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蒸水,是湘江一條較大的支流,俗稱草河。古稱承水 、丞水 。全長約200公里 (一說194公里 ),邵東市境內長度約40公里。它發源於邵東縣東南部的簡家隴鄉蒸源村,經衡陽縣金蘭鎮,呈"乙"字型,再流經衡陽縣三湖鎮、渣江鎮、台源鎮、西渡鎮,衡南縣三塘鎮, 最後經呆鷹嶺、衡陽市蒸湘區、石鼓區,在石鼓區的石鼓公園處石鼓書院石鼓咀草橋流入湘江。
歷史上蒸水對沿岸人民危害較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對蒸水進行了重點治理,裁直河灣,開挖新河道,修築防洪堤,基本上根除了洪害。1963年對蒸水最下游衡陽市區黃沙灣段的截彎取直工程最為著名。在蒸水上設有蒸水入湘江口水站。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蒸水
別稱; 草河
所屬水系; 長江流經洞庭湖水系湘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南嶽衡山的西南部
流經地區; 邵東縣、衡陽縣、衡南縣,衡陽市蒸湘區、石鼓區
發源地; 邵東縣東南部的簡家隴鄉蒸源村
主要支流; 柿竹水,岳沙河、演陂水,武水
河長; 200公里(一說194公里)
河流面積; 3470平方公里
河口; 衡陽市石鼓書院石鼓咀草橋
幹流概況
蒸水是湘江的一條支流。據《清泉縣誌》記載: 搿案蒸水前漢書作承,後漢書作蒸,唐時作蒸,實一字古今異文耳。沿河水氣如蒸,故名蒸水"。蒸水又名草河。它發源於祁東、邵東縣交界地帶(西北方是資江支流邵水流域了),流經邵東、衡陽、衡南三縣。沿岸較大的市鎮有佘田橋,水東江、金蘭寺,大安鄉,洪羅廟,渣江,台源寺,西渡,英陂、新橋,呆鷹嶺,衡陽市。流入蒸水的較大的支流有歲河,柿竹水,岳沙河、演陂水,武水,清化河,柿江,石獅港等35條。蒸水在我縣境內於上游的千金橋入境,下游直至草河口入湘,成茹乙一字形流經金蘭、大安,洪市,渣江,台源、西渡,呆鷹嶺六個區,22個公社。河流流域面積3,471平方公里,幹流全長194公里,其中流經我縣地段為146公里。蒸水系山溪季節性河,河水陡漲陡落。沿河灘險有蔣家灘、花江灘、罐子灘、長灘、渡頭灘,石門灘,王陂灘,秋冬水涸,群灘畢露。自金蘭至龜石渡54公里,河道穿行於深山峽峪之中,蜿蜒曲折,礁石林立,平均坡降0.84%,河寬70一100公尺,不便通航。龜石渡至西渡47.3公里,平均坡降0.42%,河面開闊,地勢平坦,河道平直,河寬在100公尺以上,可通舟楫。解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興建了英陂、西渡,台源,花灘,渣江,三湖,龍口、江口,高田、獅山、金星等河壩,在灌溉,發電方面起了積極作用。蒸水下游(草河口至新橋)兩岸築有防洪堤,春夏水滿,可通帆船。
蒸水,又名草河(古稱承水),屬湘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邵東縣簡家隴鄉合興村活塘沖唣(毛荷殿鄉鄭家沖 ),于衡陽市石鼓咀草橋入湘江,整個流域面積3470km2,河長194km,河流坡降0.54‰。在邵東縣水東江鎮南塘村出縣境,縣內流域面積562.76km2,河長48.13km,幹流坡降1.69‰,轄邵東縣堡面前鄉、石株橋鄉、靈官殿鎮、野吉坪鎮、佘田橋鎮、簡家壠鄉、楊橋鎮、水東江鎮8個鄉鎮,河道曲折度2.42,先後匯納邵東縣境內大小支流98條,其中河長大於5km的有18條。除靈官殿鎮民安村2km河段形成狹谷外,均有開闊的河谷,闊口廟以上流域面積156.1km2,四周峰巒環抱,海拔高程在400-650m,中間地勢開闊,素有"小盆地"之稱。整個流域境內花崗岩母質風化嚴重,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河道淤塞。流域內植被情況一般,森林覆蓋率為25.7%。
在衡陽縣金蘭鎮入境,呈"乙"字型,流經該縣洪市鎮、三湖鎮、渣江鎮、台源鎮、西渡鎮,衡南縣三塘鎮,蒸湘區呆鷹嶺鎮等地,在衡陽市石鼓書院匯入湘江。歷史上蒸水對沿岸人民危害較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對蒸水進行了重點治理,裁直河灣,開挖新河道,修築防洪堤,基本上根除了洪害。蒸水在衡陽縣境內流經的範圍最大,是衡陽縣的母親河。
從三塘區譚子山鎮上塘村入衡南縣境,由西而東,經三塘鎮到東陽鄉二塘村封家咀流出。流境長19.4公里,年平均流量為48立方米/秒。自1954年以來,上遊河道先後興建閘壩.加上水上流失嚴重.泥沙淤積,通航設施不完備。1970年始。長途航運終止。
主要支流
鐵塘沖水,是蒸水之右支別源,發源於邵東縣石株橋鄉長興村鄭家沖,於佘田橋鎮羊嶺村沙坪入蒸水。
武水河,發源于衡陽縣三面山,因匯合黃町、源江,彭沖、栗坪、石塘沖等五條溪水而成河,故名五水,後以諧音而稱為武。《水經注》。 "武水東流至鍾武縣故城南,而東北流至重安縣境之江口注於承水。"即在今西渡鎮保安村境內入蒸水。
演水,亦稱演陂水,含義無從查考。同治《衡陽縣誌》載: "演陂即略塘也。水經注日承水東合略塘。陂塘同義,惟演略名殊,疑事不質。"。演陂水源出斜嶺,嶺在大雲山東七八里",現為衡陽縣賀市鎮雅坑。北流經甘溪,龍潭,銅鼓嶺,演陂橋、赤水鋪等地至西渡公社西渡大隊注入蒸水。
清化河,發源于衡南縣永興公社泉口,東流至陽湖塘入衡陽縣境,於新橋街入蒸。
水利工程
龍口亦名龍口灘。蒸水經此,因聚湖、香護二山相夾,鄒崗橫亘,河道狹窄,水激如噴,歷來漁舟稱險,喻為龍口。1976年,於此興建龍口河壩,有灌溉、發電、眼米、榨油等多種經濟效益。可謂險灘變福地。
雙板橋水庫,位于衡南縣境西部的永興和岐山鄉境。1958年7月動工興建,攔截蒸水支流清花河上游,於永興鄉石堰村馬家呵石牛嶺峽谷處築壩。以庫內原有兩塊石板並成的人行橋而得名。原設計壩高36.5米,後加高至40.1米。1960年2月,大壩頂部正中出現一個直徑4米、深5米的陷阱,嚴重威脅壩身的安全。中共衡陽地委第一書記胡云初陪同湖南省副省長華國鋒和由他率領的技術人員,親臨現場視察,提出灌漿處理的技術措施,由省水利廳派來鑽探隊,鑽孔9個,灌水泥180噸。1963年、1972年因低涵漏水,大壩一級平台滲漏,先後兩次打孔灌槳,消除了工程隱患。為擴大集雨面積,增加水源,1966年、1979年興建兩處引水工程:
雷打幹引水工程,壩高21米,築渠3.5公里,控制集雨面積7平方公里,最大年引水量770萬方。
石頭岩無壩引水工程,靠溪溝攔蓄區間徑流量,渠長4.2公里,控制集雨面積7平方公里,年引水量20萬方。總控制集雨面積為45.4平方公里,正常庫容達1700萬方,庫內淹沒田土1033畝,移民1590人,拆遷房屋947間。配套修築高低乾渠各1條,總長63.9公里;支渠15條,長117.55公里。灌溉永興、雞籠、泉湖、譚子山、三塘5個鄉鎮、40個村的43000多畝農田。共耗資294.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1.9萬元。
流域概況
蒸水流域邵東縣境內涉及8個鄉鎮,流域面積562.76km2。至2007年底,流域內總人口31.49萬人,農業人口30.12萬人,非農業人口1.37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60人。流域內耕地面積18.17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1.52%,其中水田面積15.0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2.76%。地區生產總值22.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11.93億元,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總產值7.78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3.0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8352元,整個流域內地方財政收入2888萬元,工業總產值7.36億元,主要有金屬選礦、木材和竹材加工、水泥、鑄鐵件、自來水、小水電,工業比較薄弱;主要農作物有水稻、黃花、小麥、大豆、柑桔、油菜,糧食播種面積34.21萬畝,糧食總產量16.37萬噸,水果種植面積2.56萬畝,總產量2.51萬噸。
該流域是邵東縣糧食主產區。解放後至現在,沒有對流域內河流進行過大規模治理規劃,僅僅靠沿河鄉鎮群眾的投工投勞和縣水利部門投入的有限資金進行治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解決根本問題。防洪、排澇設施極少,洪水來臨,沿河兩岸河水漫灘,往往造成較大的損失。其中,蒸水河穿過佘田橋鎮的主城區,將整個城區一分為二,該鎮為流域內的經濟強鎮,鎮內小商品經濟、個體、私營企業起步較早,工業較發達,一旦發生大的洪水,將給該鎮造成大的經濟損失,城區內防洪、排澇設施尚未興建,基本上處於不設防狀態,雨水、污水依靠自然水系,就近排入蒸水,城區防洪能力僅為2-3年一遇。
水利工程
蒸水黃沙灣截彎取直工程
黃沙灣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城區北部2公里處,蒸水流到此處,向北繞一大回彎,灣內形如布囊,開口朝南,水寬約100米,面積約1.5平方公里。河道灣長4公里,水流緩慢,黃沙堆積成一大沙洲。1963年以前蒸水上漲,洲內便遭水淹,一片汪洋,水退洲現,一片黃沙,故名黃沙灣。當時灣內除少數高地有人墾種外,余皆荒蕪。1963年,在南部囊口處開鑿新河道,將蒸水截彎取直,並且堵住老蒸水河道的入口和出口。原灣闢作東方紅漁場,年產鮮魚曾達1850擔。灣內陸地則種植水稻和蔬菜,一度成為衡陽市區重要的蔬菜副食品供應基地。1996年8月,在原東方紅漁場的基礎上成立了黃沙灣街道辦事處。2001年5月,衡陽市城區行政區劃調整,黃沙灣街道由原郊區管轄劃歸新成立的石鼓區管轄。現在的黃沙灣,已成為衡陽市重點工程雁棲湖綜合開發項目開發區域和居民住宅區。
古老的黃沙灣,飽經歷史滄桑。它曾經是李定國大敗清軍的古戰場的一部分,又見證了衡陽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清順治十八年(1661),時葡萄牙籍耶穌會傳教士聶若望來衡陽後,在教友的贊助下,籌資在黃沙灣興建了衡陽市第一家天主教堂。後清廷一度下令禁止傳教,天主教在衡陽中斷了一段時間的活動。清咸豐十年(1860),隨着《北京條約》的簽訂,意大利籍傳教士方來遠重修黃沙灣教堂,恢復天主教在衡陽境內的活動。由於外國傳教士作惡多端以及清政府的腐敗,激怒衡陽人民多次進行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1862年的"壬戌衡州教案"和1900年的"庚子衡州教案"。清同治壬戌元年(1862)四月初三,在湘潭教案的影響下,衡陽、清泉兩縣民眾一舉焚毀黃沙灣教堂,搗毀育嬰堂、修道院、藥械房。發文告禁止收容傳教士。意大利籍傳教士逃往漢口。
腐敗的清政府迫於帝國主義壓力,將衡陽、清泉兩縣知縣革職,詔令衡州府修復所有被焚教堂,並賠償一切損失。當時的知府吳文琛憚於民怒,曾具疏請嚴禁邪教,亦不敢修復教堂。直到第二年,才由繼任的知府張士寬出資重建天主教堂,並賠款5000串。史稱"壬戌衡州教案"。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是年為農曆庚子年,六月,意大利籍傳教士董哲西企圖強占府城江東岸沃洲,擴建教堂,強迫數百農民、漁民、船民搬走,眾百姓與之爭辯,被清泉縣知縣拘係數十人於獄中。之後,傳教士又誘姦女教徒,白日於江邊裸淫。七月初三晚,府城百姓怒搗福音堂;次日中午,府城2萬餘人湧向黃沙灣天主教堂,打死企圖據鐘樓開槍射擊百姓的法國傳教士和董哲西;七月初七日,又打死從耒陽縣趕回衡州的意籍主教範懷德和神甫安守仁;府城所有教堂、育嬰堂全被焚毀。事發後,湖南巡撫俞廉三屈服於帝國主義壓力,賠償教會1.6萬兩白銀,懲辦反異教首領,衡永兵備道隆文、衡州知府裕慶被革職,永不敘用,清政府還停止衡州文武科考五年。史稱"庚子衡州教案"。
1944年,在衡陽抗日保衛戰中,這裡亦屬演武坪、杜家巷前線一部分。衡陽解放初期(1952.6-1955.6)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湘南軍區司令部機關曾駐紮於此。
故事
金牛逗不上岸的故事
關於蒸水的傳說--蒸水河裡的金牛逗不上岸
金牛
很久以前,一位姓湯的老闆在位於蒸水河旁開了一家小飯店。
一天,有一個身穿黃色衣褲的中年漢子,從山裡牽出來一頭水牛,來到湯老闆的飯店前。他將牽水牛的韁繩拴在店門前樹上,便走進湯老闆的店中,點了幾個菜,要了一壺水酒,就獨自地吃喝起來,酒足飯飽後。他見自己的水牛在樹邊屙了一堆屎,便指着牛屎對湯老闆說:"我的牛屙了一堆屎,我把這堆牛屎給你,就抵你這餐飯錢,行嗎?"
湯老闆聽了這話,滿臉很不高興地說:"誰要你的臭牛屎?你的牛屙屎在我的店門口,我沒有找你算賬?你卻要用它來抵飯錢,天下哪有這道理?快拿銀子來!"黃衣漢子聽湯老闆這樣說,也沒有多說一句話,便面帶微笑地拿出些碎銀子交給湯老闆。然後,捧起地上的牛屎,牽着自己的水牛,頭也不回地沿着蒸水河走了。啊!是金子
黃衣漢子剛走沒多遠,湯老闆發現地上那一堆沒捧乾淨的牛屎竟然放出金色光澤來,走近仔細一看:"啊!是金子!那頭牛一定是金牛,這黃衣漢子也一定不是凡人,哎呀!我怎麼這樣蠢!今天錯過了仙遇了。"
湯老闆沒顧細想,立即騎上馬沿着河邊追去,當追到一個河灣時,看見黃衣漢子牽着牛,連牛與人消失在蒸水河裡去了。
湯老闆在河邊等呀!等呀!等了數月,黃衣漢子和他的牛始終再沒露面。湯老闆不甘心,後來他一咬牙,將這河灣的地全部買下,派家人在此日夜輪流守候……。
第二年春天,河灣的竹林里,長出了三棵枝幹全部雪白奇怪的楠竹。這年冬天,有一個農民打扮的人找到湯老闆,願出三塊金磚買走河灣里那三根白楠竹。
湯老闆感到奇怪,便問他:"你為什麼願意花高價,去買那三根白楠竹?"
來人便如實地告訴他說:"有位黃衣漢子曾在我家寄宿一夜後對我說,這三根白楠竹裡面有三根金色的絲毛草,拿着它,再挑三擔六斗糯米,在黃昏時,用這些到蒸水河裡逗金牛,那金牛就會逗出來。"
追尋
湯老闆本來就是個貪財的人,聽了這話後,便立即翻倍加價,因來人帶來的錢不夠數,只好回家再去拿錢。
第二天,那位買白楠竹的人應約帶足錢來買時,發現林中的那三根白楠竹卻不見了,走進湯老闆店裡也沒有看見他本人。
一問夥計才知道,原來湯老闆自己早就想得到這頭金牛,他等買白楠竹人走後。天剛到黃昏時,便到自己竹林中,砍下了那三根白楠竹,發現裡面果然有三根金色的絲毛草。於是,他再叫夥計挑三擔六斗糯米到蒸水河邊,按照買白楠竹的人告訴他的方法,一邊用白竹里的金絲毛草去逗引,一邊往河裡撒糯米……。
由於湯老闆得金牛心急,害怕逗不到金牛,所以一到河就大把大把地往河裡撒糯米,果然,那頭金牛探出了頭來。
這時,湯老闆卻發現自己逗金牛的糯米全撒光了,只見那金牛一口咬住三根金絲毛草後,用力往後一拉,將湯老闆連人帶草拖到蒸水河裡,湯老闆急忙鬆手,拚命地游到岸邊,還是夥計奮力拉他才爬上岸。
上岸後,湯老闆回頭一看,那金牛帶着三根金絲毛草,慢慢地又鑽到那蒸水河裡,就再也沒見出來了……。湯老闆當時還因為受了涼,病得爬不起床來。
買白楠竹的人聽說後,連連搖着頭,長嘆一口氣走了。
從此,再也沒有誰能把金牛逗出來,只不過蒸水河的沙子裡閃耀着點點金光,從古到今,有好多人曾在這條河撈金砂。
如今美麗的蒸水風光帶,它就像給古老的衡陽城帶上了一條美麗的腰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