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野火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甲虎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作者简介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现定居德国法兰克福。

原文摘录

苏格拉底那个老头子被判了死刑之后,不愿逃狱,他说:“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时,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但是我没有权利以反抗的方式去破坏它。”(见《难局》,二月五日“人间”) 不错,苏老头是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公民,但你是否注意到,做个好公民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不肯妥协时,他有离开这个国家的自由;其次,这个国家必须供给他适当的管道去改变他不喜欢的制度。也就是说,如果雅典政府既不许他离境,又不给予他改革的管道,他就没有义务片面地做个循规蹈矩的公民。

书评

我就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判的那类人,那种不关心政治走向,不关心世界形势的人。基本上,我从不看报纸的国际版,最多也就是瞄一下标题。除非是那些国际花边新闻,比如世界银行行长出席会议露出了袜子上的破洞,这样的新闻我才会多看两眼,并且记住了。并且,台湾问题我也不关心,最多也就是关心连战在《康熙来了》被问到内裤颜色的反应。至于国内,乱七八糟的会议自然不在我的关注范围内,全国各地的矿难死亡人数也因为次数过于频繁而告于麻木。这个社会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不知道。 其实在2003年至2005年之间,我也曾经因为手持《南方周末》而汇入忧民青年大军。《南周》特有的平实细腻新闻叙事体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但是一俟《南周》绝尘而去,一个国家的概念,万生万民的概念,瞬间哧溜一下滑出我的脑体。从本质上,我是没心没肺的没谱青年。 龙应台的核心观点就是,社会恶劣的现状,不仅要归责于威权政治,更要归责于软弱市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正是因为市民缺乏公民意识,不关心社稷民生,不争取权利,不反抗权威,才落得饱受压迫压制的局面。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和学校对着来,我就是不穿校服,我就是不大扫除,我就是不做操,我就是不在上面检查的时候把大堆的书转移走。可是结果呢?书还是挪到讲台里去了,即便是全班最后一个。我做到了反抗到最后,但是没有做到反抗到底。那个时候,学校就是威权统治。 现在我还在学校里,但是大学的威权统治不再与我短兵相接,而是化于无形。这和更大范围的整个社会状况相同,那就是会有抱怨,会感受到压制,但是对方潜藏着,使你根本找不到目标。 不要告诉我你关心所有那些事件是为了拥有酒后谈资,不要告诉我你关心所有那些事件是为了对付公务员考试和撰写思想汇报,不要告诉我你关心那些事件是为了表现出一种关心的姿态。 既然关心除了关心便没有其他的价值,不会让我快乐,不会让我安详,不会让我感悟,甚至鲜血也已不能带来恐慌,哭泣也已不能带来动容,迫害也已不能带来愤怒,你说,我关心它们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我继续关心自己的一切,以及自己以外的一切八卦。


1985年,龙应台三十出头,天真未泯。那些文章干脆锋利,也难怪人们都会以为写文章的是个男人。实际上,在那批专栏写出的日子,龙应台大腹便便正待产。 而二十年后,龙应台的儿子已经成年。龙应台选择在《南方周末》上重开专栏。笔锋却背离政治转向文化。这样的转变或可归因于大陆的言论环境,不过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基于年龄以及母性的转变。 前天在光谷书城看到《孩子你慢慢来》,却没有买。那是一本很薄的书,要价却贵得吓人,字数很少,图片居多。并且还因为,那是写给四五岁的儿子。我读那个有用吗? 倒不如还读《南方周末》,上一期便有龙应台的一篇:《给河马刷牙》。 书倒是不错,但是有兑水的嫌疑。为什么会有一十八篇之多的文章都是别人包括余秋雨对龙应台的吹捧呢?龙应台干嘛收这种东西?我还真是耐心一篇篇看下去了。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