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由病毒直接侵袭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大多数是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感染。病毒性脑炎通常起病比较急,前期常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不适、咽痛、肌肉疼痛、腹痛、腹泻等。
当累及神经系统时,可以有剧烈头痛、发热、呕吐,并出现脑部症状,如精神行为异常,常表现为幻觉、记忆障碍、反应迟钝等,以及精神症状如失语、偏瘫、癫痫等。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一般依据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及病原学检查来确诊。确诊以后主要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同时可给予激素及脱水治疗,减轻脑水肿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毒性脑炎的预后根据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可以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重者可以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1]
诊断依据
1、病史
不同的病毒,其传染途径、好发季节和好发年龄不同。如腮腺炎病毒脑炎通过呼吸道传染,多发病于冬春季,以年长儿为多见;肠道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夏秋季,经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多见于年幼儿。[2]
2.症状、体征
由于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轻重不等,故表现多种多样。弥漫型脑炎常先有全身不适,很快即出现昏迷、惊厥,同时伴有发热;脑干型脑炎常有面神经瘫痪、呛咳、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力和(或)动眼神经麻痹、假性球麻痹等表现。假肿瘤型脑炎常有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差或瘫痪、失语、精神症状,颅内高压等。同时注意原发病症状,如腮腺炎病毒脑炎伴有腮腺肿大;疱疹性病毒脑炎时皮肤有疱疹,柯萨基病毒和埃可病毒脑炎时可有皮疹、心肌炎、手足口病等,如病变累及脑膜(脑膜脑炎),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3]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外观清,偶尔微混浊,细胞计数在(0~500)×106/L(0~500/mm3)。病程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在正常范围。[4]
(2)病原学检查:①脑脊液送病毒分离;②脑脊液细胞作免疫荧光抗体检查;③血清学检查,其抗体滴度在恢复期较急性期高出4倍以上方可诊断。
(3)脑电图:在病程早期脑电图已有明显的改变,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也可见到尖波、棘波、尖一棘波及棘一慢综合波。脑电图的改变与病情一致,可作为诊断参考。
(4)头颅CT扫描:可见低密度病变,脑肿胀、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宽或积液、脑梗塞等非特异性改变。[5]
鉴别诊断
(一)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脑炎:
病毒直接侵犯脑部,大多数表现为脑膜炎症状,亦可出现偏瘫、四瘫,视力丧失,耳聋,失语等。腮腺炎多与脑炎同时或先后发生。一般诊断不难,无腮腺炎者可血清免疫学检查确定诊断。经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二)带状疱疹脑炎:
很少见,个别病例在出现躯干或头面部疱疹后发生脑膜炎和脑炎。治疗同单纯性疱疹性脑炎。
(三)巨细胞病毒脑炎:
多为胎儿及新生儿感染,偶见于儿童和成人。本病大多表现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脑室周围及脑内钙化,脑积水。成人则可表现急性多发性神经炎。任何小头畸形婴幼儿,特别是伴有眼脉络膜炎、网膜钙化、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时均应疑及本病。
(四)进行性风疹脑炎:
系指母亲在怀孕期患风疹,小孩出生后14岁以内发生的脑炎,属于慢病毒感染。症状为进行性,可有癫痫、耳聋和痴呆等。或表现各种脑发育畸形。后天性风疹脑炎多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感染期间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免疫试验可确定诊断。
(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脑炎:
多在全身疾病的情况下发生,亦偶有先于血液及内脏症状而发生者。可有瘫痪、失语、多动、脑神经损害、小脑共济失调和截瘫等。典型血象和嗜异性抗体(Heterophil)可确定诊断。预后良好,多完全恢复。
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吸痰,注意保暖,供给一定的水分、营养及电解质。
2.抗病毒治疗
(1)由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可以用碘甙(疱疹净),剂量为每日50~100mg/kg,静脉滴注共5d,亦可用阿糖腺苷,剂量为每日10~15mg/kg静脉滴入,持续12h(浓度不超过7mg/L)连续7~10d。阿糖腺苷对巨细胞病毒脑炎也有效。
(2)三氮唑核苷每日10mg/kg,肌注或静脉滴入,疗程7~10d。对肠道病毒所致脑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较敏感。
(3)无环鸟苷250mg/m2或5mg/kg,1/8h,静滴,疗程5~7d。对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效好。
(4)丙氧鸟苷7.5~10mg/(kg?d),分2~3次静脉注射治疗巨细胞病毒脑炎和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5)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该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剂量0~1岁为3mg/次,2~3岁为5~8mg/次;4~6岁为10~14mg/次,7~10岁为15~18mg/kg;11~15岁为20mg/次;1/4~6h,肌注,共14d,使用前应做皮试。
(6)丙种球蛋白,每次400mg/kg静脉滴入,连续5d。
(7)其他如转移因子、干扰素可以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均可应用。[6]
3.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0.25~0.5mg/(kg?d),静脉滴注,7~14d,可减轻症状,降低颅内压力。疱疹病毒脑炎则禁用。
4.对症处理
(1)退热、止痉:高热可以引起惊厥,可以用物理降温或中、西药物退热。苯巴比妥或安定可预防或控制惊厥。
(2)减轻脑水肿: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静脉推注,或甘油每次1g/kg加等量生理盐水口服或鼻饲。每6~8h可重复一次。
视频
病毒性脑炎健康教育
参考来源
- ↑ 刘敏. 病毒性脑炎的定义. 2019-09-17 [07 三月 2020] (中文).
- ↑ 陈勇; 吴华平.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4): 17-19.
- ↑ 刘旻佳; 瞿正万. 病毒性脑炎. 上海精神医学. 2009, 21 (1): 46-47.
- ↑ 赵康仁; 陈楷.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 10 (3): 304-306.
- ↑ 陈雪鹏,黄磊,陈廷港,谢了武.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CT诊断.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03, 33 (5): 342-343.
- ↑ 林涛. 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3): 323-325.
- ↑ 于毅.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策略探讨.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9): 540-542.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ISBN 7117050934.
2.黄友歧. 神经病学(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