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烏龍鎮隸屬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地處東川區西南部,東鄰銅都鎮,南接紅土地鎮,西與湯丹鎮毗鄰,北與銅都街道隔江相望,距東川區人民政府24千米,區域總面積131.6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烏龍鎮戶籍人口為26346人。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設烏龍訊;2005年12月,由烏龍鄉改為烏龍鎮。截至2020年6月,烏龍鎮下轄3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店房村。
截至2019年末,烏龍鎮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1]
概況
烏龍鎮位於東川城區西南12千米。面積130.4平方千米,人口2.41萬人(2006年)。轄店房、碑棋、跑馬、大樹子、馬店、土城、元子、半坡、坪子、壩塘、水井、包包、大水井、瓦房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烏龍街。新羊公路過境。
沿革
1959年成立烏龍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設鄉。1959年成立烏龍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設鄉。1997年,面積105.3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碑棋、包包、水井、壩塘、半坡、坪子、園子、土城、跑馬、店房、馬店、大村子12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烏龍鄉,劃入原新田鄉管轄的瓦房、大水井2個村委會,設立烏龍鎮。
基本概況
烏龍鎮位於東川區西南部,享有東川城市"後花園"之美譽,也是東川的"米糧倉",距城區24公里,是通往紅土地驕子雪山的必經之地,轄區面積134.39平方公里,實有耕地19805畝,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98個村民小組。2008年初,全鎮總人口24526人,(其中農業人口23842人,非農業人口684人),少數民族1561人(其中回族1495人),占總人口的6.4%。境內最高海拔2676米,最低海拔1089米,山勢平緩,年平均氣溫18.4℃,無霜期305天,年日照時數為2247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820.39毫米,年均蒸發量3126.3毫米,屬亞熱帶氣候。森林覆蓋率為20.41%。烏龍鎮屬典型的農業生態鎮,"地上無廠、地下無礦",具有較好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具備一定的農畜牧業生產開發潛力。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薯、洋芋和豆類為主;經濟林果有核桃、板栗、李子、桃子和梨等。境內有古樸壯觀的馬氏住宅,秀美如畫的田園風光,奇麗傳神的"夫妻樹",還有青山綠水間開墾出來的紅土地,蘊涵烏龍悠久的農耕文化;壩塘水庫建成蓄水,為庫區周邊旅遊開發帶來良好機遇;土特產品有久享盛名的"烏龍米",清香而柔韌,色澤、口感俱佳。當地廣大回民精心飼養,採用傳統的回族手工藝醃製而成的牛乾巴,具有色澤鮮潤,味美香濃,回味悠長,便於貯存、攜帶,食用方便,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新興的鴕鳥養殖業已初具規模,鴕鳥肉是世界上公認的健康營養食品。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烏龍鎮大力發展經濟:一是夯實農業發展的基礎。以新農村建設為龍頭,抓好示範村點的建設,以點帶面,全面啟動烏龍新農村規劃、建設工作。在穩定糧食總產,優化品質的基礎上,主攻畜牧養殖業、果蔬業和林業三大主導產業、鞏固和加快鴕鳥協會、養牛協會、養豬協會發展,實現良好運行;利用熱區資源優勢,發展好油料、蔬菜、豆薯、花卉(苗木)、藥材的生產,對全鎮的經濟林果進行良種改造,初步建立起生態體系框架,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把烏龍鎮建成綠色無公害的旅遊生態鎮。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2007年實施大樹楊梅種植3000畝,加快西甜瓜、東桃、花卉、蔬菜等綠色產業的發展步伐;建成店房村肉牛養殖基地,培育養殖示範戶,促進全鎮綠色生態產業和特色支柱產業的形成。三是發掘旅遊文化資源。用東川轎子雪山及紅土地旅遊景點的開發,深入挖掘全鎮的旅遊資源,搞好對外宣傳,發掘二至三個紅土地景點。在適宜的地方種植一些觀賞性強的花卉、油菜,增強吸引力;做好馬氏住宅的保護和宣傳,借壩塘水庫建成蓄水之機,堅持長期不懈抓生態,把鎮建成一個生態旅遊鎮。加強發展旅遊業,使其儘快成為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重點產業。以鴕鳥協會及店房、壩塘的清真風味食品為龍頭,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新建一些上檔次的農家樂,提高接待能力。加強旅遊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旅遊管理人才。改善旅遊環境,完善旅遊服務體系,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遊產品,提供方便、周到、快捷、高效的旅遊消費服務,帶動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
鎮黨委、政府認真謀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調整發展思路,以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心,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提出"生態立鎮、農業強鎮、旅遊富鎮、科教興鎮、依法治鎮"的"20字"發展方針和建設"綠色生態、和諧發展、平安富裕"的東川城市"後花園"目標;緊緊抓住特區建設、壩塘水庫建設、新農村建設三大機遇;以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加快小集鎮建設和推進"和諧烏龍"建設為契機,推進烏龍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
基礎設施
為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烏龍鎮狠抓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做到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汛抗旱並舉,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2008年農田水利建設成效明顯,投資220餘萬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項目,解決了6個村22個小組1641戶6485人的飲水安全,投資35萬元,對劉家灣、山違背、大村子網烏龍小河河堤進行加高和延長(加高160米。延長300米)。投資2400萬元,實施大村、碑棋等6個村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新修機耕路11530米,生產道路8.1千米,田間溝渠33.1千米,土地平整600畝,改善灌溉面積4500餘畝,實施烏龍至鑽天坡12.5公里、新村至壩塘10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公路通行能力得到提升。投資100萬元,實施6個村6個村民小組的整村推進項目,農村生產條件得到改善。
基層組織
烏龍鎮建有黨總支1個,黨支部19個,黨員573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61人,黨員總數中,男黨員513人,女黨員60人。
鎮黨委一直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黨的中心工作來抓,為把"雲嶺先鋒"工程抓出實效,制定了副科級領導掛鈎到村制度。深入基層,聯繫群眾,建立農村黨員活動日制度,開展"十百千萬"科技致富先鋒示範工程,鼓勵致富能手入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加強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與各黨支部簽訂了責任書,要求各支部每個黨員每年要觀看黨員電教片不得少於12部。全鎮19個黨支部已播放各類電教片150餘部,受教育黨員幹部達2000餘人。
烏龍鎮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6個,團員510人。2007年10月成立烏龍鎮青年突擊隊。
農村經濟
烏龍鎮農業生產始終圍繞"調好結構求豐收,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引導農戶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在水稻種植方面,繼續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普及率已達100%。2007農村經濟總收入6094.23長32%,農民人均純收入1926年增長38%;2007年糧食總產量969人均有糧404.4公斤;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2007出勞務收入797。
人文地理
烏龍有少數民族1811人,其中回族1131人,占總人口的4.464%。他們信仰伊斯蘭教,以德高望重的阿訇主持教務,阿訇在主持儀式時使用阿拉伯語。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誕節等重大節日期間,回族男人均戴白色花邊無沿小帽,婦女均戴白色或其它顏色的蓋頭。洗漱(稱之為淨水)不用臉盆、用小壺,有特定程序,即嗆鼻、灌耳、漱口。由上到下左三下右三下擦洗全身,洗漱完畢後,便聚集到清真寺內,聽阿訇講經,進行禮拜。宰牛、羊、雞聚餐。還需掛功德(即捐款),所捐款項用於舉辦公益事業和救濟生活困難的人。肉食以牛、羊、雞、鴨、鵝為主,且要阿訇念經宰過才能食用,禁食豬肉、血液和自死的動物。長期以來,他們與當地漢族和睦相處,過着和諧幸福的生活。
烏龍壩曾因有五個龍潭而得名"五龍",清初稱為烏龍,屬東川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歸流,設烏龍訊,駐兵防守;嘉慶十九年(1814年)屬巧家廳白理化,設回三甲;民國設烏龍鄉屬巧家縣,解放後劃歸會澤縣新村區,設烏龍鄉;1956年劃歸東川礦區屬新村區,1958年屬東川市,1959年成立烏龍公社;1963年分設烏龍、坪壩、馬店三個公社;1964年烏龍、馬店合併為烏龍人民公社,1965年烏龍、坪壩、合併為烏龍人民公社,轄跑馬、碑棋、店房、坪子、大村子、半坡、壩塘、老河田(1970年劃入半坡)、水井、前進(包包)、馬店、土城、園子13個大隊;1984年5月區鄉體制改革,設烏龍區公社,1988年1月改設烏龍鄉人民政府,轄跑馬、碑棋、店房、坪子、大村子、半坡、壩塘、水井、包包、馬店、土城、園子12個村公所;2000年10月,農村基層組織改革後,跑馬、碑棋、店房、坪子、大村子、半坡、壩塘、水井、包包、馬店、土城、園子12個村委會;2005年12月撤鄉建鎮,設烏龍鎮人民政府,同時,原新田鄉瓦房、大水井兩個村委會劃歸烏龍鎮。2011年12月店房、碑棋、跑馬更名為居委會。
烏龍鎮園子村生長着兩棵古衫,當地人稱之為"夫妻樹"。"夫樹"干徑3.65米,無果實,"妻樹"干徑4.32米,有果實,兩樹冠高30米。"夫妻"樹並排而立,盤根錯節,枝葉相交,遮天蔽日,二樹成林,蔚為壯觀。當地村民把之視為"神樹"頂禮模拜。每當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談婚論嫁時,便雙雙相約樹下傾訴衷腸,互贈情物、立下誓言。凡在樹下模拜過的夫妻,無不兒孫滿堂,白頭偕老。年復一年,每當月上樹梢,青年男女就相約樹下,對歌跳舞,歡慶豐收,表達友情,故此代代相傳。
文化教育
烏龍鎮有1所中學,13所完小。2007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3154人,其中,小學85個教學班,共2226人,普通初中16個班,共928人。教職工總數181人,其中:小學120人,中學61人,初中、小學人均校舍建築面積分別為5.4平方米,3.2平方米。在"普六、普九"工作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100%。在教育工作中,始終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以實現創新教育為突破口,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依法保障教育的投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06年7月,初中畢業考試各科成績合格率達99.99%以上,升學率達72%。中學還開闢了校園文化建設專欄,心理輔導專欄,團隊會工作專欄等。
烏龍鎮有文化活動室一個,成立了烏龍鎮業餘文藝宣傳隊,2006年組織了烏龍鎮農村文藝調演,參加節目有19個,節目形式多樣,充分展示了當代農民的精神面貌,參賽隊員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7歲。2007年8月,還參加了東川區組織的酒歌大賽,獲得一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這些活動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自然資源
烏龍是個綠色生態農業鄉鎮,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人民勤勞、善良樸實,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遊資源。
烏龍鎮有耕地19805畝(其中水田5527畝,旱地14278畝),人均耕地0.84畝,擁有林地51224,有水面面積82574畝。烏龍鎮的地勢呈山區、半山區、壩區、河谷等多種地理結構。既可以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又可以種植鮮花、經濟林果、蔬菜,還可以養魚。
利用壩塘水庫建設契機,結合3000畝大樹楊梅的種植,開發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