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從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從周
出生 1918年11月27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浙江杭州
母校 之江大學
職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古建築園林藝術

陳從周(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原名郁文,晚年別號梓室,自稱梓翁,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中國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學家,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大師,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著有《說園》等。

=人物概況

  • 陳從周1918年11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時期即喜歡養花種草、疊石理水和觀察工匠造房起屋,並喜愛繪畫,喜背古詩。
  • 1938年,入之江大學文學系中國語文學科。詩詞師承夏承燾教授。1942年畢業後,受聘於杭州省立高級中學,市立師範學校、上海聖約翰附屬高中任國文、歷史教員
  • 1944年,與海寧蔣定結婚,蔣定為徐志摩姻兄妹,得悉志摩軼事,開始了對徐志摩的鑽研。同時,被著名畫家張大千所賞識,成為張大千之入室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
  • 1948年,在上海首開個人畫展,以「一絲柳,一寸柔情」的詩情畫意引起畫壇的矚目。
  • 1949年,發表處女作「徐志摩年譜」,成為當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寶貴資料。
  • 1951年,出版「陳從周畫集」,兼受聘於之江大學建築系,還兼課於蘇南工業專科學校,課餘開始了蘇州古建築、古園林以及諸多的名人故居的考察。
  • 1952年,院系調整,之江大學、聖約翰大學建築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土木系合併組建同濟大學建築系,陳從周執教於同濟大學建築系,並受黃作燊副主任之託籌建建築歷史教研室。
  • 1953年,於《文物參考資料》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有關古建築考察專文——吳縣洞庭東山楊灣廟。
  • 1954年,參與指導上海龍華寺塔修理工程,
  • 1956年,代表作《蘇州園林》問世。它是第一本研究蘇州園林的專著。在這本書里陳從周提出了「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論斷,抓住了蘇州園林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徵——文人園林的詩情畫意,還總結歸納了中國園林造園手法,諸如借景、鄰虛、屏障、對景等。
  • 1959年,參與主持上海建築三史工作,所謂「三史」是古代史、近代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年史,皆為建築史,在上海市建委領導下,對於搜集、保存上海近代建築史料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60年代初,參與指導上海豫園、嘉定孔廟、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復、設計工作。同時,由蘇州到揚州,開展揚州園林的考察研究工作。在浙江古建築考察中發現了安瀾園遺址,在揚州園林考察中發現了石濤和尚疊石遺作——片石山房。協助、參與梁思成設計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紀念堂,陸續在《文物參考資料》、《文物》、《同濟大學學報》上發表有關古建築、古園林考察文章。
  • 1974年,指導阿爾巴尼亞進修教師。考察了濟南、曲阜、泰安、聊城地區的古建築,為保存聊城明初光岳樓大木結構做出重要貢獻。
  • 1975年,在極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著述《梓室餘墨》40餘萬字,詳細記述了一生中的交往、研究、各地山川風光、民俗、民情、遺聞軼事。
  • 1978年,將蘇州園林局部模製,輸出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即明軒,成為新中國以來園林文化建築對外輸出之先河。貝聿銘雅囑他寫就長卷水墨丹青《名園青霄圖卷》,復請國內文化耆宿、書法名家題詠,現存紐約貝氏園,成為一件極為珍貴的書畫名品。
  • 1980年秋,首次指導日本來華研究學者關口欣也博士。為適應全國各地的旅遊熱,修復名勝古蹟熱,提出「還我自然」、「文化旅遊」、「先綠後園」、「綠文化」等響亮口號,針對社會上的「一切向錢看」傾向,提出「梓翁畫圖不要錢」,「一文不取,敞開供應」,學校教師應是「萬卷戶」等。到處演講報告,所到之處極受領導、群眾的歡迎和接待。有心人對陳從周的散文、雜談、詩詞歌賦先後編輯出版了《園林談叢》、《書帶集》、《春苔集》、《簾青集》、《隨宜集》、《山湖處處》。1985年,受聘為美國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顧問。
  • 1986年,編輯出版《紹興石橋》,同年秋,應邀赴日參加日本建築學會成立百年慶典。
  • 1987年,主持上海豫園東部的復原設計,成為上海招待國賓最佳處所之一。並於同年,獲日本園林學會名譽會員稱號。主編《上海近代建築史稿》出版。1988年,寧波天一閣東園竣工。
  • 1990年,香港、台灣聯合出版《中國名園》,全書用詩詞一般的語言描述各地園林之精華。
  • 1991年冬,雲南安寧楠園竣工。陳從周自評說「紐約的明軒,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園東部是有所寓新的續筆,而安寧的楠園,則是平地起家,獨自設計的,是我的園林理論的具體體現。」
  • 1991年底,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陳從周的最新散文集《書邊人語》。

人物紀念

陳從周藝術館,又名梓園,1998年建,位於西澗北側,與西澗草堂為鄰,占地3畝多,主要建築是一幢具有民族風格的展覽館,為紀念我國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而建,庭院中有半亭一座,系陳從周教授設計的赴美國園林《明軒》的再現。

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80平方米,總投資200多萬元,2001年5月28日擴建後對外開放。藝術館為一幢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館前高聳着一塊太湖石,上書「陳從周藝術館」館名。走進「梓園」,庭院西面是陳從周先生的墓地,上有陳從周先生的雕像,2001年5月7日,陳從周先生的骨灰從上海運到這裡,安放在梓園內,實現了先生「魂歸南北湖」的夙願。藝術館內三個樓面的展廳陳列、記錄了陳從周先生的藝術思想、藝術成就、一生歷程和為保護開發南北湖所作貢獻的有關文獻資料,其中包括了陳從周創作的書畫作品、收藏的瓦當等文物以及生前用過的生活用品。陳列中還有先生數百幅工作和生活照片,包括陳從周與詩人徐志摩、與畫家張大千、與崑曲藝術家俞振飛的合影照片,還有與葉聖陶、茅以升、錢學森、貝聿銘等交往的照片和大量的珍貴信件。梓園中有半亭一座,系陳從周教授於1984年赴美國為紐約園林設計「明軒」的再現。

晚年的陳從周對名利看得很淡,從他製作的名片中就可以看出來,只具姓名、家庭地址及電話號碼,什麼「中國建築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美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顧問」等,全都消失了。陳從周獨特的養生觀還表現在他不吃國內外建築界名人送的保健品,什麼這個「寶」那個「素」不在他的眼中,他認為人要想健康長壽,吃五穀雜糧蔬菜足矣。這位堂堂的名教授保持傳統的飲食習慣,他寫的《大餅》一文還被選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陳從周文選》。小女兒埋怨陳從周說:「爸爸你天天吃大餅!」也許她覺得這有失體統。可是陳從周一輩子喜歡吃它,老了,即使在外國人面前,還宣傳這東方文化之一的大餅。為了希望市場上,尤其是同濟大學門口能供應大餅油條,他不知費了多少口舌,但是供應問題仍不能解決,只好托大女兒從遠地隔天帶來,雖然是幾個沒有油條的大餅,但得來已很不容易。正如他所說的,民間社會上很多東西,是充滿着家、鄉、國分不開的微妙感情的。

出於對大餅的偏愛,陳從周后來又寫了《從大餅油條說起》,此文已收入同濟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簾青集》。陳從周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屢次在人代會、政協會上提出要供應大餅油條,他說,外國人、華裔不遠千里來中國訪求大餅油條,稱讚其風味之佳,無與倫比。陳從周動情地說:「大餅油條問題,小中見大,望主管部門萬萬不能粗心大意啊!」

人物簡介

  • 1918年11月27日 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 1938—1942年 就讀於之江大學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處高級中學、師範學校國文、歷史、教育史、生物學教員。
  • 1950年 任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副教授,並執教於聖約翰大學。
  • 1951年 任教於之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蘇南工業專門學校副教授。
  • 1952年 於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籌劃組建建築歷史教研室。
  • 1955年 任同濟大學建築歷史教研組組長、副教授。
  • 1978年 任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
  • 1985年 受聘為美國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顧問。
  • 1989年 應聘為台灣《造園》季刊顧問,並獲日本園林學會海外名譽會員稱號。
  • 2000年3月15日,去世。

主要論著

  • 1.《徐志摩年譜》(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
  • 2.《中國建築史圖集》,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3.
  • 3.《漏窗》,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3.
  • 4.《窗修集錄》,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4.
  • 5.《江浙磚刻選集》,北京朝華出版社,1956.
  • 6 《園林談叢》,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 7.《書帶集》,花城出版社,1982.
  • 8.《揚州園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 9.《說園》,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85.
  • 10.《紹興石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 11.《中國名園》,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0.
  • 12.《書邊人語》,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1.
  • 13 《陳從周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