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電影藝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 創刊於1956年10月28日,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專業從事電影論、電影理論研究的學術期刊。《電影藝術》獲中國知網CNKI獨家期刊。

據2018年12月《電影藝術》官網顯示,《電影藝術》有主編1人。

據2018年12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電影藝術》共出版文獻8908篇、總下載次數1703426次、總被引次數27362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556,(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09。[1]

據2018年12月1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電影藝術》載文量為1504篇、被引量為6035次、下載量為50582;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電影藝術》影響因子為0.174。[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電影藝術

外文名稱 Film Art

電影藝術1.jpg

語言 中文

類別 藝術期刊

主管單位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中國電影家協會

編輯單位 《電影藝術》編輯部

創刊時間 1956年

電影藝術2.jpg

出版周期 雙月刊

國內刊號 11-1528/J

國際刊號 0257-0181

郵發代號 2-318

現任主編 吳冠平

編輯部地址 北京北三環東路22號

電影藝術3.jpg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28日,《中國電影》(現名《電影藝術》)創刊。 創刊時,時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陳荒煤主持全面工作,電影評論家、電影史學家黃鋼、程季華 、賈霽、鍾惦棐為編委會成員。

1957年,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中國電影家協會前身)成立,《中國電影》劃歸其領導。

1959年7月,《中國電影》和1952年創辦的《電影藝術譯叢》(現名《國際電影》)合併改刊為《電影藝術》(單月刊)。

1990年,《電影藝術》由單月刊改為雙月刊。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電影藝術4.jpg

《電影藝術》主要設有特稿、電影批評、訪談錄、長短輯、紀錄片專題、理論研究、影史探問、人物、視與聽、書城隨筆、業界資訊等欄目。

人員編制

據2018年12月《電影藝術》官網顯示《電影藝術》創刊時有4位編委會成員。

《電影藝術》創刊時編委會成員 職務 姓名 編委會成員 黃鋼 程季華 賈霽 鍾惦棐

學術交流

2017年,《電影藝術》參與了"第一屆全國藝術類學術期刊主編高峰論壇",與邀請了的五十餘家全國主要藝術類學術期刊和評論大報共同推進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的繁榮發展。

2016年,由《電影藝術》編輯部於2006年發起創辦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舉辦"第十一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在武漢開幕"。論壇期間將舉辦有關業界熱點主題的系列高峰會,展映35部優秀的青年電影作品,並從20部入圍作品中產生年度新銳影人。

T012fac985ebba477d4.png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18年12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電影藝術》共出版文獻8908篇。

據2018年12月1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電影藝術》載文量為1504篇。

收錄情況

《電影藝術》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電影藝術》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中國國內高校列為核心引文期刊,是高校影視學術評價體系的組成部分,亦是《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等學術文摘雜誌的首選刊物。

影響因子

電影藝術6.jpg

據2018年12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電影藝術》總被下載次數1703426次、總被引次數27362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556,(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09。

據2018年12月1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電影藝術》被引量為6035次、下載量為50582;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電影藝術》影響因子為0.174,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3411名。

榮譽表彰

《電影藝術》曾被評為中國知網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年)藝術學類核心期刊。

文化傳統

辦刊理念

《電影藝術》秉持學術性、信息性和典藏性,以研究中國電影為本,密切關注中國電影當下的發展動向,全面、專業地描述當代中國電影的創作及理論軌跡,並及時展現中國電影的最新成就及創作經驗,研究中國電影各個歷史階段的史料,深入挖掘世界電影背後的思想/文化。

現任領導

DYYS195809.jpg

《電影藝術》編輯委員會領導 職務 姓名 主編 吳冠平

什麼是電影藝術

電影是繼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發明於19世紀末期,由最初被認為是「小學生的玩意」、「奴隸們的娛樂遊戲」逐步發展成為20世紀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

它通過攝影機以每秒拍攝若干格畫幅的運轉速度,將被攝物體運動的時空轉換過程記錄在條狀膠片上,然後將不同的膠片銜接起來,經過顯影、定影。乾燥加工成電影拷貝的過程,製成可以放映供許多人同時觀看的影片。

影片從最初拍攝一些活動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斷,發展到現在已能夠拍攝豐富多彩、複雜變化的現實世界,具體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力和生動的藝術感染力。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

電影藝術8.jpg

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干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着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

電影藝術9.jpg

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

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考。

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

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電影藝術0.jpg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

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

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係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

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鑑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方式,電影都借鑑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

電影藝術00.jpg

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衝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 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 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鑑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係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鑑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

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儘管電影廣泛借鑑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

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

電影藝術10.jpg

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

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着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着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

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着質的區別。

T01a40a6c0ad9e6024b.jpg

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

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

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

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