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粉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粉岭

图片来自hket

粉岭Fanling)位于香港新界东部,是粉岭/上水新市镇的一部份;与上水打鼓岭沙头角同属于1979年成立的北区(见香港行政区划)。粉岭原为农田,现在市中心一带已发展为住宅区,昔日的农田现只可在较偏远的村落找到。新界五大家族中的邓氏彭氏分别定居于粉岭的龙跃头粉岭楼粉岭围

介绍

战后香港政府将新界分成27个乡事委员会,粉岭原来属于大埔理民府管治,于1954年由彭富华(太平绅士、彭族原居民)、李昌新界乡议局创办人李仲庄的儿子)、罗泽棠(客籍原居民)等创立粉岭区乡事委员会,管理辖下的29条乡村及联和旧墟

粉岭是香港其中一个宗教建筑最丰富的地区,涵盖香港六大宗教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基督教的重要宗教场所。在新市镇开发前,粉岭也曾是香港上流阶层和外籍人士活动的集中地,从百福村安乐村都曾有大量别墅建筑,有外籍人士曾成立粉岭狩猎赛马会粉岭站外面更曾有由退役英军开设的毕打奥餐厅,为1980年代前新界最知名的西餐厅和酒吧。粉岭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军事基地,曾建有粉岭军营芬园军营皇后山军营新围军营,目前新围军营及其大岭练靶场仍然为解放军驻港部队使用。粉岭南部的和合石有全香港规模最大的和合石坟场,每逢清明节重阳节都会有大量孝子贤孙前往拜祭先人。

由于粉岭是新界北最早建有火车站的地方,也有通往新界东北打鼓岭沙头角边境的唯一公路,加上曾有大量英军驻扎,故此在1960年代前多被当时的港英政府及外籍人士认定为新界北的地区中心,地位仅次于大埔,甚至常以“粉岭”之名指代涵盖上水部分和古洞的大片地区,故此在地理学上该地平原名为粉岭低地。在1970年代末新市镇开发前,粉岭和上水大致上以大埔公路粉岭段扫管埔灵山为分界,但没有具体的自然地理分界,故位于大埔公路以南的年代较久远的建设,如粉锦公路粉岭高尔夫球场都以“粉岭”命名,甚至远至金钱的新界喇沙中学也曾被俗称为“粉岭喇沙中学”。新市镇发展后由于交通道路网络的变化,上述地方在今天都被视为上水的一部分。现今粉岭与上水的东西分界线南段大概位于扫管埔路鸡岭村偷牛山。不过基于坊间使用习惯,一些现今视作位于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岭”命名的场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岭”命名的场所和道路的奇特现象。

名字由来

粉岭一带古称“鸦鹊塱”。粉岭名字的由来,与区内一座古名“大岭山”的地方有关。相传大岭山上有一块石壁,雪白如粉,居于附近的乡民,便称之为“粉壁岭”[1],位于附近的乡村,便成为“粉壁岭村”。天旱时,乡民会带备三牲酒礼,跑到壁前祈求天降甘霖。据说由于有求必应,村民渐渐称这座山为“灵山”。山既已改名,粉壁岭村也被简称作“粉岭村”,粉岭也就逐渐成为附近一带的名称。“灵山”后来又改称“华山”,即现今的上水华山。不过官方记录最早要到清代嘉庆年的《新安县志》时才收录“粉壁岭”之名。

现今粉岭围以北另有一灵山,但该山应非传说中原来之“粉壁岭”,而上水廖氏亦曾有登上华山求雨的历史,惟已可考证最古老的求雨石碑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所立,晚于“粉壁岭”被《新安县志》所收录的年代,但求雨风俗与传说相同,故一定程度上可证明该山为传说中有乡民求雨的“粉壁岭”。根据历史记载,粉岭彭氏约于宋朝末年便在附近的龙山定居,并于明代中叶迁到现址附近先后建立粉岭楼粉岭围二村[2],与“粉壁岭”一名出现的时间名称吻合,故“粉岭”之名很可能就是由粉岭彭氏先祖所起。香港新界早期的分区并不明确,虽华山耸立之地今属“上水区”,华山与上水围的距离比粉岭围更接近,但因“上水”之名与“粉壁岭”之名出现时期非常接近,不能排除两地名在古代某段时间存在重叠的情况,而且廖氏在建围之初便明确以“上水”命名其村,加上彭氏远早于廖氏来到粉岭一带定居的史实,彭氏曾在更早时期登上华山求雨亦不足为奇,故可推断“粉岭”之名与彭氏先祖有关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现今位处粉岭围以北的灵山村则属非原居民寮屋村落,与新界古代传说有关系的可能性甚微。

地理

粉岭位于新界的东北部,东面包括横山脚新村、马尾下、马尾下岭咀、岭皮村及南山,连接沙头角,南面包括和合石、龙山及石坳山(部分),与大埔区为邻,西面包括蝴蝶山、粉岭围、扫管埔、太平山、彬山及缸瓦甫,毗邻上水,北面有恐龙坑、马头岭、松山、横岭及大砍笃而与打鼓岭相邻。粉岭以粉岭站联和墟为两个商业中心。粉岭与上水沙头角打鼓岭组成北区,其中上水和粉岭已发展成为粉岭/上水新市镇,规划上连成一片。

历史

粉岭早期不见经传,南宋时有人开村;而邻近的上水华山,则发现汉代文物, 直到嘉庆编制的《新安县志》卷二收录“粉壁岭”。粉岭于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随新界一并割让给英国。日占时期粉岭由上水区役所管治。1979年北区升格为18个地方行政区一员,而粉岭是北区的四大分区之一。

联和墟

联和墟于1949年由粉岭、沙头角打鼓岭和部分大埔区村民集资成立。1951年正式建墟。2002年9月26日停止运作。

安乐村

安乐村于1915年由香港商人冯镜湖等集资立村,是一条杂姓村落,包括等姓氏。安乐村是文人道侣聚集及富人修建别墅之区,有镜湖别墅西河别墅瑞胜书室李园本立园成法园三教总学会安乐祠等,其中于1925年建成的轩辕祖祠最为著名,现已重建为黄帝祠。1980年代,该村的土地逐渐改建成粉岭工厂区安乐村工业区)。

龙跃头

龙跃头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邓氏的聚居处,于元朝末年由锦田分迁到龙跃头,开村(即老围)立业至今历800多年,因子孙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庄,成为现时的五围六村。龙跃头的五围是指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或称岭角围)和新围(或称觐龙围),六村则是麻笏村永宁村(或称大厅)、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觐龙村,五围六村给沙头角公路从中分隔。明朝中叶,龙跃头邓氏势力延伸至大埔海,建有邓孝子祠,清初开设大埗墟[3]

粉岭围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间),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从潮州揭阳县迁居扺港,初居于龙山,后迁粉岭楼,于明朝万历(1573-1620年)年间定居粉岭围。

社区环境

乡村

以下为粉岭乡事委员会的组成村列表:

其他乡村:

公共屋邨

居屋

政府宿舍

私人屋苑

商场

宗教及历史建筑

康体设施

公共服务

教育

中学

小学

幼稚园

特殊学校

参考文献

  1. 尔东. 周海燕, 编. 香港历史之谜 第三版. 明报出版社. 2007年4月: page 8. ISBN 962-973-634-9. 
  2. 苏万兴:《粉岭彭族简史》
  3. 街知巷闻:大埔头老围 护河围墙 说起邓族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