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 |
---|---|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一个民间非营利性慈善社团组织,它的建立经过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的登记核准,具有法人资格,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宗旨是:“安老、扶幼、助学、济困”。
目录
机构介绍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属非营利性法人。主要业务范围是筹集基金,举办各类慈善活动和发民社会慈善事业。十一年来,本会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实施“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慈善项目。截止2005年9月,累计募集款物13.18亿元,其中募集基金12.36亿元,物资0.86亿元;出资实施慈善项目6.34亿元,占可使用基金的62%(其中工作及人员办公经费占总支出的5.6%);救助各类困难群体56余万人次,每年直接受益者超过13万人次。经评估,基金会总资产达4.088亿元;社会价值资产达59.4亿元,信用等级为AAA级。
2009年6月20日,依照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章程》的有关规定,选举产生了24名第四届理事会成员。并经投票选举冯国勤任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万明、任文燕、宋仪桥、陈安杰、金闽珠、周剑萍、施德容、觉醒、夏秀蓉、郭开荣、崔善江任副理事长,金闽珠兼任秘书长。聘任了10名监事会成员,罗世谦任监事长。会议还一致赞成和拥护授予前三届连任理事长、德高望重、深受大家爱戴的陈铁迪为名誉理事长,新聘请了顾问和名誉副理事长等。理事会下设募捐委员会、救助委员会、宣传文化委员会、资产管理委员会等四个专业委员会和众仁服务中心。这些部门之下分设筹款工作部、对外联络部、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医疗工作部、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宣传文化部、《至爱》杂志社、慈善事业发展研空中心、资产管理部、众仁花苑、众仁乐园、金山众仁护理院和众仁儿童康复中心。基金会在全市19个区县设立了分会。2004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了慈善义工总队。
基金会还设有审计室、监事会、法律顾问团、会计顾问团等机构,对业务和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每年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基金会的财务进行审计检查,通过《解放日报》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捐款人可通过上述各种渠道查询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也可获取受助人的名单和通讯方式直接联系。
2018年4月25日,第十五届(2018)中国慈善榜在北京发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名列公募基金会榜单前十。其透明指数平均得分为93.5分,媒体热度平均得分为99.08分,平均捐赠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1]
会标含义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标基色为红色,基本图形为“心”形,由一只鸽子和一个地球构成。红色体现热情、温暖,“心”形表示爱心,鸽子象征仁慈、吉祥,地球代表世界,“SCF”是“SHANGHAI CHARITY FOUNDATION”(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缩写,该会标的寓意是:让爱心飞进千家万户,使世界充满友爱温暖。
机构职能
接受海内外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按捐赠人的意愿和基金会的宗旨,兴办和资助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制定本市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划;为残疾人、鳏寡孤独、处境困难儿童等有特殊困难的弱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资助本市慈善设施的兴办和改造;同海内外慈善组织开展交流和合作,为海外在沪投资慈善设施者提供咨询服务。
募集的现金主要按照捐赠人的愿意和基金会的宗旨,兴办和资助各项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为残疾人、鳏寡孤独、处境困难儿童等有特殊困难的弱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对于募集的物资,将适合外省市救灾助困的物资直接发往对口扶贫省区;将适合调剂变现的物资统一由上海慈善捐赠物资服务中心组织调剂,所得资金用于发展上海慈善事业。
机构设置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现任理事长为陈铁迪女士,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共23人。理事会下设募捐委员会、救助委员会、宣传文化委员会、资产管理委员会等四个专业委员会和众仁服务中心。这些部门之下分设筹款工作部、对外联络部、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医疗工作部、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宣传文化部、《至爱》杂志社、慈善事业发展研空中心、资产管理部、众仁花苑、众仁乐园、金山众仁护理院和众仁儿童康复中心。基金会在全市19个区县设立了分会。2004年底,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了慈善义工总队。
基金会还设有审计室、监事会、法律顾问团、会计顾问团等机构,对业务和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每年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基金会的财务进行审计检查,通过《解放日报》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捐款人可通过上述各种渠道查询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也可获取受助人的名单和通讯方式直接联系。[2]
捐赠方式
现金捐赠
邮局汇款,可将捐赠意愿在汇款单上注明;
直接到基金会秘书处或各区办事处捐款;
在线捐款,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网站实现网上捐款。
物资捐赠
直接将捐赠物资送到上海慈善捐赠物资服务中心指定的物资工作站;
有大批量或大件的物资可与本中心或就近的工作站联系,由他们指派专人上门接受捐赠。
慈善助学
为了帮助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克服暂时困难,顺利完成学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包括基金助学、结对助学、国际友人捐资助学等。
基金助学
基金助学是一种重要的助学形式。由单位和个人捐资,已先后设立了33个助学专项基金,其中有中华慈善教育基金、倪天增教育基金、国栋慈善助学基金、晨兴助学基金、香港鑫达(德贞)助学基金等。
“手拉手”结对助学
这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开展助学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凡愿意资助困难学生的单位或市民,均可到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部提出申请,由助学部提供求助学生的资料,供资助方选择结对助学,资助的学生人数不限。结对助学的费用,凡资助一名大学生或高中生,每年需2500元,资助一名初中生,每年1500元,资助一名小学生每年1000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还与解放日报合作,常年开展“手拉手”结对助学活动,每年两次组织资助方与受助学生见面,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和了解。历年来,结对助学共使用资金1800余万元,已使1.2万余名困难学生得到了资助。
国际友人捐资助学
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沪投资、经商、学习、生活的国际友人不断增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1996年初就发动、组织在沪的外国企业家、专家以及他们的亲属、朋友参与慈善活动,开展国际友人捐资助学。10年来,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瑞士、 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以及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国际友人和团体参与了这一慈善助学活动。尽管其中许多人在沪居住时间不长,流动性很大,但捐资助学的热情不减,爱心接力棒不断传递,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助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两次相对固定的助学活动,已成为本市慈善助学的品牌项目,充分体现了慈善是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不分民族的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迄今为止,国际友人捐资助学项目累计捐款达1000余万元,使4300余人次困难学生得到资助。
爱心午餐(原名“免费营养午餐”)
为使本市家境贫困的中小学生能够享用学校的营养午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1995年推出了“免费营养午餐”慈善项目,这是基金会实施的又一深得人心的品牌助学项目。截止2004年底,市慈善基金会共出资925万元,让近13672人次的困难学生享用了免费午餐。2005年起,基金会又加大了对这一项目的投入力度,将每年享用爱心午餐的人数增至1万人,每人每年800元。凡本市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均可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学生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事务所审核,送慈善基金会区县分会综合平衡,最后报市慈善基金会审批后实施。当政府救助覆盖到低保家庭的贫困学生后,市慈善基金会的爱心午餐项目即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学生倾斜。
“海纳百川”慈善助学基金
这是一项资助外地在沪就读有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项目,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自1997年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就开始资助外地在沪就读有困难的大学生,累计资助金额924万元,受助学生达6460人次。2005年,为了更多地帮助外地在沪就读有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又专门设立了“海纳百川”专项慈善助学基金。该基金每年资助外地在沪就读有困难的大学生每人每年2500元;资助外地在沪就读有困难的大学生回家路费每人每次500元。2006年对在沪就读有困难的新生,额外增加困难补助1000元。凡符合条件的在沪就读有困难的大学生,可到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审批后实施。
中华慈善教育基金
中华慈善教育基金是1995年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100万元设立的。十多年来,该公司坚持慈善助学,让社会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累计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超过1亿元,是捐款最多的国有企业。中华慈善教育基金也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建立最早、金额最大的一个基金。该基金以“中华”品牌命名,主要用于资助本市品学兼优、家境贫寒、有培养前途的大中学生完成学业。十多年来累计资助困难学生2万余人次,使有的面临辍学的孩子得以继续走进课堂,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使有的生活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回报社会;有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或被送到国外继续深造。凡需申请中华慈善教育基金救助的学生,可按“一口上下”的原则报批。
倪天增慈善教育基金
上海市原副市长倪天增逝世后,社会各界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民公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纷纷捐款设立了“倪天增教育发展基金”。1995年初,倪天增夫人郑礼贞女士将这个基金中最大的一笔款项51.49万元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倪天增慈善教育基金”,这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的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项基金。十多年来,倪天增同志的亲属和许多社会热心人士不断向这个基金捐款,累计已达400多万元。该基金每年用增值的资金资助本市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倪天增同志逝世纪念日向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以纪念和弘扬天增同志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勤奋踏实、谦和廉洁的风范,激励受助学生刻苦学习、早日成材、报效祖国的决心。十多年来,该基金共出资100余万元,资助了困难学生843人。凡需申请倪天增慈善教育基金资助的困难学生,可按“一口上下”的原则报批。
国栋慈善助学基金
2005年,曾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陈国栋及夫人沈一尘同志的亲属,捧着两位老人拳拳之心的20万元人民币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转达国栋夫妇的生活前遗愿,把他们的积蓄献给社会,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两位老人的儿孙们也捐出了30万元。市慈善基金会将此5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专项设立了“国栋慈善助学基金”,同时向全市广大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积极为“国栋慈善助学基金”募集资金,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短短几个月中,使“国栋慈善助学基金”增至500余万元。该基金资助对象为本市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中的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其他特殊需要的孩子们,二批已出资20余万元,资助了100余名困难学生。凡需申请“国栋慈善助学基金”的困难学生,可按“一口上下”的原则申请报批。
晨兴慈善助学基金
著名民营实业家杨文瑛、王祖同夫妇创办了上海晨兴电子有限公司。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杨女士决意把钱捐献给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杨女士首次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设立晨兴慈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本市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高中生以及本市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同时适当资助外地希望工程和贫困学生。几年来,杨女士累计捐赠了3000多万元。晨兴慈善助学基金共出资近1500万元,资助了8300多名困难学生,并向江西省万载县捐助200万元,修建了一所“晨兴希望小学”。凡需申请“晨兴慈善助学基金”的困难学生,可按“一口上下”的原则办理申报手续。
慈善助医
真情相伴——慈善医疗卡(万人慈善医疗救助)
2001年初,为了配合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帮助部分未享受城镇医疗保险的家境贫困的市民得到基本的医疗救助,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启动了万人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并设立了慈善医疗专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发放慈善医疗卡,每人每年500元,本年度未使用完的经费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在全市280余个慈善医疗定点门诊部享受医疗救助。这些定点门诊部有的还给予免排号、检查等费用的优惠。截至2005年底,共发放慈善医疗卡10万余张。申请慈善医疗卡的对象是具有本市城镇户口、未享受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家境贫困的老年人。凡符合条件的对象,可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事务所提出申请,并填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医疗卡申请表》,经审核后报区县分会批准实施,受助名单报市慈善基金会备案。2006年资助名额达到4万余人。
农村合作医疗慈善救助
为了推进上海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缓解或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救助项目”,资助本市农村1.4万名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使他们也能享受农村基本的医疗保障,促进农村合作医疗的稳步发展。当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力度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即加大了对已经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患大重病特困农民的救助。
姐妹情——妇女健康检查项目
根据上海妇女发展“十五”规划中关于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目标要求,为了保障本市贫困妇女的身体健康,自2000年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市妇联共同推出了以妇科疾病防治教育和检查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妇女健康检查”实事工程。6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投入350余万元,使11万余人次的困难妇女接受免费检查,170余名妇科重症患者得到治疗救助。为了方便农村妇女就近检查,市慈善基金会还为郊区各区县赠送了妇科检查流动车。2006年母亲节前夕又推出了妇科肿瘤慈善救助专项,救助本市家庭贫困、患有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以及乳腺癌)需要手术治疗的妇女。妇女健康检查项目每年为3万名左右的妇女作检查,凡本市农村和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妇女,近两年未接受妇科检查者,均可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妇联提出申请,填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贫困妇女妇科检查登记表》,经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事务所审核,报区县分会审批后,由区县妇联组织实施。凡申请妇科肿瘤慈善救助的对象,可向定点医院提出申请,由医院发放申请、诊断意见表,再逐级审批。
“点亮心愿”系列项目
2001年初,在张瑞芳、秦怡等著名艺术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倡议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启动了“点亮心愿”——白内障复明手术,每年举办一次“点亮心愿”慈善义拍活动,将筹集的善款为贫困老人作白内障手术。2003年初,该项目又延伸到为家庭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手术治疗和聋儿复聪两个方面,成了一个系列项目。截止2005年底,共出资1100多万元,为2800多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复明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以后计划每年为600名困难老人实施复明手术;已为55名先心病患儿作了手术,获得全部成功;聋儿复聪项目每年受益的聋哑儿250余人。凡本市户籍、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家境贫困且能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患者,可向户口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事务所提出申请,填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审批表》,送慈善基金会区县分会审核,报市慈善基金会审批后实施。凡申请先心病手术和聋儿复聪的对象,也应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
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救助项目
2003年5月起,为了帮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白血病患者获得治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推出了“生命之光——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救助项目”,对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进行救助,救助额度最高达5万元。此项目实施以来,共有100多名患者得到了救助,救助总金额470余万元。
该项目救助的对象必须具有本市户籍、家境困难且在指定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凡符合申请条件的对象,可向项目指定医院提出申请,填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救助项目申请表》经街道(乡镇)社会救助所和市慈善基金会各区县分会审核,报市慈善基金会审批后组织实施。
大病重病救助
因病致贫是社会困难群体中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加大对患尿毒症、恶性肿瘤、精神病等大重病对象救助的力度,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推出了大重病救助项目,设立了大重病专项救助基金。凡患大重病的困难市民,经政府、单位等救助后,仍有较大困难者,可得到2000—4000元的救助,曾对社会有较大贡献者,经特殊批准后可救助6000—10000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还实施了“生命之光”——白血病骨髓移植救助项目,设立了骨髓移植专项基金,对本市白血病骨髓配对成功施行移植治疗者,给予3—5万元的救助。此外,还推出了“关爱精神障碍患者行动项目”,对本市特困重残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以上救助项目均遵循“一口上下”的原则进行审批操作。
泰瑞· 福克斯癌症研究专项基金
泰瑞·福克斯是一位加拿大运动员,18岁时因骨癌失去了一条腿,但他却决定以跑步横越加拿大的方式来筹集癌症研究基金。1980年,在他“希望马拉松”的143天,平均每天跑26英里,直到癌症复发被迫停止,1980年6月因病去世。加拿大就此发起了以泰瑞·福克斯命名的慈善长跑活动,每年举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这一活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泰瑞·福克斯慈善慢跑活动,共筹集善款220万元,在瑞金医院设立了泰瑞·福克斯癌症研究专项基金,用于癌症专项研究,并接受全市医疗科研机构相关项目资助申请,整合各研究机构的优势,形成癌症研究的强势学科群,造福患者,造福社会。
“健康医疗公益捐助”项目
为响应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以公益健康医疗的力量助力国家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构建新型就医格局的宏伟蓝图,我会联合医疗卫生行业企业和金融服务机构,共同发起实施“健康医疗公益捐助”项目。该项目以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捐助对象,助其设立常见病、多发病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硬件上捐赠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的价值较高的医疗装备;软件上进行智力捐助,设立技术常态化(集中)培训中心,组织专家对口帮扶,以期实现中心独立运营,将健康医疗捐助落到实处。
慈善助困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遵照“扶贫济困”的宗旨,除了对社会上有特殊困难的家庭进行经常性的救助外,在慈善助困方面多年来形成了不少品牌项目。
万户助困——让特困家庭过好年
为了配合政府做好新年期间的帮困送温暖工作,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从1996年起,每年在春节前举办“万人捐、帮万家,让特困家庭过好年”的慈善募捐活动,将所得善款资助10000户困难家庭(从2003年起增至20000户),每户200元。2006年始各区县还另外增加100—200元的配套资助款。凡本市特困家庭可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事务所提出申请,各区县根据市慈善基金会分配的名额审批后实施救助。截止2006年春节,已累计出资3200万元,让16万户特困家庭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温暖送三岛
地处长江口的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是上海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了让那里近万户困难群众欢度春节,从2001年开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新年“蓝天下的至爱”活动中,推出了“温暖送三岛”救助项目。每年春节前,市慈善基金会为三岛的困难群众发放购货券,以流动超市的形式让贫困家庭领取价值约200元的年货套餐,包括棉被、棉衣、毛毯、保暖鞋、保暖内衣、年货等生活必需品。5年来,温暖送三岛活动发送的物资价值600多万元,帮助了近5万户困难群众。
爱心流动轮椅车
为了让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群出门提供方便,自1994年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先后向本市每个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慈善医疗定点门诊部赠送了9000多辆轮椅车。从2005年起,基金会每年再赠1000辆轮椅车,对社区内破损的轮椅车进行更换。同时让轮椅车进入大专院校医务室,为行动不便的大学生出行提供方便。以后,凡需配置轮椅车的大专院校医务室可直接向市慈善基金会申请;新设立的居委会、村委会以及需更换轮椅车的居委会、村委会可向市慈善基金会各区县分会提出申请。
贴身伴侣——慈善安康卡
随着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剧,尤其是独居老人中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的矛盾更加严峻,政府为此推出了以独居老人为重点的纯老家庭“安康通”实事工程,解决了众多独居老人的后顾之忧。但有一部分贫困独居老人因无力交费而放弃使用安康通。为此,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2005年设立了安康通专用基金,首批为本市6000户贫困老人安装了慈善安康通,让他们免费享受安康通服务。以后,凡本市户籍、年龄在60岁以上的独居困难老人,可到户籍所在地的区老龄办或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提出申请,送区县分会审批后报市慈善基金会,办理并发放“慈善安康卡”,即可免费享受服务。
让孤残儿童拥有温馨之家
为了让生活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内的孤残儿童与社会上同龄孩子一样享有父母之爱、家庭之乐,1997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民政局、新民晚报社联合发起了“让孤残儿童拥有温馨之家”的慈善活动,对传统的孤残儿童集中“养、治、教”的传统方法进行改革,以“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形式,让孤残儿童进入家庭寄养。凡符合寄养条件的家庭与市儿童福利院签订一份“委托协议书”,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在寄养期间,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仍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已有550多名孤残儿童进入家庭寄养,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得到了很好康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市慈善基金会每年为该项目资助200万元。
慈善教育
万人培训计划
1995年初,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免费或减免费为社会上的特困、残疾、重病康复者、下岗人员提供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到1997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待业职工迅速增加,为了配合政府的再就业工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又实施万人慈善培训计划,即每年出资200万元,在全市8个区建立了13个培训基地,先后开设了会计上岗证、计算机操作、家电维修、电梯操作、烹饪、艺术插花、家政服务、美容美发、营业员等25项培训项目,共培训了下岗人员11557名,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其中已有50%的学员经过培训后重新上岗或非正规就业,缓解了社会矛盾,为政府的再就业工程作出了贡献。
慈善再就业培训
1999年4月,香港汇丰银行为支持上海的再就业工程,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了60万元,设立汇丰银行再就业教育培训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至2005年底,已累计捐款500余万元。该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定向培训为途径,以岗位推荐为重点,开设了保健按摩师、中医针灸推拿、伴老服务、电梯驾驶员、电子收银员等市场所需的用工项目,已累计培训学员1.3万余名,其中60%的学员重新上岗,实现了再就业。此外,该项目于2005年专门开设了“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学员600人,涉及家政服务员、护理员、餐厅服务员、摩托车助动车维修等6个专业,为进城务工人员积极创造就业条件。
万名外来媳妇技能培训
本市有配偶为上海户口的外来女性约11.5万人,她们绝大多数来自外地农村,没有上海户口、没有工作、没有技能,家庭普遍比较贫困。为了配合政府做好外来人员的就业工作,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维护社会稳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2004年初推出了“外来媳妇就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帮助1万名暂无上海户籍、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45岁以下的“外来媳妇”,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择业能力,尽快踏上工作岗位,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在家庭、社会上的地位。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下属12个培训基地承担了这一培训任务,共开设了19个专业,包括美发美容、餐厅服务、客户服务、家政服务、电子收银、推销员、 房地产中介、营业员等。凡符合条件的外来媳妇可凭身份证、结婚证、配偶户口薄或身份证的复印件到长宁、静安、虹口等8个区的培训机构报名。凡参加培训的学员,需预付50%的培训费,培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的学员退还预付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学员不予退款。此外,参加美容美发师,中、西式面点师,办公应用软件操作员培训的学员,自己需承担200元的培训费,低保家庭的学员培训费全免。截至2006年6月份,该项目共培训外来媳妇达10000人,上岗率达63%,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资500万元,资助该培训项目,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尝试。
阳光下展翅
2004年7月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共青团上海市委联合实施了“阳光下展翅——上海社区青年慈善就业教育培训”,让家庭困难、学历层次不高、缺乏技能的青年参加中专学历教育和接受技能培训。中专学历教育分中专自考和成人中专两种形式,专业有经济管理、宾馆管理、市场营销、数控机床等;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有利于学员就业的原则,选择相关的两门专业。学制一年半,经考核合格可获得中专学历证书和两门职业技能证书。凡年龄16—25岁,具有上海户籍、最高学历为初中、身体健康、本人有求学就业愿望、家庭困难(低保家庭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的社区青年,可持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劳动手册及复印件、低保证明或低收入证明、学历证明及复印件、1寸照片两张,到户籍所在地的区(县)社工站或慈善教育培训基地报名,各区县团委负责指导社工站对报名者进行审核,并会同相关培训基地组织面试,对合格的学员发放录取通知书。首期学员已于2005年底毕业,194名学生中有191人取得了中专学历证书和两张技能证书,合格率达98.5%;其中153人成功就业,就业率达78.5%,在校学生600人,计划每年培训1600人。2006年接受培训对象已达1600人,其中800人由香港汇丰银行出资,另外800人由市教委出资。1600名学员的技能培训经费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参考文献
- ↑ 2018中国慈善榜发布 林志玲获评年度最具影响力明星慈善家. [2018-04-27].
- ↑ 本文内容来源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官方网站. [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