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滨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腹滨鹬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Calidris alpina 目/科/属 鸻形/鹬/滨鹬 迁徏状态 冬候鸟 普遍性 普遍 体长/体重 16-22cm/33-85g |
别名:滨鹬,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先端略下弯。脚黑灰色。雌鸟嘴较长。
sakhalina亚种
- 成鸟繁殖期
- 头至胸白色。有白眉线。颊及上胸有黑色斑纹。头顶至后颈有黑与锈红色细纹。
- 体背偏灰褐色,肩羽锈红色,有黑轴斑及白色羽缘。
- 胸白色,腹有大黑斑块。
- 成鸟非繁殖期
- 体背偏灰褐色,有暗色轴斑及白色羽缘。
- 头顶至后颈有暗细纵纹。有白眉线。
- 体下白色。胸侧有暗色模糊斑纹。
- 亚成鸟似非繁殖期,但黄褐色浓。体背有黑轴斑及白色羽缘。胸、腹有不规则黑色斑块。
- 飞行时,有白翼带清晰,腰至尾中央黑、两侧白。脚趾略超出尾羽端。
栖地&习性
利用多种繁殖栖息地,主要是在潮湿,沼泽的地面上。
群聚性,常与其他岸鸟混栖,在地面快速走动,经常涉水活动,觅食动作急促,以嘴不停在泥地上戳刺找寻食物。冬季常可见到千百只大群,会动作一致地转向。如出现威胁大的游隼,群鸟快速升空,形成紧密大群,在空中不断翻飞转向,直到威胁消除。
在繁殖过程中,饮食包括昆虫,主要是双翅目的成虫和幼虫,鹤蝇,甲虫,棘足动物,黄蜂,锯齿动物为食。觅食不分画夜以正在涨退潮时最为活跃。
繁殖
在北极地区,六月至七月初,一夫一妻制,四月至五月下旬。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最不关注)。
鸣声
飞行时,发出"teriririri"或"tur-le"声。
外观相似性
弯嘴滨鹬非繁殖期,偏褐色,身形较高挺,嘴细长、下弯。飞行时,有明显白腰。
宽嘴鹬非繁殖期,头顶有三黑一白顶冠纹。体背羽色较斑驳。
西滨鹬非繁殖期,体型较小,羽色较灰白,嘴较短、弯曲度较小。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C. a. arctica (Schiøler, 1922) –格陵兰东北,以及显然是该亚种,斯瓦尔巴特群岛;冬季主要在西北非洲。
- C. a. schinzii (C. L. Brehm & Schilling, 1822) – 格陵兰东南部和冰岛通过Faeroes和N British Is到达波罗的海和S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欧洲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冬季。
- C. a. alpina (Linnaeus, 1758)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和俄罗斯北非E至塔伊米尔地区和拉尼西河;从欧洲西部和地中海到印度西北地区(从稀有到比哈尔邦)。
- C. a. centralis (Buturlin, 1932) – 西伯利亚东北部,从Taymyr半岛到Kolyma三角洲;东至地中海,东至东亚。
- C. 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 R Kolyma至Chukotskiy半岛和Anadyrland;中国东部,韩国,日本和台湾的冬季,而北美西部的冬季可能很少。
- C. a. actites Nechaev & Tomkovich, 1988 – N Sakhalin I; 亚洲东部的冬季。
- C. a. kistchinski Tomkovich, 1986 – 鄂霍次克海和Koryak山通过堪察加半岛到达N千岛。东亚的冬天。
- C. a. arcticola (Todd, 1953) – 阿拉斯加西北部(苏厄德半岛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冬季。
- C. a. pacifica (Coues, 1861) – 阿拉斯加西南部(苏厄德半岛南部);美国西部和墨西哥西部的冬季。
- C. a. hudsonia (Todd, 1953) –加拿大C,从维多利亚岛到西南哈德逊湾;美国东部甚至墨西哥东部沿海地区的冬季。[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