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逻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阳逻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武汉市东郊、新洲区西南边陲,南与青山区隔江相望,西与黄陂区接壤,地处东经114º32′,北纬30º37′。全境南北长19.73公里,东西宽20.75公里,版土面积23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辖58个村、13个社区,人口9.69万,是武汉市重点发展的新型城区之一。境内有武湖平原、东湖平原两大平原,三岭岗、仓阳岗、锦屏山、十里长山、毛集岗5大丘陵,武湖、柴泊湖、朱家湖、陶家大湖、七仙湖、陶树湖、桃花湖、涨渡湖、鄢家湖、官汊湖10大湖泊,长江流经南境,界埠河、倒水河穿境注江。长江阳逻江段长9.8公里,是上起宜昌下至湖口2 000多公里江段中唯一的一段深水良港,江水长年不冻不塞,不淤不滞,可停靠万吨级轮船,沿江一带布有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水码头37个,客货运输极为方便。[1]
沿革
1951年分属新洲县十二区(阳逻,辖阳逻镇和中份、道井、赛雨、牮楼、街埠、元通、龙口、秤砣、双柳、车家、刘集、古龙、汪铺、矮林、潘庙等15个乡)、十一区(金台,辖金台、余集、黄土、毛集、朱集、杨嘴、毕铺、竹邵、金龙万福、烟铺、东岳、五云、曹铺、月明、老屋等16个乡)。1952年,阳逻镇划为县辖。1956年撤销区建制,设阳逻指导组,辖施岗、金台、锦屏、毛集、余集、高潮6个乡;阳逻镇仍为县辖镇。1958年改为阳逻公社。1984年改为阳逻镇(县辖)和阳逻区(辖金台镇、毛集乡、余集乡、武湖乡、施岗乡)。1986年撤区并乡后,分属阳逻镇、金台镇。
1996年,阳逻镇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14.5万人,辖武湖、军民、春风、扬柳、桥头、江堤、新堤、山河、界埠、新光、中份、高潮、长山、新坳、潘庙、万山、黄土、柴泊、余岗、红岗、施岗、红岭、老屋、青松、马山、邱栗、童院、长江、花园、曹铺、金山、棋架山、宋岗、袁榨、牮楼、余集、杏花、奶牛、林场、吴家田、水产41个行政村和香岗、关上、胜利、黄泥塘、后湖、上堡、潘龙、潘家墩、肖家榜、汽发、新龙、新南、商东、朝家山、香炉山15个居委会;金台镇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竹咀、邵咀、海棠、月明、毛集、芦山、南山、团山、朱店、牌楼、七湖、陈咀、胡咀、新村、新建、东湖、周榨、徐咀、扬咀、金龙、淘金山、王田、六房、金台、锦屏、韩弄、和平、向阳28个行政村。
1999年12月,撤销阳逻镇,设立阳逻街道。2001年5月,撤销金台镇,并入阳逻街道。2004年,办事处驻关上街,人口156514人,面积188.78平方千米,辖香岗、关上、潘家墩、肖家榜、汽发、商东、江北、市场、棉纺、化工、娲石、天力、武生院、吴家田14个居委会和武湖、军民、春风、杨柳、桥头、江堤、新堤、山河、界埠、新光、中份、高潮、长山、新坳、潘庙、万山、黄土、柴泊、余岗、红岗、施岗、红岭、老屋、青松、马山、邱粟、童院、长江、花园、曹铺、金山、棋架山、宋岗、袁榨、牮楼、佘集、杏花、奶牛、林场、水产、竹咀、邵咀、海棠、月明、毛集、芦山、南山、团山、朱店、牌楼、七湖、陈咀、湖咀、新村、新建、东湖、周榨、徐咀、杨咀、金龙、淘金山、
行政区域
下辖14个居民委员会(社区)、7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8个村民委员会由阳逻经济开发区代管)。村民委员会:香岗、关上、潘家墩、肖家榜、汽发、商东、江北、市场、棉纺、化工、娲石、天力、吴家田、武湖、军民、春风、杨柳、桥头、江堤、新堤、山河、新光、中份、高潮、长山、新坳、潘庙、万山、黄土、余岗、施岗、老屋、马山、邱栗、长江、曹铺、金山、七架山、宋岗、袁榨、余集、杏花、奶牛、林场、水产、竹咀、邵咀、海棠、月明、毛集、芦山、南山、团山、朱店、牌楼、七湖、陈咀、湖咀、新村、新建、东湖、周榨、徐咀、杨咀、金龙、淘金山、王田、六房、金台、锦屏、韩衖、和平、向阳。[2]
人文历史
阳逻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代,阳逻即有人群聚居,距今已有3 700年的历史。阳逻首兴于殷商,建制于东汉,始名罗汭,又名若城。公元前537年,阳逻就是春秋时期楚国邾城邑的一闾。秦汉以后,迄今2 600余年,阳逻一直是历朝历代县辖之亭、里、都堡、社、乡、镇等基层所在地。阳逻是古代著名的城堡。因其地处“淮甸上游”,扼长江、控武湖、屏香炉、踞武矶,“锁大江以为武汉东门,控天堑以联半壁河山”,素有“守阳逻而得武汉”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楚子伐吴,济于罗衲”,到东汉黄祖屯兵武矶山四战江东孙氏兄弟;从三国蜀吴联以拒魏,“使人于此江旦夕以逻”,到东晋刘毅桓玄大战阳逻峥嵘洲;从元忽必烈驻军阳逻堡渡江灭宋,到元末朱元璋陈友谅攻战武昌激战于阳逻;从明末张献忠阳逻渡江出兵武昌,到清末太平军择阳逻西进占领汉口;从魏文伯创建阳逻革命根据地,到贺龙从阳逻领兵东下参加南昌起义,无不有证于此。历朝历代,这里都不乏你征我讨,烽火连天,战争给阳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经济状况
阳逻街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民营企业210余家。农业资源丰富,建有以武湖、涨渡湖和倒东湖区为主的万亩水产品养殖基地,以武湖、0、施岗、毛集为主的万亩蔬菜基地,以仓阳岗、黄土岗、毛集岗为主的林果茶基地。三产业发展较快,现有商业门店3300余家,现代化商业网点、经营连锁店、便民超市80余家,金融保险企业20余家,饮食娱乐企业200余家,房地产企业30余家。
2007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504.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38万元,农业总产值453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25元。
阳逻是新洲的工业经济中心。旧时的阳逻工业多以手工业为主。主要行业有纺织业、竹木业、修理业、食品加工、金属加工、工艺加工等228户,皆为个体私人作坊,规模不大。明清时代,阳逻地区家家织布,户户纺纱,生产的印花布和白棉布(人称土布)在国内外市场极负盛名,远销安徽、云南、广东、广西、河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和日本、新加坡等国,为新洲后来的纺织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1950年4月,阳逻元通村(今新坳村)成立织布生产合作社,开新洲集体工业之先河,在它的带动下,阳逻个体手工业者纷纷成立手工业行业工会。1957年,阳逻漂染厂成立,又为新洲第一家合作企业。计划经济的模式被打破,个体商业逐渐取代了国营集体商业地位。至2005年,阳逻个体商业户发展到2 867户,商品种类近4万种,酒店163家,大型集贸市场6家,旅馆42家,美容美发134家,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广泛快捷的服务。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种植农业为主,迄今已有3 000多年。1950年以后,打破旧时生产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阳逻农业历经了个体农业、集体农业、土地承包3个阶段,农业种植也由单一种植到合理种植和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转换,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环境资源
阳逻因水而秀,因水而活,更因水而独具魅力。界埠河自北向南,从仓埠至水口,境内曲折流程l0.7公里,泽润武湖平原133平方公里的土地,倒水河自大别山南麓流经红安、新洲,至阳逻龙口人长江,境内流程14.5公里,流域29平方公里,沿河一带的金台、毛集、高潮成为名副其实的棉库粮仓。长江挟河携湖而走,境内大小湖泊10余个,其中万亩以上的大湖两个,湖水甜美,水下植被丰富,是养鱼植莲培蚌的好去所。阳逻水美,山也秀。阳逻的山,山山藏金,处处见宝。淘金山、锦屏山是著名的金矿山;遍布毛集、余集、施岗诸山,硅石、砾石储量丰富,探测的石英砂储量为2 764万吨。阳逻属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晒雨山绿茶闻名遐迩,将军山峰峦叠翠,被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施岗林场、毛集林场、青松林场早具规模,武湖的金墨尾银鱼肥嫩鲜美,享誉中外。阳逻北枕大别山,南依长江,“东接蕲黄,西抵汉沔,南渡鄂州,北拒五关”,形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向为新洲、红安、麻城三地物资转运中心,亦是鄂、豫、皖三省物资集散要地,史有“小汉口”之誉。阳逻西,距武汉中心城区21公里,是武汉的东大门,地处武汉市承东接西,贯南通北的重要节点位置,是武汉通江达海的重要港口,也是武汉城市圈对外联系的“黄金水上门户”。[3]
社会事业
阳逻的文化体育活动较为盛行。旧时,阳逻地区的民间文化活动一般是演戏、舞龙灯、唱皮影和说鼓书,多为艺人走街串巷的卖艺行为。民国时期,阳逻艺人陶古鹏在多年演出生涯中创造了楚剧,使之成为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1950年以后,阳逻地区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至2005年,有文化站、文化馆各1个,电影院、影剧院各1座,广播站、电视台各1家,图书室18个,歌舞厅43家,专业民间乐队2个,诗词、书画、摄影、收藏队伍十分活跃,为阳逻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50年以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除了保留练拳习武、翻石磙、赛龙舟等旧时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外,还普及开展球类、田径等项目,各类学校都设立体育课,阳逻高中是有名的体育特色校,老年体育协会亦应时而生。2005年,全街有体育运动场地12处,足球场6处,乒乓球馆2处,网球场3处,体育活动已从传统性向群众性转移。阳逻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解放前天花、霍乱、鼠疫、血吸虫等烈性传染病猖獗,缺医少药现象严重,人民生命难得保证。1950年后,政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卫生防疫制度,关注妇幼和群众卫生的保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培训。2005年,阳逻有4家大型医院,6家分院,个体诊所遍及大街小巷,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得以增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