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鸚鵡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鸚鵡熱

鸚鵡熱 由鸚鵡熱披衣菌所引起的一種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又稱為飼鳥病。鸚鵡熱披衣菌是種絕對細胞內寄生性的細菌,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鳥類、哺乳動物、爬蟲類和兩棲類之中,除了人以外,鸚鵡熱披衣菌還可以感染綿羊、牛和山羊,引起全身性的疾病。 鸚鵡熱無特別季節變化,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可能在家庭、寵物店、鳥類飼養者、鳥類展示會及鴿舍中爆發。[1]

病菌介紹

鸚鵡熱披衣菌是一種小型細菌(0.5μm),在其生命週期中會經歷多次轉化。它作為宿主之間的基本體(EB)存在。EB不具有生物活性,但是可以抵抗環境壓力,並且可以在宿主外部存活。EB從受感染的鳥類以小液滴的形式從未受感染的鳥類或人的肺部傳播,並負責感染。一旦進入肺部,EB就會通過 吞噬作用被稱為內體的小袋中的細胞吸收。但是,EB不會被溶酶體融合破壞,這是吞噬材料的典型特徵。相反,它轉化為網狀體並開始在內體中復制。網狀體必須使用宿主的某些細胞機器來完成其複制。然後,網狀體轉換回基本體,並通常在導致宿主細胞死亡後釋放回肺中。此後,EB能夠感染同一生物體或新宿主中的新細胞。因此,鸚鵡熱衣原體的生命週期分為能夠感染新宿主但不能複制的基本體和可以復制但不能引起新感染的網狀體。

病徵

常見病徵包括發燒、發冷、頭痛、乾咳、肌肉疼痛及氣喘,嚴重個案會引致肺炎,少數情況會併發為腦炎、心內膜炎、心肌炎、肝炎和敗血症等病症。[2]

傳染歷史

最初於1879年鑑定為特徵,當時瑞士的7個人被發現暴露於熱帶寵物鳥後會患上肺炎。致病菌未知。 1907年描述了相關的沙眼衣原體細菌種,但由於它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因此被認為是病毒。在1929年至1930年冬天,鸚鵡熱大流行在美國歐洲蔓延。它的死亡率為20%,孕婦高達80%。該病的傳播最終歸因於暴露於從阿根廷進口的亞馬遜鸚鵡。

雖然C. psittaci在1930年被確定為引起鸚鵡熱的病原,直到1960年代通過電子顯微鏡檢查才發現它是細菌。[3]

幾十年來,衣原體科只含有一個衣原體。C. psittaci最初從1960年代到1999年被歸類為該唯一屬的一個物種。[4]1999年,衣原體順序分配兩個新的家庭(Parachlamydiaceae和Simkaniaceae),和家庭衣原體內,屬衣原體分為兩個屬,衣原體和新指定的屬衣原體,與鸚鵡熱成為鸚鵡熱衣原體。但是,此重新分類在微生物學家中,其結果是回復到單一的原始衣原體屬,該衣原體現已涵蓋包括鸚鵡熱衣原體在內的所有9種。 2013年,重組後的衣原體屬增加了一個新物種, 2014年又增加了兩個。

傳染方式

病菌主要存在觀賞用鳥(如:鸚鵡金剛鸚鵡、鸚哥、小冠鸚鵡等)及部分家禽(如:火雞及鴨)。外觀健康的禽鳥也可能帶菌並排放致病菌,特別是處在擁擠或運輸的環境中。潛伏期通常為5-14天,長則28天,人類感染主要因為吸入受污染的飛沫或塵土,例如:吸入已感染鳥類的乾燥排泄物、羽毛上的粉塵;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很少發生。[5]

治療

四環素大環內酯類可用於治療這種情況。根據藥物選擇,靜脈內或口服給予藥物。發燒消退後應繼續治療10-14天。但是,在兒童或孕婦中,不應使用四環素。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也可以輸液。應避免捲菸或煙草煙霧。服用四環素時,應避免乳製品。

預防方法

  1. 為避免鸚鵡熱披衣菌於禽類間傳播或傳染給人類,勿購買來路不明禽鳥,新購買之禽鳥建議前往有作鳥類診斷之動物醫院,進行相關疾病之篩檢(如:披衣菌篩檢測試),並定期檢驗禽鳥身體狀況,或將新購買之禽鳥單獨飼養至少六個星期,以降低與其他禽鳥類動物交叉感染之機會。[6]
  2. 身體狀況不佳或免疫力較差者,儘量勿接觸禽鳥類。
  3. 注意飼養環境之清潔及消毒,避免因粉塵及羽毛飛揚而增加感染之機會。
  4. 寵物飼主、寵物店員工、家禽飼主、屠宰場工人、肉品處理加工廠和獸醫師等高風險族群,於接觸禽鳥或進行環境清潔及消毒時,應做好防護措施(如:配戴口罩及手套),如有出現頭痛、發燒、肌肉酸痛、乾咳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並告知醫師曾有禽鳥接觸史。
  5. 避免將禽鳥置放在過度擠逼的環境中,保持空氣流通。[7]

影片

by YouTube 近年首例!寵物鳥帶菌男子確染鸚鵡熱

參考文獻

  1. 鸚鵡熱疾病介紹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2. 鸚鵡熱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3. 鳥類嗜熱衣原體感染:側重於人畜共患病後果的評論 獸醫微生物學
  4. 對衣原體綱的進一步說明 國際系統細菌學雜誌
  5. 鸚鵡熱疾病介紹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6. 鸚鵡熱疾病介紹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7. 鸚鵡熱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