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岩白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秦嶺岩白菜(學名:Bergenia scopulosa T. P. Wang)是虎耳草科岩白菜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根狀莖粗壯,直徑2.5-4厘米,密被褐色鱗片和殘葉鞘,沿石隙匐生,半暴露。葉均基生;葉片革質,圓形、闊卵形至闊橢圓形。花葶無毛,中部以上具1披針形苞葉。聚傘花序。花果期5-9月。[1]
分布於中國陝西(秦嶺)和祁連山地區。生長於海拔2 500-3 600米的林下陰濕處或峭壁石隙。
根狀莖入藥;補脾健胃,除濕活血,清熱敗毒,收斂;主治急性腸炎、崩漏、白帶、痢疾、黃水瘡等。還可作為岩白菜素提取的優質原料。也可以在中國北方城市綠化中應用。
秦嶺岩白菜被列入中國陝西省第一批地方重點保護植物,漸危物種。
形態特徵
秦嶺岩白菜為多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根狀莖粗壯,直徑2.5-4厘米,密被褐色鱗片和殘葉鞘,沿石隙匐生,半暴露。葉均基生;葉片革質,圓形、闊卵形至闊橢圓形,長(5-)16.5-25厘米,寬(4-)13.2-22厘米,先端鈍圓,邊緣波狀或具波狀齒,有時近全緣,基部通常圓形,稀寬楔形,兩面具小腺窩,無毛;葉柄長1.5-13厘米,托葉鞘無毛。
花葶無毛,中部以上具1披針形苞葉。聚傘花序;花梗長5-9毫米,無毛;托杯紫紅色,外面無毛;萼片革質,卵形至闊卵形,長4-4.5毫米,寬3.3-5毫米,先端鈍,兩面無毛,具多脈;花瓣橢圓形、闊卵形至近圓形,長8-9毫米,寬6-7.8毫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成長約1毫米之爪,羽狀達緣脈序;雄蕊長4.5-5毫米;子房卵球形,長約4.5毫米,花柱2,長約5毫米,柱頭大,盾狀。花果期5-9月。
產地生境
僅分布於中國陝西(秦嶺)和祁連山地區。生長於海拔2 500-3 600米的林下陰濕處或峭壁石隙。
生長習性
傳粉生物學特性
秦嶺岩白菜種群花期近4個月,從當年12月上旬一直持續到來年3月下旬。從聚傘花序基部向端部漸次開放,花序花期大約為30天。每日開放單花數量受氣溫影響較大,冬季最高氣溫低於10℃時,每日開放0-1朵,早春最高氣溫約15℃,每日開放2-3朵。單花花期約為15天,遇雨雪天或氣溫較低時花冠閉合不展開,花期可延長3-5天。秦嶺岩白菜兩性功能重疊,花粉活力在花葯開裂後的12小時內最高(約90%),平均花粉活力在30%以上約6天,柱頭在第1-4天內保持很強的可授性,可授性保持約為9天。秦嶺岩白菜是自交親和的兼性異交的繁育系統,生殖成功主要依賴傳粉者中華蜜蜂。
種子的萌發特性
秦嶺岩白菜種子極為細小,千粒重為(0.1139±0.0025)克。溫度和光照對秦嶺岩白菜種子萌發有顯著影響。在20-25℃時秦嶺岩白菜種子萌發啟動快,發芽率、發芽指數和發芽勢高,最適溫度下種子發芽率約為65.5%;溫度低於10℃或高於30℃時種子萌發延遲,發芽率、發芽指數和發芽勢明顯降低。光照對種子萌發的起始時間無明顯影響;但全光照或半光/半暗條件下,種子的發芽率、發芽指數和發芽勢明顯比黑暗條件下高。溫度是影響秦嶺岩白菜種子萌發的重要因素,在20-25℃下採取全光照或半光/半暗環境有利於種子萌發和幼苗建成。
繁殖方法
秦嶺岩白菜的無性繁殖技術研究已取得了良好進展。將高度超過5厘米的芽苗進行生根培育,芽苗保留0.1-1 厘米的根莖基部並修切平整,根莖基部用0.1-2毫克/升的IBA浸泡後再種植於由珍珠岩、草炭土和腐殖質組成混合基質中。高度低於5厘米的芽苗,保留於原根莖上,於3-7月或者9-11月進行根莖穗條扦插在混合基質中。保持光照度在2000-3000勒克斯,每天10-14小時光照時間,棚內溫度為20-28℃,培育2-3個月即可得到幼苗。另外,秦嶺岩白菜組織培養技術也取得了進展:初代誘導培養的試管苗在增殖培養基MS+ZT 0.5-2毫克/升+KT 0.05-1毫克/升+IBA 0.02-0.2毫克/升+核黃素2-10毫克/升增殖分化後,在培養基MS+IBA 0.5-2毫克/升+核黃素2-10毫克/升中進行生根培養;當試管苗根系長至4-6厘米時,移栽入由珍珠岩、草炭土和泥炭組成混合基質中,在溫室中馴化後即可移栽室外培養。
主要價值
藥用:秦嶺岩白菜根狀莖入藥;補脾健胃,除濕活血,清熱敗毒,收斂;主治急性腸炎、崩漏、白帶、痢疾、黃水瘡等。
經濟:秦嶺岩白菜根莖中岩白菜素含量較高,不同產地的含量均在5%以上,最高可達到7%,可作為岩白菜素提取的優質原料。
觀賞:秦嶺岩白菜常綠且花色艷麗,並且耐旱抗寒,在中國北方城市綠化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陝西省第一批地方重點保護植物,漸危物種。
種群現狀:秦嶺岩白菜野生居群稀少,且居群內個體數目較少,主要通過根狀莖克隆繁殖,結實率低下,鮮見實生苗。隨着資源的過度採挖及生態環境的惡化,野生居群驟減,野生資源已瀕臨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