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學》是智利當代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詩作,他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1]

作品原文

在黑暗與空間,花邊與少女之間
有着古怪的心,常做不祥的夢,
臉色匆忙地變白,前額上憔悴顯現。
懷着因終日生活而發火的鰥夫的哀傷
啊,為酣睡中唱出的每滴看不見的水。
從我顫抖地聽到的全部聲音里,
我有同樣所缺的焦渴和同樣的熱寒。

生出的聽覺,間接的煩惱
如同竊賊或幽靈來到。
在一個固定而深厚的空間外殼裡
如同謙卑的侍者,如同稍稍沙啞的鐘聲,
仿佛一面破舊的鏡子,仿佛獨門獨戶的氣味,
客人們總在夜晚爛醉之後登門
有衣服扔在地上的氣味和對花兒的懷念
(也許以另一種不太傷感的方式)。

但是,真理,突然之間,鞭打我胸膛的風,
降臨到我臥室那價值無限的夜晚,
帶着祭品燃燒的一天的嘈雜
憂傷地要我說出心中的預言,
一陣呼喚但無應答的器物敲打
還有無間歇的運動和名稱的混雜。 [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