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檗(在中国大陆常被简化为黄柏)为中药材,该药出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是中药中清热燥湿药的一种。黄柏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1]。
分布
关黄柏主产于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广西、湖北、贵州、云南等地。[2]
种植
黄檗的采收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6月进行采收,多数是要选择10左右树龄的树皮,将其剥下。一般树皮被剥下后,黄皮树就会死亡,所以黄檗也是属于贵重药材[3]。
药用
黄檗是双子叶植物芸香科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关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树皮,其黄檗本属植物共有4种,并在中国有2种以及1个变种,分别为黄檗,川黄檗和秃叶黄皮树(P. chinense Schneid. var. glabriusculum Schneid.)。前两者被作为中药的药用黄檗基源载入2005版《中国药典》,分别为通常所称的关黄檗及川黄檗,且在药典中将川黄檗简称为黄柏[4]。
成分
黄檗的主要成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居多,有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黄柏碱、木兰碱、掌叶防己碱等,另含有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如黄柏内酯、黄柏酮等。
药材性状
黄檗一般认为是皮厚、断面色黄者为药材中的佳品。
- 关黄檗:一般比川黄檗略薄,厚度在2至4毫米。外表面黄绿色,具有纵裂纹,有时外面残留栓皮而成暗灰色,且栓皮较厚。内表面为黄绿色,断面为鲜黄色。体轻,质硬。[4]
- 川黄檗:多呈片状,一般厚度在3至7毫米。外表面黄棕褐色,较为平坦,有时可见横生皮孔痕以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川黄檗的内表面一般为暗黄棕色,有纵纹。它的断面为深黄色,有纤维性。川黄檗气味、味苦,且有黏性。
功能主治
- 泻火除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黄檗易去除大肠湿热以治泻痢;还可治愈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症状,黄檗主入肾经可以退骨蒸,用来治疗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酸遗精等症,如黄柏与知母、地黄、山药等配伍的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
- 解毒疗疮:黄柏内外用均可以用来治疗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 清热燥湿:可以用来治疗湿热带下、热淋等症,较黄芩、黄连来说,黄檗更突出用来治疗下焦的湿热症状,如与山药、芡实、车前子等药用的易黄汤。[6]
。
炮制
- 黄檗: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且去除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 盐黄檗:取黄檗丝,加入食盐水拌匀,闷润,使药材把盐水吸进,在锅中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 酒黄檗:取黄檗丝,加入黄酒拌匀,闷润,让酒水被药材吸进,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 黄檗碳:取黄檗丝,用武火在锅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少许清水使火星灭尽,取出晾凉。[7]
用法与用量
内服3至12克,外用适量。脾虚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