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舌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蛇舌風,根莖長而橫走,高2-8寸,無莖;根出葉。披針形,革質,表面綠色,背面棕黃色,秋季背面上部密生孢子囊。全草供藥用。
目錄
簡介
來源: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石葦的乾燥地上部分。產我國長江流域至南部、西南各省,江西全境丘陵山地有分布。
多生於岩石、樹皮上以及山區村落屋頂、頹牆上。夏秋二季採收,曬乾,紮成把即得。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30厘米。根莖纖細,木質,水平橫走,被有茶褐色披針形鱗片。
葉遠生於根莖上,葉柄有關節,長2-10厘米,被單狀毛,葉片披針形至卵圓狀橢圓形,
長8-20厘米,寬2-5厘米,基部漸狹,先端漸尖,全緣,革質,中脈及側脈明顯,
葉表深綠色,疏被星狀毛或無毛,背面銹色,滿生着孢子囊群,中雜有星狀鱗毛。
形態特徵
石韋
又名:飛刀劍 ,肺心草、蜈蚣七、鋪地娛蚣七、七星劍、大號七星劍、一枝箭、山柴刀、木上蜈蚣、肺筋草、蛇舌風,石頭僵。
多年生草本,高13~30厘米。根莖細長,橫 走,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
根須狀,深褐色,密生鱗毛。葉疏生;葉柄長6~15厘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關節,被星狀毛;
葉片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2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
基部漸狹,略下延,全緣,革質,上面綠色,有細點,疏被星狀毛或無毛,
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狀毛,主脈明顯,側脈略可見,細脈不明顯。
孢子囊群橢圓形,散生在葉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側脈之間排成效行,
每孢子囊群間隔有星狀毛,孢子囊群隱沒在星狀毛中,淡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囊有長柄;孢子兩面形。
廬山石韋
又名:肺金草、大連天草、箭戟蕨。高25~60厘米。
根莖肥厚而短,密被細小長披針形的鱗片,邊緣具纖毛葉近於簇生;葉柄長10~80厘米,粗壯,幼時被褐色或淡褐色的星狀毛;
葉片廣披針形,長10~30屋米,寬3~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稍寬,
呈蔭側不等的耳形、圓形、心形、圓楔形或斜截形,有時上側有尖耳,
全緣,上面綠色,有黑色斑點,初時疏被星狀毛,後漸光滑,下面密生淡褐色星芒狀毛,
星芒狀毛的芒為短披針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中脈及側脈均明顯,
細脈不甚明顯。抱子囊群散生在葉的下面,淡褐色或深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兩面形。
氈毛石韋
與廬山石韋極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的葉下面被較厚而松的深褐色的星芒狀毛,
其芒細長針狀或線狀鑿形,且不在同一平面上;葉柄通常較葉片為長。
有柄石韋
又名:長柄石韋、石茶。高僅6~17厘米。根莖細長,密被披針形鱗片,邊緣具稍捲曲的纖毛。
葉柄長3.5~11厘米,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廣披針形或長橢圓形,
長2.5~9.5厘米,寬9~28毫米,先端鈍,基部下延至葉柄,全緣,上面綠色,
有黑色斑點,疏被星狀毛,下面密被灰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短,葉脈不甚明顯;
孢子葉較營養葉為長,通常內卷使葉片呈圓筒狀。孢子囊群融合,滿布於葉的下面,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長環境
附生於低海拔林下樹幹上,或稍乾的岩石上,海拔100-18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印度(阿薩姆)、越南、朝鮮和日本也有。
生於生石縫。廣布內蒙、華北和西北,向南到湖北、陝西。
主要價值
植物的根莖(石韋根)、葉上的毛茸(石韋毛)亦供藥用。[1]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石葦、有柄石葦、廬山石葦的全草均含黃酮類。石葦全草尚含皂甙、蒽醌類、鞣質等;
石葦葉分離得結晶成分β-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異槲皮甙、三葉豆甙、綠原酸和蔗糖。
有柄石葦全草尚含酚性物質、樹脂、皂甙,廬山石葦全草尚含果糖、葡萄糖、蔗糖、有機酸和酚性化合物。此外,
尚分離出結晶成分延胡索酸、咖啡酸和異芒果甙等。
化學成分
含綿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黃酮、β-谷甾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