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秦岭红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岭红杉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

中文名:秦岭红杉

学 名:Larix potaninii Batalin

var.chinensis L. K. Fu & Nan Li

界:植物界

门:裸子植物门

纲:松柏纲

目:松杉目

科:松科

属:落叶松属

种:红杉

变 种:秦岭红杉

命名者及年代:L. K. Fu & Nan Li,1997

秦岭红杉(qín lǐng hóng shān),学名:Larix potaninii Batalin var.chinensis L. K. Fu & Nan Li,是松科落叶松属红杉的变种。秦岭特有种之一。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灰色或暗灰褐色,裂成薄片状脱落;短枝距状,暗灰色。叶在枝上螺旋状,散生,在侧枝上呈簇生状,斜展,线形,两面中脉凸起,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圆形,雌球花淡紫色,苞鳞大而直,球果当年成熟,直立卵状长圆形,种鳞较薄,熟后宿存,近水平张开,扁方圆形或近圆形,苞鳞较种鳞长,种子近三角状卵圆形,种翅膜质,5-6月开花,9月球果成熟。 分布于中国秦岭,生长在气候干燥寒冷,土壤为生草灰化土,土层通常较薄,阳性树种,具有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及抗风等特性。 秦岭红杉为秦岭地区高山林线树种,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稳固山石等方面发挥作用。 秦岭红杉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 [1]

秦岭红杉形态特征

秦岭红杉是落叶乔木,高8-15米,胸径可达60厘米;树皮灰色或暗灰褐色,裂成薄片状脱落;小枝两型下垂,当年生长枝淡黄色、淡黄褐色或淡灰黄色,2-3年生枝灰色或灰褐色,短枝距状,暗灰色,顶端叶枕间密被淡黄色短柔毛。

叶在枝上螺旋状,散生,在侧枝上呈簇生状,斜展,线形,长1.5-2(-3)厘米,宽约1毫米,两面中脉凸起,上面的上部有1-2条白色气孔带,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2-5条白色气孔线。

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侧枝顶端;雄球花卵圆形,长约1厘米,具梗;雌球花淡紫色,苞鳞大而直,每一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胚珠。球果当年成熟,直立卵状长圆形,长2.5-5厘米,直径1.5-2.8厘米,成熟前淡紫红色,熟时蓝紫色至灰褐色;

种鳞较薄,熟后宿存,近水平张开,扁方圆形或近圆形,长约1厘米,鳞背近中部密被平伏长柔毛;苞鳞较种鳞长,直伸,先端截圆或宽圆,具突起的刺状尖头;种子近三角状卵圆形,长约3毫米,种翅膜质,长约8毫米。花期5-6月,球果9月成熟。

秦岭红杉生长环境

海拔2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构成秦岭山地森林上限林带,是秦岭高海拔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建群种,且秦岭红杉为阳性树种,多呈纯林分布于高山灌丛草甸之下,与巴山冷杉、糙皮桦等组成混交林。秦岭红杉分布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低于8℃,年降水量840-960毫米,土层较薄,具有较强的耐瘠特性。

秦岭红杉的群落组成比较简单,物种数目少,群落种间关系单一,秦岭红杉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秦岭红杉群落一般分为3个林型组;灌木秦岭红杉林、草类秦岭红杉林、藓类秦岭红杉林。乔木层中,秦岭红杉频度和盖度值最大,其次为巴山冷杉和糙皮桦;灌木层中,频度和盖度较大的有华西银腊梅、高山绣线菊等;草本层中,苔草属频度和盖度较大。

秦岭红杉群落层片结构较为简单,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是该群落中的优势层片,地面芽层片是该群落下层的优势层片。秦岭红杉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高海拔乔木层主要为秦岭红杉,低海拔处,常与冷杉混交,种间竞争较大,但是秦岭红杉生态位宽度比冷杉大,具有较大的生态适应范围;灌木层常见为金露梅、高山绣绒菊、秦岭蔷薇、刺五加、金背杜鹃等;草本层常见为碎米荠、齿裂千里光、苔草属、嵩草属等;地被层常见植物为塔藓、粗叶泥炭藓、金发藓等。水平结构呈斑块状分布于亚高山草甸之中,有的地段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

秦岭红杉分布范围

秦岭红杉呈片段化分布于中国秦岭主峰太白山、宝鸡玉皇山、佛坪县光头山、鲁班寨、眉县冰晶顶、宁陕县秦岭东梁及柞水县。

秦岭红杉主要价值

秦岭红杉为秦岭地区高山林线树种,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稳固山石等方面发挥作用。

秦岭红杉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易危(VU)。

濒危原因:由于秦岭红杉种群呈岛屿状分布于高海拔山地,种群间基因交流受空间距离影响较大,加上生境位于山体上部,土壤肥力相对较低,造成物种生存环境受到较大的环境制约,此外,其他致危因素还 包括:

种间竞争力差。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差,且秦岭红杉分布下线是巴山冷杉,其种间竞争力不如巴山冷杉,因此随海拔梯度降低,秦岭红杉分布逐渐减少,种间竞争力差是秦岭红杉致危的一个原因。

秦岭红杉年龄结构呈衰退趋势。种子萌发率较低,转化幼苗率低,当前秦岭红杉可能的主要更新方式是萌生苗而非实生苗。

人为干扰因素较大。人类砍伐(建索道、修庙宇、铺路、搭设旅游帐篷使用等),并在原栖息地中人工种植一些其他树种,这些变化引起的林线后退现象促使秦岭红杉分布面积逐渐减少,面临濒危。

气候变化的影响。秦岭红杉分布于海拔2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但当前全球气候有持续变暖的趋势,这可能改变秦岭红杉生境的气候,使其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打破,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生态位,种群动态,群落间相互作用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环境的变化可能加速秦岭红杉濒危的速度。

保护措施: 在中小径级的秦岭红杉林,采取抚育措施,合理择伐较大径级的巴山冷杉,形成林窗,为较小植株的秦岭红杉提供必要的光照和空间,同时,人为降低巴山冷杉的竞争力,以此加强对秦岭红杉的保护。

为种子萌芽、幼苗生长创造条件,增大秦岭红杉种子和幼苗的存活率;适度清理和扰动草本地被物层,使秦岭红杉种子能顺利落入土壤;人工制造林窗或对林窗内的灌木进行人工去除,为秦岭红杉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提供充足的空间和适度的光照。秦岭红杉幼苗生长适宜的气温应该在5-20℃之间,可以对秦岭红杉幼苗进行人工保护如添加覆盖物等,防止极端低温对幼苗造成伤害。

加强对秦岭红杉保护的认识,禁止砍伐,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

参考来源

  1. 秦岭红杉,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