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頻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頻段,是一個有關波和通訊方面的詞語。 在機械波中,頻段是指聲音頻率和波長而言,人耳對聲音頻率的感覺是從最低的20Hz到最高的20KHz,而人的語音頻率範圍則集中在80Hz~12kHz之間,人對不同頻段的聲音的感受是不同的。 在通訊領域中,頻段指的是電磁波的頻率範圍,單位為Hz,按照頻率的大小,可以分為: 甚低頻(VLF)3 kHz~30 k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甚長波100 km~10 km。 低頻(LF)30 kHz ~300 k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長波10 km~1 km。 中頻(MF)300 kHz~3000 k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中波1000 m~100 m。 高頻(HF)3 MHz~30 M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短波100 m~10 m。 甚高頻(VHF)30 MHz~300 M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米波10 m~1 m。 特高頻(UHF)300 MHz~3000 M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分米波100cm~10 cm。 超高頻(SHF)3 GHz~30 G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厘米波10 cm~1 cm。 極高頻(EHF)30 GHz~300 G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毫米波10 mm~1 mm。 至高頻300 GHz~3000 GHz,,對應電磁波的波長為絲米波1 mm~0.1 mm。 [1]

聲音(機械波)中的劃分

1. 20Hz--60Hz部分。這一段提升能給音樂強有力的感覺,給人很響的感覺,如雷聲。如果提升過高,則又會轟頭,震耳欲聾,造成聽感不佳,特別是低頻響應差和低頻過多的音響設備。 2. 60Hz--250Hz部分。這段是音樂的低頻結構,它們包含了節奏部分的基礎音,包括基音、節奏音的主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構成了音色結構的平衡特性。提升這一段可使聲音豐滿,過度提升會發出隆隆聲,衰減此頻段和高中音段會使聲音單薄。 3. 250Hz--4KHz部分。這段包含了大多數樂器的低頻諧波,同時影響人聲和樂器等聲音的還原度,調整時要配合前面低音的設置,否則音質會變的很差。如果提升過多會使聲音像電話里的聲音;如把400Hz和600Hz過度提升會使聲音像汽車喇叭的聲音;如把3KHz提升過多會掩蔽說話的識別音,即口齒不清,並使唇音「m、b、v」難以分辨;如把1kHz和3kHz過分提升會使聲音具有冰冷感。 4. 4kHz--5KHz部分。這是影響空靈感的頻段。提升這一頻段,使人感覺空靈,聲源與聽者的距離顯得稍遠了一些,衰減則就會使聲音的距離感變近。 5. 6kHz--16kHz部分。這一頻段控制着音色的清涼度,細節程度和空氣感。一般來說提升這部分使聲音清涼空靈,但也會引起齒音過重;衰減這部分使聲音變得溫暖,可音質又略顯不細膩。該頻段適合還原人聲。 組合 POP:流行樂,它要求兼顧人聲和器樂,組合比較平均,所以EQ曲線的波動不是很大。 ROCK:搖滾樂,它的高低兩端提升很大,低音讓音樂強勁有力,節奏感很強,低頻部分有力甚至震耳。 JAZZ:爵士樂,和POP相比,它提升了250~750Hz部分,增強臨場感。 Classical:古典樂,它提升的也是高低兩部分,主要突出樂器的表現。 Vocal:人聲,人的嗓子發出的聲音的頻率範圍比較窄,主要集中在中頻部分。 每個人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感覺是不一樣的,音響回放設備的頻率響應也不同,人的聽門曲線也只是根據統計數據畫出,所以別人聽起來很自然的聲音自己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均衡器的調節需要根據自己的聽感特點和所使用的播放設備進行個性化的調整。 [2]

通信

無線通信中使用的頻段只是電磁波頻段中很小的一部分,定義了無線電波的頻率範圍。 為了合理使用頻譜資源,保證各種行業和業務使用頻譜資源時彼此之間不會干擾,國際電信聯盟無線委員會(ITU-R)頒布了國際無線電規則,對各種業務和通信系統所使用的無線頻段都進行了統一的頻率範圍規定。 這些頻段的頻率範圍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實際應用時會略有不同,但都必須在國際上規定的這些範圍內。 按照國際無線電規則規定,現有的無線電通信共分成航空通信、航海通信、陸地通信、衛星通信、廣播、電視、無線電導航,定位以及遙測、遙控、空間探索等50多種不同的業務,並對每種業務都規定了一定的頻段。 通信的劃分 各種通信系統對使用信道的頻段還有一個選擇性與合理性分配問題,以便合理利用並儘量節省頻譜資源,滿足有效與可靠傳輸的要求。 對於有線信道,重要的是選擇不同的傳輸媒體和寬帶媒體的信道頻率復用。一般根據信道業務要求,考慮它們各所要求的前述有線信道(恆參)的性能特徵,如損耗、延時與相移特性,以及最低與最高截頻等,來確定頻段。 海底通信適於極低頻段,則有很好的傳輸性能;任何基帶信號傳輸採用基帶信號帶寬為截頻的全部低頻段,模擬話音的低頻傳輸只利用300~3400Hz或優質聲音(音樂)從50Hz至15kHz帶寬。 比較複雜的問題是,各種無線通信要根據空間電磁波傳播特點,來選擇與適當分配工作頻段。ITU-R對頻譜分配進行了具體規則,各國各部門均科學而嚴格控制頻點使用。 電磁波由發射到接收的途徑大體分為三種:一是靠地面傳播的稱為「地波」;二是靠空間兩點間直線傳播的稱為「空間波」;三是靠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反射到地面的單跳或多跳方式傳播,稱為「天波」。 沿地表傳播的地波,因沿地面電磁波跳躍性傳播產生感應電流,會受到地面這種非良導體衰減,且頻率越高集膚效應越大,損耗就越大。因此地波適於中長波和中波(即幾百千赫到數兆赫),如民用廣播從535kHz至1605kHz頻段(每10kHz一個節目)就是一例。 數兆赫到數十兆赫的短波(高頻段)適於天波傳播,收發間距離遠大於地波,可達數百公里到上千公里,這決定於天線入射角大小。上面已經提到,電離層會對反射的電磁波進行吸收、衰減,電離濃度越大則損耗越大,而這種因電離層隨機變化導致的電磁波起伏衰減就是衰落現象。 如果波長更短,即更高頻段,如數百兆赫到數個吉赫(109MHz)以上,則進入微波波段。這一頻段的電磁波,電離層的吸收很少,且不再被反射回地面。如衛星通信,電磁波可穿透電離層傳播到衛星。這種空間波傳播與光有類似性,不但直線傳播,而且電磁波也有繞射(衍射)作用,可以繞過一些局部障礙物。例如,微波接力屬地面點與點之間直線傳播,除了要受地面環境(沼澤、山、林等)一定影響外,天線不便架設過高,因此接力(中繼)段不過四、五十公里,通常稱為「視距」通信。 無線通信均需收發天線長度與波長λ 匹配的天線尺寸為 1/4·λ,因此利用全向天線的民用廣播的電台天線不可能穩定架設100多米。利用900MHz頻段的GSM手機天線,可以短至幾厘米長,為移動手機小型化便攜帶來很大方便。 全部無線通信均通過自由空間傳播,為了合理使用頻段,各地區各種通信又不致互相干擾,ITU科學地分配了各種通信系統所適用的頻段,各頻段頻率與其波長對應值及其名稱,由國際電信聯盟無線委員會(ITU-R)頒布,各國、各地區、城市均設有相應無線電管理委員會,負責本國、本地區無線頻點的合理協調。

3G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就是IMT-2000,它是國際電信聯盟(ITU)在1985年提出未來公眾陸地移動通信系統(FPLMTS)的名稱的更換,意思是在2000年左右可開始商用並工作在2000MHz頻段上的國際移動通信系統(IMT-2000)。 發展歷程 1992年世界無線電行政大會(WARC)根據ITU-R對IMT-2000的業務量和所需頻譜的估計,劃分了230MHz帶寬給IMT-2000。1885~2025MHz及2110~2200MHz頻帶為全球基礎上可用於IMT-2000的業務;1980~2010MHz和2170~2200MHz為衛星移動業務頻段共60MHz;其餘170MHz為陸地移動業務頻段,其中對稱頻段是2 × 60MHz,不對稱的頻段是50MHz。 在發放3G牌照後,國家有關部門已向三大運營商發放了3G頻段,其中,TD-SCDMA獲得總共35M頻段的頻譜資源,而WCDMA和CDMA各獲得30M頻段,這顯示,國家仍然在頻譜資源上對TD-SCDMA傾斜。 例如:GSM有兩種頻段:900 MHz頻段和1800 MHz頻段。其中,中國的GSM900 MHz頻段的發射和接收頻率範圍分別為:

中國移動:935 MHz~954 MHz,890 MHz~909 MHz;

中國聯通:954 MHz~960 MHz,909 MHz~915 MHz。

中國的GSM1800 MHz頻段的發射和接收頻率範圍分別為:

中國移動:1805 MHz~1815 MHz,1710 MHz~1720 MHz;

中國聯通:1840 MHz~1850 MHz,1745 MHz~1755 MHz。

再以4G標準LTE為例,LTE的頻段非常多,LTE FDD共有22個頻段,標號為1~22,其中除了標號15和16的頻段作為保留頻段沒有定義頻率範圍外,其他頻段都規定有頻率範圍。而LTE TDD共有9個頻段,標號為33~41,在國內目前LTE分為四個頻段:A頻段D頻段、E頻段和F頻段,它們的頻率範圍依次為2010 MHz~2025 MHz、2570 MHz~2620 MHz和2320 MHz~2370 MHz(2300 MHz~2400 MHz)、1880 MHz~1920 MHz,分別對應國際上標號為34、38、40和39頻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