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寮老街
菁寮老街位在台南市後壁區的菁寮社區,四周全都是稻田,保有著濃厚的純樸農村景象。 菁寮老街曾經是台南最繁榮的聚落,2009年曾獲全國績效第一農村,甚至於2011年還榮獲國際移居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獎』銅牌獎的殊榮。
菁寮因無米樂紀錄片而聲名大噪,幾位老農長者在片中自然表現出的豁達樂天功不可沒,可以見到老農對天的感恩與敬意,吃多吃少都是天注定,即使收成不好無米也應該要樂觀繼續辛勤的度過,所以來菁寮感受的是人,除了幾位長者的智慧,還有菁寮國小學生雙腳實際踩在稻田裡,從插秧開始一直到收成,過程採用自然農法用心的照顧學校後面的一片稻田,這是最實際最棒的學習,唯有親身體驗才能深刻了解家鄉最重要的事物。
另外還有在菁寮天主堂的韋神父,來自法國南方的他,入鄉隨俗只會說台語,逢年過節還會在天主堂寫春聯送給來訪的人,來菁寮要看的不只是老街與名產,在地的人物才是菁寮最重要的核心。[1]
目录
菁寮老街的歷史與發展
菁寮是清領時期通往諸羅縣城必經要道的重要驛站,當時的菁寮,以現今南82線與南85線的十字路口為中心,因位處交通要道發展出熱鬧的商家,周邊有撞球間、旅館、販仔間、酒家、戲院等,街上曾經喧騰一時。
菁寮老街上,一直維持著舊日的景觀沒甚麼改變,從台1線轉進菁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造型特殊,由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在1966年設計的菁寮天主堂,再來會見到菁寮國小,接著才會來到以前稱為嫁妝街的菁寮老街。[2]
老街上近 80年歷史的和興冰菓部,曾是過往菁寮人相親約會的地方,店內的香蕉冰、紅豆牛奶冰等還是具有古早味口感,品嚐過絕對讚不絕口。
交通資訊
搭乘大眾運輸
- (1)搭火車到後壁轉搭計程車或,也可搭高鐵至嘉義站後,轉搭台灣好行關子嶺故宮南院線(周五~一行駛)至後壁,或搭台鐵至後壁站;當地景點租單車前往。(台灣好行關故線時間表 )
- (2)搭火車到新營火車站,台南新營客運總站 轉搭,菁寮站下車。
自行開車
- 中山高下新營 或 國道3號白河交流道 →接172縣道轉台1線(往水上)→後壁火車站→南82線→左轉南85線抵達。
周邊景點一日遊
菁寮老街除供應鄰近農村聚落居民日常必需品外,從喜餅到服飾都可在此搞定,菁寮老街又稱「嫁妝街」。 在菁寮老街,很多店家都有超過百年歷史,也經營多年,比起其他一些新興老街,菁寮老街更具有濃濃在地的特色,很值得一逛。[3]
無米樂社區
因為一部紀錄片”無米樂”而聲名大噪的後壁鄉間小村,紀錄片中的靈魂人物,崑濱伯、文林伯、瑞祥伯、正義伯,以及剛離開不久的煌明伯,帶出了台南農村的處世精神及生活哲學。
來到無米樂社區如果只是看看古蹟或是老街就真的太可惜了,絕對要停留幾晚體會一下社區的人情味以及農村的生活態度,跟著崑濱伯到田間插秧唱歌,搭上文林伯的牛車緩緩地在社區裡移動,到瑞祥伯的鐘錶店裡跟著街坊鄰居們一起泡茶,享受自在卻又規律的生活,到正義伯的理髮店裡看看職人的工作精神,最後,跟著菁寮國小的孩子們一起到田裡了解照顧一畝田的辛苦。[4]
身在無米樂社區,心靈的體會很重要,在台南米倉的金黃稻浪,以及彩繪稻田的創意,都能讓人深刻地留下印象,無米樂社區能帶給旅人的,是身心靈三者合一的感受。
阮家古厝
位於菁寮老街上,在地人稱他為「金德興藥舖」,屬於街屋形式建築,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的瑰寶。阮家古厝約建於清乾隆年間(西元1734-1795年),屬於傳統街屋形式建築,並具有閣樓形式,在台灣算是很少見的,古厝整體為木造結構,由福州的杉木榫接而成,未見一釘一卯,且還保留著古色古香的中藥櫃。雖歷經三個家族的變遷,兩百多年的時光,但古厝往日的風華仍依稀可尋。
阮家古厝現今的主人為阮齊老先生,繼承與維護管理古厝已有五十多年,對這間老屋有著深厚的感情,每當有遊客造訪時,他都會非常熱情的招呼入內參觀,也會開始娓娓道來阮家古厝的傳奇故事,讓人彷彿搭上了時光機,回到了從前。到菁寮老街玩, 千萬別錯過這座古意盎然的阮家古厝,也聽聽阮老先生說故事。
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
原為日治時期菁寮唯一的醫師-梁耀明的故居,2000年時成為墨林文物館,在近年則有藍染熊手作坊進駐,成為結合文物與菁寮傳統手作藍染文化的DIY工坊,裡面仍保留了許多梁耀明醫師當時看診的傢俱器物,還有許多農村傳統的用品,喜歡古物的人來到這裡一定會很喜歡。[5]
自從工作坊進駐後,現在每日幾乎都有團體或散客前來體驗傳統的藍染DIY,菁寮以前就是藍染原料植物小菁(木藍)的種植產地,產量品質好到在早期還曾運輸到安平出口到海外,因此也成為藍染的重鎮,在老師的教學下,大家把白布綁好喜歡的樣式後放進大染缸中染色,取出後夾在充滿台南豔陽的傳統院子裡等候晾乾,把布打開的瞬間才能知道藍染之後的花樣如何,這過程像是開獎一樣的充滿期待,開布後傳來陣陣的驚呼是體驗藍染的最大樂趣;館內目前也有許多藍染作品如T恤、圍巾等展示販售,如不滿意自己的作品,就買一個回去,順道支持一下在地的工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