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原鄉位於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最南面,分南北兩道原,距縣城40公里。東靠平泉鎮,南接涇川縣黨原鄉、索羅鄉,西鄰平涼區草峰鄉,北接新城鄉,分南北兩道塬。中原鄉屬高原溝壑區,西北高,東南低,山塬兼有,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7.61公里。鎮涇、平鎮公路穿境而過。土地面積112.87平方千米。現轄高勝村、中原村、武亭村、殿王村、田站村、上杜村、原峰村7個村,7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850人(2017),有回族等少數民族。[1]
中文名稱: 中原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
電話區號: 0934
地理位置: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最南面
面 積: 112.87平方千米
人 口: 18850人(2017)
機 場: 慶陽機場
車牌代碼: 甘M
耕地面積: 6.4萬畝
土地面積: 121.76平方公里
總體概況
位於鎮原縣最南端,距縣城40公里,距福銀高速公路46公里,是全縣離高速公路最近的鄉鎮。東臨平涼市涇川縣黨原鄉,南界平涼市崆峒區索羅鄉,西接本縣新城鄉,北連平泉鎮,地勢西高東低,分南北兩條斜長塬面,最高海拔1478米,最低海拔1167.7米,新原路(新城至崆峒區索羅鄉界)、平中路(鎮原至涇川縣黨原鄉界)兩條公路順穿塬面。總土地面積112.87平方千米。年降雨量480~520毫米,一般多集中在7至9月。年平均氣溫9℃,無霜期150~170天。全鄉轄7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7個鄉直單位,總人口18850人(2017)。全鄉共有11個黨支部,66個黨小組,588名黨員,其中女黨員63名,職工黨員61名,預備黨員8名。鄉政府共有幹部職工64名,其中實職科級幹部9名。教育事業發展迅速,鄉內現有中學2所,小學9所,幼兒園9所,在校師生2900多人,初中畢業升學率持續上升。全鄉現有中心衛生院一個,專職醫護人員16名;村級衛生所7個,均屬合作醫療定點機構,外聘鄉醫14名。
中原鄉歷史悠久,其沿革亦因時代而變遷。漢屬高平縣,唐屬原州,明屬鎮原縣樂生里,清為樂生里瓦窯坡鎮,民國初改名中原鎮,解放後建中原鄉,1961年成立中原公社,至1978年共轄14個大隊,122個生產隊5185戶,26475人,1980年分設湫池公社,轄區縮小為9個大隊、94個生產隊、3195戶、16698人,1983年改稱中原鄉,2004年合併村組後至今。
中原鄉文風殊盛,景觀頗多,觀光覽勝者,絡繹不絕。漢西域古道,交通要衝,築有武亭城(今武亭行政村境內),用以接待西域獻貢之使,領護出使外國之節,今原址尚存,瓦礫甚多;中原村境內的城隍廟,終年香煙繚繞,鐘鼓悠揚;原峰村境內的原峰山,又名九支蓮花山,九峰環抱,四水迴繞,山峰獨秀,景色優美,上有堡寨及原峰觀,系明時興建,民國初重修,古廟建築群保存完整,為慶陽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85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25萬元,農業總產值5430萬元;糧食總產量10380噸,油料總產量235噸;鄉財政收入1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93元。全年共計實施項目18個,累計完成投資1883萬元,占計劃任務1820萬元的104%;扶持創辦專業養殖小區1個,成立「榮立養豬專業合作社」,新增規模養殖戶50戶,規模養殖戶達到950戶,牛存欄9500頭,出欄2800頭,豬飼養量達到17000頭。種植西瓜16200畝,秋季栽植蘋果2500畝,建成田站村千畝蘋果栽植示範點。完成秋覆膜任務3000畝,麥後移栽荏5000畝,「一膜兩用」冬油菜6000畝。小城鎮建設完成了拓寬拆遷改造和排污排洪工程;水利建設新打水泥窖600口,新打機井1眼,維修機井8眼,維修小高抽1眼;道路建設積極配合平中路、新原路完成鋪油改造任務;新農村建設田站村修建小康農宅51套,新修了村部、文化廣場、五保家園、衛生所,開發商品房68間,完成了街道整修硬化。上杜村綠化街道,製作花壇,鋪設路沿石,硬化街道。原峰村拆除街道舊房屋24間,填埋廢棄舊莊老院5處,已完成臨街10間商品房建設任務。中原村新農村建設籌措資金120萬元,新修小康農宅15套。
2010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635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55萬元,農業總產值5900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182噸,油料總產量830噸。財政收入完成22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18元。項目建設完成投資2792萬元,招商引資和啟動民間資金完成投資2925萬元,爭取到省市無償資金35.51萬元。養豬戶1760戶,占總農戶的36%,豬存欄7600頭,養牛戶達到4430戶,占總農戶的90.1%,牛存欄5430頭。在武亭村投資80萬元新建千頭養豬場1處。建成大型沼氣池一座,戶用沼氣200座。新建秸杆青貯窖40個。爭取香港施永青基金提供資金60萬元,扶持武亭、中原兩村發展規模養殖60戶。全年輸轉勞務5423人次,創勞務收入4000萬元。種植瓜菜9200畝。秋季集中連片規劃新栽蘋果2163畝,其中武亭村示範點完成703畝,殿王村完成500畝,田站村完成300畝。種植全膜玉米20268畝,及時有力有序地組織開展了玉米頂腐病防治,確保了玉米豐收。夏收後重點推廣油菜殘膜複種黃豆,麥後移栽荏,完成複種面積11500畝。新修梯田1153畝,完成荒山造林7000畝。完成平中路和中原至原峰過溝路鋪油,對高勝至上杜過溝路進行了鋪砂,中原、田站兩村對所有村莊道路進行了全面整修、鋪砂,新栽公路行樹5公里。實施了田站、武亭兩村安全飲水項目,新打機井1眼,修建水塔1座,蓄水池2個,鋪設自來水管道76公里,田站、武亭、原峰、上杜四個行政村、2950個農戶有望實現自來水入戶。完成危房危窯改造184戶。小城鎮建設完成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和淨化,主街道長1500米,寬12米,街道紅線控制內寬度達32.4米,綠化面積4500㎡,安裝太陽能路燈30盞、垃圾箱10個,配套建成農貿市場、水沖式公廁等,臨街修建商貿樓6棟,硬化人行道2500㎡。武亭村集中建成小康農宅17處,殿王村集中規劃修建農宅15處。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郭世明
政府鄉長:段軍亮
命名由來
據《鎮原縣誌》記載 ,中原鎮位於草峰、湫池、原峰、原成四大原之中,系五指原的中指原。民國初取中指之意,設中原鎮。
歷史沿革
1937年3月至8月,紅軍援西軍所屬三十一軍駐中原鄉。解放初設立中原區,1958年3月撤區設鄉,9月人民公社化時為中原大隊,隸屬平泉人民公社,1961年7月成立中原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稱中原鄉。
基本概況
自然環境:中原鄉位於鎮原縣最南端,總面積112.87平方千米。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7.61公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平均海拔1322.8米,源面狹長,山源兼有,嶺地溝壑多。丘陵少,屬寒溫帶半濕性大陸性氣候,中原鄉四季分明,年降雨量450一580毫米,春夏多東南風,秋冬多西北風。行政區劃:轄7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
人口情況:中原鄉總人口18850人(2017)。
四通情況:村村通電、通路、通水、通郵,程控電話輻射中原鄉。
文教衛生: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10所,有教職工192人,在校學生3487 人。有衛生院1所,有醫生護士10人, 病床4張。
經濟指標:2000年,中原鄉農民人均1350元,純收入1009元。
經濟發展
中原鄉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農業基礎實力增強。至1998年底新修農田3.08萬畝;興修各種水窖4056口,有效灌溉面積5135畝;栽植蘋果面積4948畝;種植烤煙5050畝;大家畜存欄6600頭。中原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56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達到356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達到216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0215噸,人均純收入1244元。
養殖產業:中原鄉面對蓬勃發展的養殖業,因勢利導,從資金和技術上大力扶持,為養殖戶爭取養殖大棚、集雨窖、沼氣池等項目,並先後聘請正大飼料公司、大北農飼料公司等企業技術員,深入村組辦養殖技術培訓班、到養殖戶家中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中小養殖戶如雨後春筍遍布中原鄉。中原鄉養殖戶達700多戶,累計年出欄育肥豬8000頭,銷售收入500多萬元。為了是養殖業上規模、上檔次,中原鄉採取「做強大戶、提升中戶、發展小戶、一點帶面」的方法,在基礎好的武亭村籌建80畝大的養殖小區,吸引養殖大戶進入,已有若干大戶建成了500頭規模的養殖場。養豬業的興旺,也帶動了養雞、養牛業的發展,王建功、陳鋒等養雞大戶雞存欄20000餘只;養牛大戶郭效勛肉牛存欄40多頭,中原鄉肉牛飼養達5000多頭。
瓜菜產業:「五指塬綠寶」西瓜是一個響噹噹的品牌,走南闖北,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成為當地農民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了做大做強瓜菜產業,中原鄉上利用春節前後的農閒時間,組織種瓜菜種植能手從整地、起壟、育苗、打杈等環節入手,培訓新種戶,講解栽培、管理技術,聘請省農科院技術員舉辦培訓班,家家都有來人參加培訓。由於推行科學種植和管理,2006年西瓜長勢特別好,鄉上及時拓寬整修鄉村道路,成立客服和信息中心,書記、鄉長和村幹部都親自上市場,千方百計聯繫客商,打開一條條銷路,順利地把中原鄉種植的9800畝西瓜銷售出去了,實現收入780多萬元,農民人均370元。高勝村是中原鄉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2007年種了1500畝瓜菜,總收入達220萬元,2008年群眾的積極性更高,種植面積達3000餘畝,銷售收入300多萬元。
勞務產業:中原鄉是鎮原的南大門,與平涼涇川縣、平涼崆峒區等地接壤,交通便利,信息快捷。為了把勞務產業做大,鄉政府成立了勞務工作站,依託本縣兩大勞務中介公司,發揮務工能人效應,建立北京、銀川、新疆等穩定的勞務基地,實行培訓、輸轉一條龍跟蹤服務。中原建司、創信公司每年帶動中原鄉從事建築業的勞務人員有數千人,每年培訓電氣焊、建築安裝、裝璜等技工300多名。鄉黨委、政府積極向縣職中家政、家電等專業輸送學員,使勞務輸轉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形成了浩浩蕩蕩的勞務大軍。2008年,中原鄉外出打工的農民達4000多人,可創收入3000萬元左右,其中組織輸轉2000多人次,累計收入1600萬元。
基礎設施
中原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戶戶通電,村村通車,30門程控電話和30門無線接入電話直撥國內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原鄉按照抓點示範、以點帶面和以村帶鄉的思路,連片規劃建設養殖暖棚。中原鄉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對新建的暖棚一律免徵耕地占用稅,並先後多渠道籌措資金2萬多元補貼給建棚農戶,共新建養殖暖棚216座、690間,新建暖棚養殖整體推進村6個,中原鄉暖棚養畜累計達到6100個羊單位。
生態建設
中原鄉組織中原鄉幹部群眾搶時搶墒,迅速掀起了以補植撫育和新建果園相結合的秋季造林新高潮。採取「先造樣板,培訓骨幹,以點促面、嚴把質量」的辦法,領導幹部,撲下身子,深入各造林點,統一規劃、統一時間、統一調苗、統一質量、統一標準,確保了工程質量和進度。已高標準完成退耕還林、協議荒山造林、生態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9221畝,其中退耕還林8157畝,協議荒山造林9264畝,封山造林500畝,新建優質杏園1300畝。同時,中原鄉還堅持一手抓造林,一手抓封山禁牧。鄉、村、組均成立了以黨員幹部為骨幹的封山禁牧工作隊,走村入戶,向養羊戶宣傳政策,細講要求,並巡迴檢查各山頭、各流域治理區,對於一些亂砍濫伐和出山放牧現象,工作組堅持原則,按章處理,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支持。
教育事業
中原鄉教育管理委員會創建於1986年,屬鄉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現有工作人員5人。下轄各級各類學校23所,其中獨立初中2所,六年制小學10所,村學11所;教職工202人,其中專任教師170人,在校學生3834人。鄉教委堅持依法治教,以民主、廉潔、高效、有序」的工作作風,認真實施「12345工程」,即本着一個「宗旨」,突出「兩全」,堅持「三個面向」,培養「四有」新人,狠抓「五個建設」,推動了中原鄉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1999年順得實現「兩基」達標,中原鄉共有23名教師獲得縣級以上黨政組織的表彰獎勵,120人次獲得鎮原縣鄉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表彰獎勵,中原小學被鎮原縣政府掛牌命名為「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學校,20多篇教研教改論文在縣級以上教育刊物上發表。
視頻
鎮原縣中原鄉武亭村溝泉社火隊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