加大加深,非蓄積別無他圖。
築塘義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王槐"倡民之有力者,捐資襄役"。他倡導當地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合力根治水患。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舉,自然得到大家的擁護與支持。
相傳,正當池塘擴建工程緊鑼密鼓籌備之時,有一老道人,從永康來到義烏,"自稱'康侯',與公作竟日游,相度地勢,築堤設竇,鑿門架梁,說靡不當,公傾心信之"。
王槐也不顧自身年事已高,竟與康侯一道,忘形于山水之間,察看地勢高低,分析地質狀況,共商設計方案。康侯對水利工程似乎是個行家裡手,他所設計的築堤設閘方案,鑿洞架橋方略,無不妥當,因而王槐對其也信任有加。從此,築堤造塘就按照康侯所擬方案予以實施。王槐、康侯兩人交往密切,成為忘年交。
塘庫是農民種水稻的命脈,灌溉資源的保證。尤其在古代,塘庫是蓄洪排澇抗旱救災的主要基地,因而,一旦有人牽頭治理,當地鄉紳、百姓無不鼎力支持。可是,正當大家熱火朝天大幹之時,卻遇上一個難題,由於建塘之處建瓴而下,勢高水大,若用一般土石料修築溢洪道,定然承受不起。為此,一時陷入窘境之中。
正苦於無良策可施之際,康侯突然醒悟過來,指着旁邊一座小山說:"真是天助我也,這不正是天然屏障!我們不妨利用旁邊的這座小山築堤,中間開洞用作溢洪道,定然堅如磐石。"
大家才恍然醒悟。於是就倚靠此山築堤,長七十餘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八尺,東西兩邊鑿洞開閘門。每年汛期,"春水漲溢。須大開兩旁閘泄之,水勢稍平即閉。"
據史料記載:"相傳秦末有三山飛過,墮一於此,蜀人來言,蜀中所失即此。"由此,這座山來自蜀地(四川),難怪後人稱之為"飛來山",此塘名為"蜀墅塘"。
經過上下齊心協力,嘉泰二年(1202),池塘擴建工程大功告成。
蜀墅塘四周總長三千六百步(古時每步為五尺),大壩頂部可同行三輛車,同時還設閘門四座,周圍四山七十二澗的水全部注入塘里,可灌農田三萬餘畝,水渠過處,沿途十餘里農田均受其益。
奉為塘神
於是,王槐成為義烏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蜀墅塘容量之大,在古代也是屈指可數的。"歲時蓄泄以竇,田賴以饒。"為此,後人紛紛寫詩作賦,詠頌王槐之無量功德。元代理學大儒金涓就曾賦蜀墅詩一首:
溪頭自舒散,天淡夕陽微。
拂石松邊出,看雲水上飛。
舊磯雙鷺下,小棹一漁歸。
不覺吟成久,苔痕濕上衣。
為紀念王槐,每逢春天,當桃紅柳綠之際,在蜀墅塘上進行龍舟競渡,奪標者給予獎勵。
慶元二年(1196)七月十五日,王槐無病而卒,享年98歲,葬於蜀墅塘西之原華安山。王槐修建蜀墅塘"利及萬人,恩周鄰里",鄉人為之祭祀,奉他為塘神,並以康侯配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