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園彝族苗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園彝族苗族鄉,隸屬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地處大方縣西北部,東、東南與東關鄉相鄰,南以響水河雙山鎮為界,西與響水白族彝族仡佬族鄉接壤,北與核桃彝族白族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53.17平方千米。[1]

1950年9月,屬二區;1984年,竹園公社改為竹園彝族苗族鄉;1991年12月,撤區並鄉建鎮,由海馬鄉、大寨鄉的尖山村、小閣村併入竹園彝族苗族鄉。

截至2018年末,竹園彝族苗族鄉戶籍人口為26502人。

截至2020年6月,竹園彝族苗族鄉轄5個社區、4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老街社區。

2011年,竹園彝族苗族鄉財政總收入101.8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2.29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增值稅8.96萬元,所得稅3.21萬元。

2018年,竹園彝族苗族鄉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2個。

中文名:竹園彝族苗族鄉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

地理位置:大方縣西北部

面 積:53.17 km²

下轄地區:5個社區、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老街社區

電話區號:0857

郵政區碼:551601

車牌代碼:貴F

人 口:26502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建置沿革

1950年9月,屬二區。

1953年4月,建立老街鄉。

1958年9月,成立竹園公社;同年11月,改管理區。

1963年3月,恢復竹園公社。

1984年,竹園公社改為竹園彝族苗族鄉。

1991年12月,撤區並鄉建鎮,由海馬鄉、大寨鄉的尖山村、小閣村併入竹園彝族苗族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竹園彝族苗族鄉轄9個行政村:老街、竹園、砂壩、羊場、尖山、海馬宮、革新、顯母、歹雞,下設8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竹園彝族苗族鄉轄5個社區、4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老街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竹園彝族苗族鄉地處大方縣西北部,東、東南與東關鄉相鄰,南以響水河與雙山鎮為界,西與響水白族彝族仡佬族鄉接壤,北與核桃彝族白族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53.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竹園彝族苗族鄉境內地勢西北低、東南高,以岩溶地貌為主。最高點位於北泥窩大坡,海拔1884米;最低點位於落腳河,海拔1201.5米。

氣候

竹園彝族苗族鄉多年平均氣溫13.2℃,1月平均氣溫2.8℃,7月平均氣溫22.3℃。年平均降水量96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45天,年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1200小時。無霜期年平均260天。

水文

竹園彝族苗族鄉境內河道屬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高梘河和冷水河,其中高梘河發源於興隆鄉馬過河龍灘,從響水鄉岔河入境,在羊場村注入響水河,境內長20千米;冷水河源於竹園鄉海馬宮村老鷹岩腳龍井,經歹雞六組匯入高梘河,屬高梘河支流,全長5千米。

自然災害

竹園彝族苗族鄉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暴雨、冰雹、倒春寒、霜凍、凝凍。最嚴重的一次春旱發生在2010年2月上旬—6月中旬,持續141天,造成水源乾枯,小河干斷。最嚴重的一次暴雨災害發生在2007年,造成1.7萬畝絕收,房屋倒塌895間,經濟損失586萬元。

自然資源

竹園彝族苗族鄉境內礦藏主要有煤炭、石灰岩、頁岩。煤炭分布羊場村、尖山村、海馬宮村、革新村、即榛子溝起,將軍山、海馬宮大山、白泥窩大坡一線山脈,僅迎峰煤礦儲量為874萬噸;石灰石分布於全鄉(除尖山村外);頁岩分布在尖山、羊場、砂壩、海馬宮、革新等村。耕地面積14995畝。

人口

2011年末,竹園彝族苗族鄉總人口24080人。另有流動人口3300人。總人口中,男性11775人,占48.9%;女性12305人,占51.1%;14歲以下3853人,占16%;15—64歲18370人,占76.3%;65歲以上1857人,占7.7%。2011年,人口出生率7.1‰,人口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長率2.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53人。

截至2018年末,竹園彝族苗族鄉戶籍人口為26502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