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通州区 |
通州区,江苏省南通市市辖区,南通市主城区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东北翼,东临黄海,西枕长江,东南临海门区,西侧环绕崇川区,西、北与如皋市、如东县接壤;海岸长16.27公里,江岸长15 公里。总面积1525.7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51.50平方公里、江海水域174.24平方公里) [1] ,总人口126.42万人(2016年末)。2018年末,通州区下辖12个镇、4个街道。
通州区滨江临海,东部为中国“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西部为南通滨江新区,南部连接苏通长江大桥,北部被世界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穿境而过,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坐落于境内。
通州是中国著名的“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中国曲艺之乡”,拥有世界第三大的南通家纺城,荣获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52项,连续6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
2019年10月,位列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第22名,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历史沿革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后,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杨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五代初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静海镇改称县,隶属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为崇州,又名崇川,属淮南东路;明道二年(1033年)仍称通州;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静海郡,不久复名通州,属扬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划崇明县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嘉靖年间(1522—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乡6场。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扬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起属江苏省扬州府;康熙十一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宣统元年(1909年),设定3市区、10镇区、8乡区;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州,改称南通县,属江苏省;全县仍设13市、8乡,民国9年(1920年)增设三余乡。民国3年(1914年)至民国16年(1927年),属江苏省苏常道。民国18年(1929年),市乡合并为18个区,区下设镇、乡、闾、邻;民国23年(1934年)又并为13个区,区下设镇、乡、保、甲。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实行城乡分治。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隶属南通行政公署管辖。
1993年2月,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
2009年7月2日,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
撤销兴仁镇、四安镇。将原兴仁镇行政区域与原四安镇徐家桥、戚家桥、阚庵东、温桥、韩家坝、阚家庵6个村和酒店社区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兴仁镇。将原四安镇九总渡、龙坝2个村划归西亭镇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19年1月,南通市通州区下辖4个街道、12个镇:金沙街道、金新街道、兴东街道、先锋街道;张芝山镇、五接镇、川姜镇、石港镇、西亭镇、二甲镇、东社镇、十总镇、刘桥镇、平潮镇、兴仁镇、三余镇。
地理环境
通州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东北翼,南起北纬31°52′的川姜镇竖积洪村,北至北纬32°15′的刘桥镇米三桥村,南北间最大直线距离50公里;西起东经120°41′的五接开沙岛,东至东经121°25′的南通盐场北侧,东西间最大直线距离85公里。东临黄海,海岸长16.27公里;西部平潮地区南濒长江,江岸长15公里;西南与崇川区相接,东南与海门区为邻,北与如东毗连,西北与如皋接壤;总面积1525.7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51.50平方公里、江海水域174.2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南通市通州区全境横宽纵窄,土地平坦,耕层较厚,适耕性强。地势西北部较高,东南部和沿江、近海垦区较低。高程一般在3.8~4.5米,近海处最低为2.2米。
气候条件
2016年通州区气候特点:与常年相比(1981~2010年,下同),年平均气温偏高,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0℃,下同)比上年多6天,降水总量异常偏多,日照正常。年平均气温16.6℃,比常年高1.0℃,比上年高0.6℃。年极端最高气温38.8℃(7月26日),比上年高1.2℃;年极端最低气温-9.7℃(1月24日),比上年低5.3℃。年降水总量1999.4毫米,比常年多898.5毫米。年日照时数1767.8小时,比常年少148.3小时。
冬季(2015年12月-2016年2月)季平均气温5.2℃,比常年同期高0.8℃,季极端最低气温为-9.7℃(1月24日)。季降水量158.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近2成,且各月降水分布不均,其中12月比常年偏多近6成,2月比常年偏少近5成。季日照时数401.0小时,与常年同期持平,其中2月比常年偏多近4成。
春季(2016年3~5月)季平均气温15.3℃,比常年同期高1.2℃,4月月平均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季极端最低气温-1.6℃(3月11日),季极端最高气温29.5℃(5月25日)。季降水量322.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近4成,且各月分布不均,其中3月比常年偏少近6成,4、5月均比常年偏多近9成。季日照时数456.8小时,与常年同期相近,其中5月比常年偏少近2成。
夏季(2016年6~8月)季平均气温27.2℃,比常年同期高1.0℃,季极端最高气温38.8℃(7月26日)。季降水量848.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近6成,其中6月和7月分别比常年偏多1.4倍和1.2倍,8月比常年偏少近9成。季日照时数539.9小时,与常年同期持平。
秋季(2016年9~11月)季平均气温18.4℃,比常年同期高0.7℃,季极端最高气温33.8℃(9月3日),季极端最低气温-0.5℃(11月24日)。季降水量702.0毫米,近常年同期的3倍,且各月较常年均偏多,其中9月和10月分别比常年偏多1.5倍和5.4倍,11月比常年偏多近4成。季日照时数350.0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近3成,其中10月显著偏少,仅为常年的三分之一,11月比常年偏少近2成。
自然资源
通州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处于亚热带与南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带中,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步,雨量集中,光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光能资源: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245~5017MJ/m2,年平均日照时数1992小时。
热量资源:平均气温16℃,稳定通过0℃的积温为5483℃。
水分资源:平均年降水量1325.9mm,年平均降水日数128天,降水最多月是6、7月,月平均降水量在170~190mm,降水量最少月是12月,月平均降水量为30mm。
风能资源:内陆平均风速2.8m/s,各月平均风速在2.3m/s~3.2m/s之间。沿海年平均风速3.6m/s,各月平均风速2.5~4.4m/s,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南风。
一般情况下,通州区四季的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受到寒潮侵袭。当冷锋过境时(即北方冷空气南迁时),全市普遍降温,气压上升,有时还会出现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气变化过程。如果遇到强冷空气爆发南下(即冬季风强烈作用),48小时内气温骤降10℃以上那就是寒潮天气。寒潮是该区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入侵时,会造成剧烈降温,有时还会出现大风、大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水陆交通、市政建设及人民的生活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人口
据《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南通市通州区人口数达1138738人,占南通大市的15.64%。
截至2017年末,通州区户籍人口126.06万人,比2016年下降2.85‰。全年出生11095人,出生率8.79‰,出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为1.05:1;死亡人口13045人,死亡率10.33‰;自然增长率-1.54‰。
综述[1]
南通市通州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区人民政府驻地金沙镇,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乡镇陆续被省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全区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通州区地处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长江三角洲,连续9次进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市)行列(未设区前),5次蝉联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50强(未设区前)。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在南通市争先创优竞赛中名列第一,10个镇进入中国小城镇综合实力千强镇。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