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来西亚令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来西亚令吉(马来语:Ringgit Malaysia;英语:Malaysian ringgit),是马来西亚的法定货币以及部分国家的流通货币,由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发行。ISO 4217国际标准代码是MYR,货币符号为RM。一令吉等于100仙(sen)。

名称

令吉是由马来语中的ringgit翻译过来的,马来语中ringgit的源自“齿轮”(gerigi),由于以前西班牙银币在东南亚一带非常流行,而西班牙银币的周边又有齿型,因而得此名称[1]。另外一说是,“ringgit”一词来自闽南语读音的“龙银”。

1975年8月,马来西亚政府正式规定其货币名称为ringgit,当时中文译为“零吉”。1975年8月前,国际间都以元(dollar)和分(cent)来称呼马来西亚的货币。

1990年,马来西亚政府规定,马来西亚货币的符号为“RM”,取代之前的“M$”。

马来西亚对本身货币的汉语官方名称在2004年前是零吉。2004年后,由隶属马来西亚教育部的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简称语范)规定,便称为令吉。零吉改为令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零吉”中的“零”会在书写时产生混乱。

另一种说法是,零吉可以解释成“无吉”,故希望该改个好兆头的名称。故2004年以后,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规定全国以后使用“令吉”称呼马来西亚的货币。马来西亚各媒体、教科书、有汉语的官方文件、银行等,都一律开始使用这一词。语范理事会也把新名称传达给使用汉语的各国驻马大使馆和办事处。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改过程中,有不少人提议改名为“灵吉”,但这一方案始终没有被语范理事会接受,而造成一些人对语范理事会的不满。

令吉的其他非正式称呼

令吉的其他中文译名有林吉特和零吉,这个语汇大多使用于中国大陆,在马来西亚当地目前一律使用令吉。《中华民国国家标准》CNS 12873《货币及基金代码之表示法》与ISO 4217相对应,也使用林吉特,但台湾有时也用令吉。香港、澳门则是“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香港人有时亦会把令吉叫作“沟”。其他的称法还有“马币”和“块”,前者是马来西亚货币的简称,后者则常常出现于口语中。例如,在街上,一般华人会说“一块钱”、“两块钱”,而不说“一林吉特”、“两林吉特”。

令吉的旧华语称法是“元”,而在1975年8月后便不再使用于官方场合,在非官方场合中也渐渐地被人遗忘。

在提案修改“零吉”译名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出“灵吉”一词,但最后这个方案没有被接受。而提议使用“灵吉”是因为有些人认为这词比“令吉”更有好兆头。

令吉最小单位的官方称呼是仙(sen),口语称为“分”。由于仙的币值小,生活中多以10仙为单位,华人按习惯口语称为“角”、“毫”或“毛”。

亚庇、马六甲等地闽南华人聚居地,也有习惯将“令吉”简单发音为闽南语的“扣”音(kou)。

历史

早期历史(1967—1997)

1967年6月12日,新成立的中央银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发行了马来西亚元,以同等价位取代马来亚及英属婆罗洲元。新货币除了10,000元的面值之外,还保留了之前的所有面额,也带来旧货币的配色。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有较小的变化:从1967年起推介的1元硬币,直到500林吉特及1000林吉特于1997年停止使用。

由于马来西亚元取代了马来亚及英属婆罗洲元,及马来西亚是英镑区的参与成员,新的货币最初价值为每英镑8.57元。发行5个月后,英镑贬值了14.3%,导致1972年英镑在英镑区崩溃。新货币不受影响,但马来亚及英属婆罗洲元的汇率仍然在每1英磅8.57元挂钩,因此这货币的价值降至每85分兑1马来西亚元。

尽管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都发行了自己的新货币,但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意味着马来西亚元可以等值兑换新加坡元文莱元,直到1973年5月8日马来西亚退出该项协议[2]。截至2009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文莱货币金融委员会仍保持其两种货币的等值互换。

1993年,新货币标志马来西亚令吉“RM”(Ringgit Malaysia的缩写)取代了“$”(“M$”)。

视频

马来西亚令吉 相关视频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出手阻止炒作令吉
长年受海水侵蚀,考古专家没办法确认西班牙银币具体的铸造年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