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肋間外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肋間外肌

肋間外肌位於肋間隙的外面,共11對。起於上位肋骨下緣。纖維自外上方到內下方,止於下位肋骨上緣。上固定時,上提肋骨,使胸廓額狀徑和矢狀徑擴大,起到吸氣作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肋間外肌
  • 外文名:intercostales extereni
  • 範圍後方始於:肋間節
  • 作用:構成主要的呼吸肌

概述

肋間外肌受肋間神經支配。

系胸固有肌之一。位於肋間隙中。此肌起自肋骨的下緣,纖維斜向前下方,止於下1肋骨的上緣,在肋軟骨部,肋間外肌移行為肋間外韌帶。此肌參加構成胸壁。受肋間神經(胸1~11)支配。

肋間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eni)其範圍後方始於肋間節,前方近肋軟骨處延為腱性的膜,稱肋間外膜直至胸骨側緣,此肌起自上位肋的下緣,肌纖維斜向前下,止於下位肋的下緣,肌纖維斜向前下,止於下位肋的上緣。

肋間外肌和膈肌構成主要的呼吸肌,在呼吸時發揮重要作用。吸氣時,肋間外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運動,體積增大,內壓減小,從而完成吸氣;呼氣時,肋間外肌舒張,肋骨向下向內運動,體積減小,內壓增大,從而完成呼氣。

解剖特點

1.上呼吸道:嬰幼兒鼻腔比成人短,無鼻毛,後鼻道狹窄,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易於感染,發炎時後鼻腔易堵塞而發生呼吸與吮奶困難。鼻竇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鼻竇口相對較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竇。嬰兒出生後6個月便可患急性鼻竇炎,以上頜竇與篩竇最易感染。咽鼓管較寬、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時易致中耳炎。咽部亦較狹窄而垂直。

咽扁桃體6個月內已發育,齶扁桃體至1歲末逐漸增大,4~10歲發育達高峰,青春期逐漸退化,故扁桃體炎常見於年長兒,嬰兒則較少見。小兒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較窄,聲門裂相對狹窄,軟骨柔軟,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組織,故輕微炎症即可引起聲嘶和呼吸困難。

2.下呼吸道:嬰幼兒的氣管、支氣管較狹小,軟骨柔軟,缺乏彈力組織,支撐作用不力,粘膜血管豐富,纖毛運動較差,清除能力薄弱,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加,導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氣管細長、位置彎斜,右支氣管粗短,為氣管直接延伸,導師物易墜入右支氣管內。小兒肺的彈力纖維發育較差,血管豐富,毛細血管與淋巴組織間隙較成人為寬,間質發育旺盛,肺泡數量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豐富而含氣量相對較少,故易於感染,並易引起間質性炎症、肺氣腫或肺不張等。

3.胸廓:嬰幼兒胸廓短、呈桶狀;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較高,使心臟呈橫位;胸腔較小而肺相對較大;呼吸肌不發達,呼吸時胸廓活動範圍小,肺不能充分地擴張,通氣和換氣,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而出現青紫。小兒縱隔相對較大,占胸腔的體積極較大;縱隔周圍組織鬆軟、富於彈力,故在胸腔積液或氣胸時易致縱隔移位。

局部解剖

吸氣肌:inspiratory muscles

能擴張胸腔,使肺膨大並吸入空氣的肌肉。主要的吸氣肌是膈肌和肋間外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以及前鋸肌被認為是輔助呼吸肌

呼氣肌: espiratory muscles

是減少胸腔容積,幫助把肺內空氣排出的肌肉。主要的呼氣肌是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肋間內肌[1]

參考文獻

  1. 肋間外肌功能」,又來醫生,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