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岁记忆·世纪回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百岁记忆·世纪回眸》
国籍 中国

《百岁记忆·世纪回眸》是新华网“献礼国庆70周年”的重点原创视频产品。[1]

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由新华网客户端执行总裁席卿策划、带领新华网客户端产品中心团队拍摄、独家采访了70多位知名的时代百岁老人,通过百岁老人口述1949年至2019年中国发展的奇迹,制作完成了30集《百岁记忆·世纪回眸》大型视频专题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变迁、家国情怀”,“大国风范、工匠精神”,“家风继承、薪火相传”,“养生养心、 生活艺术”五大主题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华网客户端产品中心采访了70位百岁老人。共和国70年的发展在他们世纪人生的历史纵深中激起过哪些波澜?大型视频专题片《百岁记忆·世纪回眸》独家记录他们口述的共和国沧桑巨变。本片从五大主题展开,每集4分钟,共计30集:第一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主题“历史变迁、家国情怀”,第三主题“大国风范、工匠精神”,第四主题“家风继承、薪火相传”,第五主题“养生养心、生活艺术”,百岁老人口述百年历程,讲述新中国发展的奇迹。

基本简介

中文名; 百岁记忆·世纪回眸

首播时间; 2019年9月

承办单位; 新华网客户端

制片地区; 中国

拍摄地区; 中国

集 数; 30集

时 长;4分钟

类 型; 专题片

总策划; 席卿

执行制片; 张盼 齐云罡 刘艳伟

剧情简介

七十年前,我们的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斗转星移,那个曾经满目疮痍,饿殍遍地,一穷二白的祖国,今天犹如一轮喷薄已出的红日光照大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经过七十年风雨沧桑已发展为初步繁荣富强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七十年风云变幻承载了中华儿女无数的光荣与梦想。她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前途光芒。在这个馥郁芬芳的金色季节,新华网客户端采访、拍摄了70位知名百岁老人,通过他们口述1949年至2019年中国发展的奇迹,独家记录了他们亲历的共和国沧海桑田的巨变。今天我们用大型视频专题片《百年记忆·世纪回眸》,为祖国母亲奉上最美好的祝福!

分集剧情

第一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1集《国门初开:见证万隆会议的外交巾帼》—康岱沙

在困苦中历练打磨,才能蜕变成长;在隐忍中厚积薄发,才能超越自我。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让新中国第一次登上了国际舞台。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国事迹,更是新中国百折不挠的成长蜕变。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官,康岱沙正是这一事件的见证者。从开始接到相关任务,到收集资料、写简报……其中的曲折与艰难,她难以忘怀。如今,百岁高龄的康岱沙仍心系祖国发展,不忘寄语青年:“在艰苦中磨练,这样子成长起来才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她用实际行动指导年轻人: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奋斗,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第2集《抛下调色盘、扛起冲锋枪的老战士》—李承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着满是疮痍的祖国山河,多少英雄儿女离开故土,远赴战场舍身救国?李承烈就是其中一员。青年时的他读艺术专业,会画画会唱歌,可对打仗却一窍不通。在他眼看着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之际,恰逢有专人从江苏派人来上海扩军,他便毅然参军。也许是因为名字“承烈”的寓意,让他走上了继承先烈遗志的道路。“光会画画怎么行,我要学打仗!”说起这些往事,老人慷慨激昂,意气风发。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几个大战他都参与过,为国家的安定做出巨大贡献。从儒雅文人到军事干部,聆听这位101岁老人的故事。

·第3集《从前线女记者到新华社“活字典”的百年人生》—高向明

怎样做一名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党员呢?已经百岁之龄的高向明奶奶为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在她的党员生涯中,经历过三次思想转正。作为爱国青年,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之策,成长为一名抗日救亡青年;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最终从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变成了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年轻人。作为新华社的“活字典”,高向明以专业的新闻素养、犀利的新闻视角、灵敏的新闻嗅觉,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宣传战场中,带来了及时、真实的新闻报道。这一做,就是80年。正是这份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新闻事业的情怀,让她有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从容和淡定。纵使80年风雨变幻,年轻的容颜不再依旧,但高向明的职业精神仍在传承。

·第4集《在病床间穿行一生的营养学家》—查良锭

“因为我工作勤勤恳恳、做人实实在在,所以晚年我心里踏踏实实。”她出生在天津,不愿做一个看看闲书、赏赏花的大家闺秀,而是选择苦读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家中第一个争取上学的女孩,她考入南开女中,因成绩优异,在1935年又被保送进南开大学化学系。亲眼目睹母校被炸毁的查良锭,又恨又惊,得了一场病,这让她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于是,她选择做一位营养师,从此便在这条路上坚守了一辈子。40年的光阴荏苒,她脚踏实地、兢兢业业;40年的暮去朝来,她披星戴月、尽忠职守。以协和为家,以病人为友,她潜心钻研营养学,从当初的一知半解,到成为一名杰出的营养学家。她用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非凡的价值,她就是我国著名临床营养学家——查良锭。

·第5集《按下“嘀嗒嘀嗒”,奏响胜利凯歌的电报员》—柯仲光

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嗒嘀……你可别小看这无影无形的电波,在战争年代,万千军人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电报员那起起落落的手指间。百岁老人柯仲光,就是一名电报员,他与电报机打了一辈子交道。为了躲避敌军的轰炸,那时他几乎都上夜班,小房间里的窗帘都拉起来,生怕透出一点儿光。电报员们就在煤油灯底下,仔仔细细地收发来自全国的电报。在和平年代,电报机已成过去,中国4G、5G的飞速发展让世界叹服。柯仲光爷爷高兴地说:“我现在打手机就可以跟儿子一边讲话一边看。”

·第6集《百岁“余则成”的恢复党籍之路》—索良民[2]

1938年,18岁的索良民受到叔叔的影响,成为了一名中共地下党工作者,作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他的入党仪式是在一片麦地进行的。为了开展党的秘密工作、推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等需要,他不惜冒着被捕的极大风险去完成工作任务。在当时复杂的情况下,索良民的身份一直没有从“特别党员”转为“共产党员”,这件事也成了他的心结,一直放不下。直到2013年进行党员信息采集工作时,索良民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组织,才得以在2014年终于实现了埋在心底的愿望。他用“随时都需要准备牺牲!”的信念演绎了现实版的“余则成”,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二主题:历史变迁、家国情怀

·第7集《回首抗战史,血战陈辛庄》—孙新民[3]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102岁的抗战老兵孙新民唱起《游击队之歌》,旋律响起,热血依旧,回想起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仍百感交集。他亲历了血战陈辛庄战役,敌军上千人,而小分队只有46人,作为8名幸存者之一,用他的话说,“经历了我一生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生死只在一线间。”晚年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追忆往昔,把历史留下,记住英雄故事,跟随老八路军回溯那段抗战历史。

·第8集《见证新中国外交历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田景风

1949年10月1日,蔚蓝的天空之下,巍峨的城楼之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正式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外交部干部田景风更是在现场亲历了开国大典,回想当时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用他的话来说,“真是高兴极了!”自调入外交部以来,田景风亲眼见证了从最初只有几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到现如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中国崛起是一部顽强的奋斗史。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也正如田景风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是光明正大的。”作为一名已经102岁的外交官,田景风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即便是70年后再度回首这段历史,老人的眼神中依旧充满着坚韧不拔的气魄。

·第9集《“七一村”的老支书》—吕银芬

七一村,这座以党的诞生纪念日命名的村庄,仿佛生来就带了红色基因。村名“七一”,是第一任书记吕银芬取的。2019年是党的98周年生日,也是吕银芬100岁的生日。她1954年入党,爱人是共产党地下党支部书记,家里就是新四军的联络站,为党员们提供活动场所。抗美援朝期间,评上了劳动模范的她,从省里奖励的奖金中拿出了大部分捐献给国家买飞机、大炮,拳拳爱国之心历久弥新。

·第10集《千里南洋抗击日寇、战后归国投身建设》—李光侬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一首庄严雄浑《国际歌》,曲调中透露着光明与希望。每当唱起这首歌时,抗日战士李光侬,声音依旧洪亮、铿锵有力。自1942年在马来西亚加入共产党以来,李光侬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带领马来西亚华侨开展抗日斗争。如今的李光侬已是102岁的老人,但他身体依然健朗,讲话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平日的他,格外关心国家大事,对国际局势了解得比儿孙辈都要多。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时刻不忘自己党员的身份与使命,忠于共产党的领导,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昔日的抗日战士,他身上依旧散发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

·第11集《在江北枪炮声中亲历南京解放》—朱鸣皋

1919年出生的朱鸣皋亲历了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历史性时刻,采访中老人说道“1949年前我们没有什么地位,看到日本人汗毛都竖起来”,看似平静讲述的背后,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国离乱中同胞的恐惧和愤怒。解放那天夜里传来打仗的枪炮声,朱鸣皋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异常兴奋,因为他知道这是胜利的号角,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谈到1949年后的生活,老人脸上溢出了幸福和自豪,“我们国家现在就像雄狮,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跟随百岁老人朱鸣皋,共同见证祖国的历史变迁。

·第12集《协和百岁老大夫抗震救灾》—王德祺

“人生下来不容易,活着也不容易,应该怎样生活得更好?”正是始于这样的思考,怀着“让人生活得更好”的信念,王德祺充满热情地踏入了医学的大门,开始探索。医学生的功课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繁重而复杂的,他形容当时自己是“拼了命地学习”。王德祺曾在美国待过二三十年,无论是作为访问教授为学生授课还是在当地开办自己的诊所,他都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征服了身边的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回国后他更是在自己的领域默默耕耘,冲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邢台地震相当于三个原子弹的威力。”1966年邢台地震让王德祺至今想起都心有余悸,但看到病人在他的救治和护理下逐渐康复时,作为医生又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悠悠岁月,妙手仁心,回眸百岁,品味人生。

第三篇章:大国风范、工匠精神

·第13集《摸底水利治淮河,万水千山遍足迹》—朱昌熊[4]

100岁,在镜头前仍神采奕奕、精神矍铄;100岁,在谈到工作时仍如数家珍、记忆犹新;100岁,仍不忘寄语青年要汲取前辈经验。他,就是我国水利专家、安徽省水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朱昌熊。1950年,淮河发生水灾,当时全省没人了解水利工程的状况,朱昌熊就拿着图纸摸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成为较早了解全省水利状况、提出水患难题解决方案的人。他躬行践履,摸底水利,提出治理淮河之策;他孜孜以求,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第14集《从助手到专家的求学进修之路》—赵应时

年轻时的赵应时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他孤身来到北京,在没有任何门路的情况下,独自拜访了当时著名的耳鼻喉科专家徐荫祥,并成为他的助手。几十年来,赵应时始终秉持着“有所学习,有所长进”、“医务工作者是24小时随时待命”的信念,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患者服务。他说“我这个高龄是国家给的,我要向国家报恩。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再加上医疗保健的保护,所以我活到了一百岁……”聆听医学专家赵应时的讲述,见证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15集《为开国大典赶制扩音机的老工程师》—杨德厚

在北京月坛公园有位“明星”——百岁高龄仍在教授太极拳的老拳师杨德厚,但鲜少人知道,他另一重身份是原机械工业部高级工程师。2019年100岁的杨德厚老人,7岁初学太极拳,一打就是93年。这一点“小爱好”不仅让他百岁高龄依旧耳目清晰、行稳步健,更让他从小就了解修身养性之道,为人处事中平和、从容。他早在高中就展现了过人的数理天赋,考入北大后成绩长期名列班级前茅,毕业后投身电机建设。开国大典上使用的扩音机等器械,许多就出自杨老的工厂,这一次,他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第16集《觅得正路,老马识途:行走在文学道路上的革命者》—马识途

他是四川知名作家,他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他曾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他就是百岁老人——马识途。他在字句之间燃烧革命激情,点亮无数人灵魂的灯塔;他在百岁人生中真诚行走,叩响无数人心灵的大门。贯穿于他文字和生命中的热血、忧患、良知,是一位人民作家本色与个性的真实显现。生动的形象、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他的作品也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散发出熠熠光辉。在谈到个人与价值时他说道:“个人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你要有价值,你必须自己就要值价。”105岁,他仍笔耕不辍,找寻自己。在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中他是如何转换的?来听老马识途的岁月讲述。

·第17集《上海石化第一任书记,新中国工业第一代奠基人》—龚兆源

“风华正茂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1919年出生,2019年已101岁的龚兆源老先生是新中国工业的第一代奠基人,他带领团队在一万亩的海滩上建立起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我们向海滩要地,没有占用一亩良田。”龚老讲述起这段历史时言语间充满了骄傲。从1949年前投身革命工作到1949年后任职于领导岗位,再到离休在家颐养天年,龚兆源从一位胸有凌云志的少年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可是无论岗位如何调整、职责怎样变化、岁月如何变迁,龚兆源一直紧紧跟随着共产党的脚步,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如今,年逾百岁的他仍思路清晰。“脑要用、心要松、身要动、肚要空”,龚老自创的十二字“长寿密码”是他进入老年后对健康最大的感悟。

·第18集《百岁白衣天使,一生心系医疗》—李家蕙

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碌碌无为荒废一生;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鞠躬尽瘁,恪尽职守成就自我。百岁老人李家蕙就是后者。在战火连天、人人自危的年代,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职业就已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李家蕙不甘于苟活立命,选择了一份可以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护士。在那种艰苦的医疗条件下,她始终以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自己,成为医护行业的表率。如今,我们的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医学技术也突飞猛进,李家蕙忍不住感慨万分,她更是提议将退休的医护人员再次利用起来,充分实现每一个人的价值,可以看出,李家蕙之于工作的热爱。只有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方能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一笑淡然,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安享晚年。这就是李家蕙长寿的秘诀,择一职尽忠职守,安一隅享清静祥和。

第四主题:家风继承、薪火相传

第19集《携手八十载,一门七博士》—费鹤年徐曼倩

世间最美好的爱情是什么?这两位老人或许可以告诉你。他叫费鹤年,103岁;她叫徐曼倩,102岁;夫妻俩携手走过78年,是上海最高寿的百岁伉俪。他们相爱于交大校园,从同学到老伴,从心动到余生,亲历战争年代,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不变的是信守一生的承诺。爱情到了白首,酿出了别样的深情,一句“我们俩一辈子在一起”,最动人的告白不外乎如此吧!这对恩爱夫妻培养出六个博士生,一个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为祖国做了莫大贡献。书香满门的成绩离不开两位老人言传身教,费老在晚年不仅自学电脑,甚至学会了使用PS(图像处理软件),将黑白的结婚照上了颜色送给妻子。跨世纪爱情,以时间为证,与祖国同行。

·第20集《百岁车夫脚步丈量京城,子孙后代足迹踏遍全球》—陈京言

陈京言,一位平凡车夫,也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坚守自己的工作六十年,他乐观、积极,即使在艰苦的岁月,他也从未停止过工作的步伐,只有在开国大典的那天,他停下那辆赖以生存的三轮车参与到群众游行的队伍中去,他说:“解放了,心情好。”时光流逝,跨越一个世纪岁月的陈京言,时时感叹“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好了,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幸福啦。”

·第21集《六个儿女一个家,一生清贫终不悔》—彭云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哈尔滨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嗣却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他生活拮据、一生清贫却收养了六个流浪孤儿,并将他们培养成才。他,就是被评为“201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中国好人”“黑龙江道德模范”“哈尔滨十大杰出老人”的彭云松。他一生践行雷锋精神,甚至多次拒绝了子女们想要跟他姓的请求,对孩子们唯一的期望就是“长大了为国家干些工作”,用双手在人间写下大爱。多年来,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99岁的彭云松终于圆了梦,入了党。苍苍白发,铮铮誓言,这位期颐老人举起微微颤抖的手宣誓,表达了对党和国家最崇高的敬意。

·第22集《从田间地头到妇女主任,见证杨塘村的今夕变迁》—徐卸妹

1949年之前,漫长的艰苦岁月之中,她失去亲人,也饱受苦楚;甚至为了躲避战乱,她不得不逃到山里生孩子,夏天没有夏天的衣服穿,冬天没有冬天的衣服穿;是共产党的到来,把衣服分给百姓穿,把食物分给百姓吃。她说“是新中国的成立,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共产党对我们家的好处说不完;是新中国的成立,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看到了现在的国富民强。”徐卸妹,从饱受压迫的女性到优秀的妇女主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坚守党的信念,见证新中国的成长。

·第23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活到老学到老的图书管理员》—郭雨青

在图书馆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出生在农村的郭雨青,从小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封建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能够成为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这让她倍感自豪。图书馆里蕴含着诸多人类文明之精华,读者们可以尽情畅游在书海,博览群书。自1952年进入国家图书馆上班以来,凭借便利的环境优势,郭雨青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充分填补了知识上的空白,正如她所说:“知识可是要紧,人要没有知识,那就白活了!”33年的图书馆工作生涯,郭雨青见证了图书馆藏书越来越多,不间断地读书也使得郭雨青变得善思、冷静,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着一股“书香气”。

·第24集《执教四十载,桃李满天下》—朱端瑜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她在进入学校之初便立志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为“将来”培养国之栋梁。她就读于原北平师范大学平民学校,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从此,便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上,用她的话说“把身心全交给了教育”。在岗位上默默耕耘,在领域中开拓求索,一片赤诚,一生奉献。

第五主题:养生养心、生活艺术

第25集《持之以恒习武八十载,纵横山林笑谈养生道》—伍成贵

104岁,他被人称为健身达人,举哑铃也不逊色于年轻人,他就是广西的百岁老人伍成贵。二十八岁开始学武,从最初的只为锻炼身体,到几十年坚持不断地养生养心。伍成贵老人将平时的劳作当成自己最好的健身方式,农田,深山,每个场所都是他专属的“健身房”。“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伍成贵老人来说却是砍柴不误锻炼,关注本期的《百岁记忆·世纪回眸》,一起期待养生达人伍成贵!

·第26集《笔下丹青歌国瑞,颐养精神存浩气》—杨立微

“大雅文风,笔下丹青歌国瑞,民族文化正人心。”103岁的杨立微,年轻时饱受战乱之苦,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躲避敌人的轰炸……他熟读四书五经、爱好琴棋书画,这样一位文人雅士,在战乱之时也险遭遇害。历经一个世纪岁月洗礼的他,时刻告诫身边的人“一个人总要有精神,现在的年轻人,都要有一股劲儿,努力建设新中国,为中国未来发展、建设国家之需而努力学习。”聆听百岁老人杨立微的讲述,感受新中国文化的历史变迁,见证新中国的发展巨变。

·第27集《油盐酱醋中感慨生活变化》—任德荣

作为一名农民,任德荣年轻时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辛苦得多:凌晨起床、背秧苗、摘十筐黄瓜、拉两分钱一趟的河泥、砍三块钱一百斤的草……没有机械化大生产,只能凭借一双腿一双手,一一丈量农田的每一寸土地。社会飞速发展,北京的面貌也日新月异,任德荣不禁感慨:“生活这会儿多好啊,不像我们那会儿没吃没喝……”

·第28集《哼唱生活的快乐、轻舞人生的动律》—肖炼子

谁说百岁老人这不能吃、那不能吃?103岁的肖炼子奶奶有一个固定的“冰棍时间”。冰箱里常备冰棍,到点儿她就要来一根,生活不要太甜。在肖奶奶身上,不仅有历经沧桑后的柔和,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着如同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大半个世纪前的事,她依然清晰记得,恍如发生在昨日一般。说起她最不喜欢的数学,肖奶奶直呼“一道题能把我急死!”;聊起最喜欢的跳舞,她眉梢都带上喜色;时常想起一年级的时候,她的教室连着妈妈工作的内务室,那时妈妈常常站在墙角听她唱歌,老师常常夸她唱得好……“有这么一个想念,我希望咱们都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都能够冲着这个目标去。”保持初心,为人和善,也许这就是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第29集《养生达人,风一样的百岁老人》—吴锡棋

每天暴走8里路、靠墙站立20分钟、独自打理菜园……你能将这些描述与一位106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吗?这位身体硬朗、精神头十足的长寿老人就是节目组远赴广西采访的百岁养生达人吴锡棋。说起这位老人,街坊邻居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还送了他一个绰号——“风一样的男子”:他走得很快,年轻人稍微走慢一点都追不上这位百岁老者的脚步。看到106岁高龄的吴老身体状况如此好,我们充满好奇地向他讨教起养生秘诀,他说道:“要快乐、要身心舒畅、保持年轻的心态,我觉得还和锻炼有关系。”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养生心得,还不忘提醒年轻人:“久坐伤身,要多运动,像我这样每天锻炼,从来都没有颈椎病。”山中难寻千年树,人间难找百岁人。你是否曾寻觅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你是否曾感慨百岁老人的传奇人生?跟随我们一起探秘养生达人吴锡棋老人的长寿之道。

·第30集《“暴走老人”:我的长寿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潘新政

出生于1916年,2019年已经103岁的潘新政是当地大名鼎鼎的“暴走老人”,他每天都和一位94岁的老邻居结伴锻炼,他们的锻炼方式也很简单:一双脚,一条路,一步步走。走得远了常常来回就是二十几公里!“坚持运动”也是吴老一生受益的养生秘诀,他形象地比喻道:“一个人要运动才行,就像一辆汽车,一不用就会生锈,一运动就会长寿。”除了每天运动之外,他还向我们揭秘了另一件“养生法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