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
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 |
---|
|
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英語:Kinmen Defense Command)簡稱:金防部,隊名「太武部隊」),為中華民國陸軍下轄防衛司令部之一,係中華民國國軍駐守在福建(金馬地區)金門縣的陸軍部隊,總兵力約3,000人,指揮官編階陸軍中將,戰時負責金門地區的作戰指揮及軍事管制,全盛時期總兵力約十餘萬人,隊名原為「擎天部隊」(與陸軍北高地區指揮部同名)[1],成立迄今擔負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第一線防衛任務。
原稱「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2006年3月因應《國防組織法》,更銜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迄今,前身為陸軍第十二兵團[2]。
目录
歷史
- 1949年初,於浙江省成立「陸軍第十二兵團司令部」。
- 1949年12月初,中华民国国军轉進金門,「陸軍第十二兵團司令部」就地改組整編為「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時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當時下轄三個軍(第五軍、第十八軍、第十九軍);另外為了加強金門整體防務,調來陸軍第二九六師,後期更銜為陸軍獨立第十三師。1950年年底,移防陸軍馬祖防衛司令部與陸軍獨立第十八師換防。
- 1950年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裁撤後,金防部直接隸屬國防部指揮。
- 1957年9月,為簡化指揮機構,金防部與陸軍第八軍軍部合併整編,陸軍駐金勤務單位均為陸軍總司令部直轄單位,戰鬥部隊則常設六個師級野戰部隊,兵力約為100,000人
- 1969年9月迄1980年6月,歷經「嘉禾專案」、「陸精一號專案」兩案調整陸軍部隊組織形態,並接受陸軍總司令部行政支援。
- 1983年10月,「陸精四號專案」生效,防區中的陸軍步兵第一四六師(金中師)移防回臺,並以原番號整編陸軍步兵第二八四師(南雄師)與陸軍步兵第一二七師(金西師),兵力為80,000人。
- 1989年4月1日,「陸精六號專案」實施,整編陸軍步兵第二八四師(南雄師)第三、六、九營為基幹營,兵力縮編為55,000人。
- 1993年推動「十年兵力精簡專案」,前後區分兩個梯次實施部隊精簡,並配合「精實後勤體制案」。
- 1997年實施「精實案」,區分2階段5期程實施組織再造暨兵力調整,由原本的4個師級單位、2個指揮部暨直屬營、連整編為4個聯合兵種旅、2個指揮部暨直屬營、連。全案於1999年4月順利完成,並執行「擎天演習」接受司令部整編成軍驗證,兵力縮編為25,000人。
- 2006年3月,因應《國防部組織法》,更銜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
- 2007年4月1日,陸軍裝甲第五八四旅(南雄旅)移防回臺。
- 2007年11月1日,降編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砲兵指揮部為金防部混合砲兵營、陸軍步兵第一一九旅(金東旅)改組整編為陸軍金東守備大隊、陸軍步兵第一二七旅(金西旅)改組整編為陸軍金西守備大隊,聯勤總部金門地區支援指揮部指揮官由少將降編為上校,陸軍步兵第一五八旅(烈嶼旅)改組整編為陸軍烈嶼地區指揮部指揮官維持少將編階,金門防衛指揮部由「軍團級」編制降編為「軍級」編制,金防部指揮官則維持「軍團級中將」編階,而非「軍級中將」編階。
- 2014年1月21日,陸軍烈嶼地區指揮部改組整編為陸軍烈嶼守備大隊,指揮官由少將降編為上校。
- 2014年4月17日,陸軍金東守備大隊、金西守備大隊合併整編為陸軍金門守備大隊。
指揮管轄
- 指揮官 一位 中將
- 副指揮官 一位 少將
- 參謀長 一位 少將
- 副參謀長 一位 上校
- 政戰主任 一位 少將
- 政戰副主任 一位 上校
- 士官督導長 一位 士官長
編制
直屬單位
下屬單位
- 陸軍烈嶼守備大隊(駐金門縣烈嶼鄉,原烈嶼地區指揮部)- 誠實部隊 大隊長 一位 上校
- 陸軍金門守備大隊(駐金門縣,原金東、金西守備大隊班超部隊併編)- 虎軍部隊 大隊長 一位 上校
- 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砲兵營(駐金門縣金城鎮)- 神獅部隊 營長 一位 中校
配屬單位
- 陸軍金門地區支援營-神豹部隊 營長 一位 中校
- 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101兩棲偵察營 - 海龍部隊
- 國防部資通電軍指揮部資訊通信聯隊資通支援第三大隊資通作業第二中隊金門作業隊(原金防部通資作業連)
已撤銷單位
參考文獻
- ↑ 不再是戰地 金門續裁2千兵. 蘋果日報. 2014年4月17日.
- ↑ 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 中華民國陸軍司令部.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