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拔斯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拔斯朝

阿拔斯朝,为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古代中国史籍中称之为黑衣大食。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后于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灭。阿拔斯王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伦·拉希德和马蒙统治时期更达到了顶峰。[1]

历史

建立

约718年始,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哈希姆家族)就着手企图控制阿拉伯帝国,通过巧妙的宣传鼓动,获得很多人尤其是伊拉克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什叶派及呼罗珊的波斯人的支持,结合成联盟,以哈希姆家族为领袖。[2]

从746年起公开反叛,哈希姆家族首领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750年的大杰河(底格里斯河支流)一役中击溃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其哈里发马尔万二世逃往埃及后被杀,王朝中其他成员亦遭杀戮,只有阿布达尔拉曼逃往西班牙就地为王,建立定都科尔瓦多的后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对抗。

兴盛

750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登位,成为阿拔斯王朝首位哈里发(750~754年在位),定都于库法,自称赛法拉(意为屠夫),因为他立意以铁腕统治帝国。

751年,在怛罗斯战役中战胜当时强大的唐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执政时,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于762年迁都至此,他消减了赖以当权的波斯人的势力,加强统治。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80余年(750~833年),特别是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和马蒙(813~833年在位)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在哈伦·拉希德尚是储君时就率军远征拜占庭帝国,迫使其摄政艾里尼献出大量贡品。

在公元800年时,阿拔斯王朝统治着4400万人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时期,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经济、贸易和文化繁荣,成为帝国的鼎盛时期。 [1]

哈伦·拉希德依据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的统治经验,健全行政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司法制度,设驿站,实行新税制,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国库充盈,经济繁荣,并重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马蒙执政时,重用波斯贵族掌管军政大权,缓和同什叶派的矛盾,兴修水利和公路,减轻土地税,奖励学术,发展伊斯兰文化,并支持穆尔太齐赖派的宗教和哲学观点。

830年,在巴格达创建综合学术机构"智慧宫",并大力提倡翻译外国典籍。使伊斯兰世界得以初次亲密接触当时的科学、哲学思想。对政治上的反对派,他仍坚持武力镇压措施。马蒙的政策为其后几位继任者所袭用。这一统治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

衰落

外族入侵

马蒙死后,阿拔斯王朝的政权开始腐化,其继任者穆塔西姆(833~842年)开始任用突厥族奴隶作卫队,而此卫队于巴格达不孚人望,迫使穆塔西姆必须迁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160千米处的萨马拉。萨马拉作为首都共56年,历经8任哈里发。

自9世纪中叶以后,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突厥将领掌握军权,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934年,由来自于里海南岸的德莱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在945年最终攻占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巴格达之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此后就又成为了白益王朝操纵的傀儡。

10世纪中叶,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域只剩巴格达及其周围的一小块地区。

945年,布韦希王朝入主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最高统帅"称号,剥夺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存宗教领袖地位。

1055年,塞尔柱土克曼人率军占领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发号施令,哈里发由其完全控制。

此后8次十字军东侵(1096~1291年)同样给王朝政权造成极大的冲击。

起义迭起 为了维持阿拔斯家族主导的伊斯兰哈里发的运转,帝国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处于不断激化之中,人民起义、教派斗争此起彼伏。

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卡尔马特起义、赞吉起义、穆盖奈尔起义和黑奴起义。其中的黑奴起义,由北非至幼发拉底河的硝石矿中工作的黑人发动,屡次发兵皆未能平息,叛乱持续约13年(870~883年),阿拔斯王朝因此国势日衰,而内乱仍频。

国家分裂 外族入侵、起义迭起之际,国内数省亦趁乱宣布部分独立或完全独立。有的部落也通过起义来独立。通过宗教维系帝国的统一已不复存在。

位于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一带的的伊德里斯王朝(778~974年)于778年最先独立,随后,在波斯、中亚先后建立了塔希尔王朝(821~873年)、萨曼王朝(819~999年)、萨法尔王朝(861~1003年)、阿拉菲德王朝(864~928年)、伽色尼王朝(975~1187年)、布韦希王朝(945~1055年)、塞尔柱帝国(1037~1194年)、卡尔提德王朝(1231~1389年);北非和地中海东岸建立了阿格拉布王朝(800~875年)、图伦王朝(868~905年)、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哈姆丹王朝(905~1003年)、法蒂玛王朝(909~1171年)和赞吉王朝(1127~1262年)。

其中属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是较为强大者,向阿拔斯王朝于巴格达的逊尼派哈里发挑战,危及伊斯兰世界的统一,塞尔柱帝国更强,通过扩张,领土大大增加,实力比起阿拔斯王朝强上许多,击溃拜占庭帝国,十字军所必须对付的突厥人就是塞尔柱土克曼人。

灭亡

阿拔斯王朝的最后几位哈里发中,只有第34位哈里发纳赛尔(1180~1225年在位)握有与其身份相称的权力,但也只是暂时的,帝国国势仍一路下滑。

13世纪初,东方的蒙古帝国兴起,成吉思汗通过不断侵略扩张,得到稳固发展。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军攻略阿拔斯王朝,包围巴格达,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姆(1242~1258年在位)的叔父执政阿拔斯·阿卜杜勒·穆塔利卜被杀,穆斯台绥姆投降,后被蒙古人裹在地毯中为马踏死,阿拔斯王朝灭亡,伊利汗国占领波斯大部分地区,王朝大多数成员亦被处死。

疆域

阿拔斯王朝在建立时,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曼苏尔统治时大规模扩张领土,吞并了埃及、高加索、中亚等地。在鼎盛时,阿拔斯王朝的疆域西起摩洛哥、东接印度、北抵高加索、南至撒哈拉沙漠,面积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

阿拔斯王朝后期,王朝所能控制的领土不足兴盛时的三分之一,仅仅控制两河流域到印度边境的中西亚地区。

政治

阿拔斯王朝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

在行政管理方面,多采用波斯人的政治体制。王朝启用波斯人显贵盘踞要职,并吸收各地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贵族、学者参政,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具有最高权威。

哈里发竭力为其统治赋予神圣的性质,声称自己为"安拉的代理人",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合法继承者和正统派教义的捍卫者。哈里发之下,设"维齐尔"(即首相),具有较大的权力,除王储的确定外,王朝的一切行政和宗教事务,首相均可秉承哈里发意志全权处理。

王朝健全了司法制度,法官由笃信伊斯兰教、精通教义和教法、品学兼优的法学家担任。教法官只审理穆斯林的诉讼。王朝始设严密的警察组织,全国警察署长兼任哈里发警卫长,后由突厥近卫军将领代替。

全国划分为5个行省,设总督管理,总督在其辖区内具有绝对权力。

最终的通用货币为哈伦·拉希德第纳尔(金质)。

军事

王朝建有经过严格训练的10万人的哈里发近卫军,由骑兵、步兵和弓弩队等组成,另设有海军舰队。

全国军队总司令称"大埃米尔"。近卫军初由呼罗珊人组成,后又新组建突厥奴隶近卫军。在征战时从各地区征募的军队称"穆特瓦尔"(意为志愿者)。

经济

阿拔斯王朝全面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实行土地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拥有大量伊克塔土地,后伊克塔多变为世袭的私人领地,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础。王朝极盛时,哈里发大力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和运输业都很发达,帝国经济相当繁荣。纺织业、采矿业、玻璃业、珠宝业和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在一些主要城市均建有造纸厂,其中大马士革生产的纸张远销欧洲。商业和过境贸易的发展,促使繁华的大城市兴起。撒马尔罕、大不里士、内沙布尔、哈马丹为"丝绸之路"中段的贸易交通重镇。首都巴格达成为帝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人口众多,东西商旅云集,店铺林立,商品丰富,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货物的市场,市内建有阿拔斯王朝遗留至今的两处建筑之一的阿巴斯宫。对外垄断海上交通贸易和国际市场,巴格达、巴士拉、西拉夫(已毁)、开罗、亚历山大等为水陆贸易口岸,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从而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和经济交流。

文化

阿拔斯王朝所处时期正值中国的唐、宋时代,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皆沿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帝国。伊斯兰世界的火药的硝酸钾配比最佳效果在阿拔斯王朝时被调至出来,这对后来的奥斯曼帝国进攻拜占庭帝国以及火药时代的战争起着重要影响;阿拉伯成为当时世界主要航海国家要得力于指南针;水力、潮汐在阿拔斯王朝使广泛用于磨面、灌溉、铸造和造纸。

阿拉伯的传播工作对世界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数字--最常用的起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比鲁尼、阿布·纳斯尔·曼苏尔是这是最重要的伊斯兰数学家,他们的学术涉及代数、几何。物理学的成就体现在光学,伊本·海森姆的《光学书》是记载光学科学的要籍。医学是阿拔斯王朝科学的重要领域,尤其在病理和解剖学,塔吉克科学家伊本·西纳是这时重要医学工作者,主要著作有《药物真作》和《健康书》。此时的天文学、炼金学(早期化学)也得到发展。智慧宫是当时集翻译局、学院、学术研究所、天文台和图书馆于一身的皇家直属的推动学术发展的综合机构,在哈里发的鼓动下,很多叙利亚、波斯和希腊的典籍在此翻译,使伊斯兰世界得以初次密切接触当时的科学、哲学思想。负责翻译事宜的是一位叙利亚基督教徒伊沙克,也是智慧宫的负责人。

此时阿拉伯文学最高成就就是在世界上广受欢迎的《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它是中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的,是这个地区广大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聪明才智的结晶。而名字来源于埃及。塑造了像阿拉丁、辛巴达和阿里巴巴等流传甚广的经典人物。当时的阿拉伯还兴起了抒情诗。

伊斯兰哲学,这和宗教问题有一定联系,不完全与伊斯兰教有关。他们的作品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传输到伊斯兰世界的关键步骤。他们经常纠正哲学,并提倡伊智提哈德的精神。他们还写了有影响力的原始哲学著作,并且他们的思想融入基督教哲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哈里发奉行正统派(逊尼派)为国教,全面推行伊斯兰教法,大批乌莱玛(宗教学者)被吸收参政,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哈里发采取多种措施,大力传播和强化伊斯兰教,吸引各地顺民大量归信了伊斯兰教,完成了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各地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培养了大批官吏、学者和教职人员。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凯拉姆学和诵经学完整体系已经建立。逊尼派和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发展为宗教派别,各自确立了教义学说体系。逊尼派的四部《古兰经》注、六部圣训集编纂成书,四大教法学派学说形成。什叶派的四大圣训经辑录成册,教法学说和伊玛目教义日趋完善。

民族

阿拔斯初建时,境内人口约有三千万左右,随着扩张领土和经济的发展到九世纪初时已有四千余万人口。此后,十世纪到十二世纪是阿拔斯王朝最为黑暗的时代,人口数量随着国家的分裂和战争而减少,到1250年时人口不足一千万。

阿拔斯王朝时期民族众多,构成复杂。主要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埃及人、突厥人等。由于阿拔斯王朝为亚欧非三洲的联结处,一些外族人也移居到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 阿拉伯国家鼓励阿拉伯人移居外地。阿拉伯人在征服过程中,每征服一地,就以原有的城市作为他们的统治据点,然后,以部落为单位将阿拉伯人分别安置在各个城区内,这些阿拉伯人既占有土地,还可领取丰厚的年金。

外交

751年,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和中亚各族联军,成功夺取了中亚西部河间地区的控制权,与唐帝国隔葱岭相对。阿拉伯帝国正是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造纸术。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于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阿拉伯人随即派遣3千士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回族人的先人之一。此后,吐蕃趁唐将西域兵力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进攻唐朝。安史之乱后,阿拉伯人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取了西域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突厥维吾尔人可汗政权作为唐的盟友得以崛起。

公元8世纪,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21世纪阿拉伯帝国境内的撒马尔罕。《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世纪中叶,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中国人杜环环游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

社会

阿拔斯王朝处在封建时期,其特点是封建制处于发展阶段,奴隶社会逐渐退化,但封建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逐渐加深,阶级斗争和政治动乱逐渐深化。 阿巴斯王朝建立之后,社会阶层再次发生重大转变,阿拔斯哈里发害怕阿拉伯贵族会反对他的统治,因此重用波斯贵族,也就是麦瓦力。后期因为恐惧波斯贵族的势力太强,重用突厥贵族。因此在阿拔斯时期原有的"麦瓦力"已经不复存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异教徒的地位也不断改变。

阿拔斯王朝社会阶级分四级:

王族和其他大贵族。由哈里发、先知家族、历代哈里发家族、重要的迁士和辅士家族及各地总督等组成。他们享有许多特权。 社会精英、武士、士兵。包括了大学者,高级宗教知识分子,大商人等在社会有影响的自由民,以及普通的阿拉伯武士和士兵。 平民。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等普通自由民。也包括境内的异教徒,主要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拜火教徒。他们需要交纳比穆斯林多的人头税。 奴隶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奴隶只能从事下层劳动。而有些奴隶可以通过参加军队获得自由,甚至裂土分疆成为军阀。

君主世系

阿布·阿拔斯·萨法赫(Abu'lAbbasSaffah):749年~754年

曼苏尔(Mansur):754年~775年

马赫迪(Mahdi):775年~785年

哈迪(Hadi):785年~786年

哈伦·拉希德(HarunRashid):786年~809年

阿明(Amin):809年~813年

马蒙(Ma'mun):813年~833年

穆塔西姆(Mu'tasim):833年~842年

瓦希克(Wathiq):842年~847年

穆塔瓦基勒(Mutawakkil):847年~861年

蒙塔希尔(Muntasir):861年~862年

穆斯塔因(Musta'in):862年~866年

穆塔兹(Mu'tazz):866年~869年

穆赫塔迪(Muhtadi):869年~870年

穆塔米德(Mu'tamid):870年~892年

穆塔迪德(Mu'tadid):892年~902年

穆克塔菲(Muktafi):902年~908年

穆克塔迪尔(Muqtadir):908年~932年

卡希尔(Qahir):932年~934年

拉迪(Radi):934年~940年

穆塔克(Muttaqi):940年~944年

穆斯塔克菲(Mustakfi):944年~946年

穆提(Muti):946年~974年

塔伊(Ta'i):974年~991年

卡迪尔(Qadir):991年~1031年

卡伊姆(Qa'im):1031年~1075年

穆克塔迪(Muqtadi):1075年~1094年

穆斯塔兹尔(Mustazhir):1094年~1118年

穆斯塔尔希德(Mustarshid):1118年~1135年

拉希德(Rashid):1135年~1136年

穆克塔菲(Muqtafi):1136年~1160年

穆斯坦吉德(Mustanjid):1160年~1170年

穆斯塔迪(Mustadi):1170年~1180年

纳斯尔(Nasir):1180年~1225年

扎希尔(Zahir):1225年~1226年

穆斯坦绥尔(Mustansir):1226年~1242年

穆斯台绥木(Musta'sim):1242年~1258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