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弗吉尼亚•伍尔芙 | |
---|---|
弗吉尼亚•伍尔芙 | |
原文名 | VirginiaWoolf |
出生 |
英国 | 1882年1月25日
逝世 | 1941年3月28日 | (59歲)
国籍 | 英国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墙上的斑点》 《戴洛维夫人》 《灯塔行》 《雅各的房间》 |
伍尔芙,(1982年1月25日-1941年)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Dalloway)、《灯塔行》(Tothe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Room)。
人物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Dalloway)、《灯塔行》(Tothe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Room)。复杂的家庭背景,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of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弗吉尼亚•伍尔芙(GeraldDuckworth)的性侵犯。昆汀贝尔认为,弗吉尼娅的神经错乱和自杀前的幻听,和弗吉尼亚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导致无法愈合的伤口有关。事实上,弗吉尼亚成人后非常厌恶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诚然对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复杂多变的情感关系,并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闲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亚的情感状态依然被认为是出格的。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甚至采用一种最为出人意料的极端方式——和姐夫克莱夫调情,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说傀儡。弗吉尼亚和瓦奈萨,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除了她们的艺术才华,还有她们的生活隐私。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Leslie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在某种程度上说,弗吉尼亚是上帝的弃儿,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她的小说《达洛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是她的精神写照。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 弗吉尼亚•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折射出内心的痛苦。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场发病,都有丈夫伦纳德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料,这无疑带给弗吉尼亚极大的鼓励和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当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重复来袭,最终不堪忍受时,她还是想到了自杀,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我想,两个人不可能比我们一向更开心了。” 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这真是一个不详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Ouse),以悲剧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她有敏感的外表,她却写出了清晰富于洞察力的文章。她的主要著作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个人经历
1882.1.25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ParkGate)22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Virginia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母亲是JuliaPrinsepJacksonStephen。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个女儿Stella,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Vanessa,Thoby,伍尔夫和Adrian。伍尔夫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House在伍尔夫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1895.5母亲Julia去世,伍尔夫第一次精神崩溃。 1897Stella结婚,怀孕,逝世。伍尔夫开始记日记。 1904-1905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夫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年末和Vanessa,Thoby,Adrian搬到布卢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46GordonSquare,Bloomsbury)。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College任教。Thoby的‘ThursdayEvenings’宣告布卢姆斯伯里组织(BloomsburyGroup)的成立,伍尔夫是其中的主将。 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一个知识精英的沙龙,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弗吉尼亚•伍尔夫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曾经以大胆的举动,挑战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 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亚•伍尔夫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她弟弟亚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译,贺拉斯•科尔假扮英国外交部官员,邓肯•格兰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亚的随从,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整个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完全将舰队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里。这个天大的玩笑后来经报纸披露出来,国防力量的虚有其表和官僚体制的空具其壳遂引起朝野震惊,英国军界和外交界顿时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伍尔夫确实是个好演员,许多传记作家对她的这场“王子秀”津津乐道,因为那简直就像一个神话。布罗姆斯伯里团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解散,到1920年,大部分成员才又聚集起来,另组为“记忆俱乐部”,以绝对的坦诚为原则回忆各自的人生经历,伍尔夫对两位同母异父哥哥禽兽之行的揭露和控诉即始于此时。 1906Stephen四姐弟到希腊旅行,Vanessa和Thoby染病,Thoby死于伤寒症,年仅26岁。 1907Venessa与克莱夫•贝尔(CliveBell)结婚。伍尔夫和Adrian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 1909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 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 1911搬到不伦瑞克广场(BrunswickSquare)38号,与Adrian、MaynardKeynes、DuncanGrant和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Woolf)同住。 1912.8.10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夫结婚。 1913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夫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13.7伍尔夫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14春天开始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 1915伍尔夫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 3月,GeraldDuckworth出版她的《远航》(《TheVoyageOut》)。伍尔夫夫妇搬到HogarthHouse.1917伍尔夫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夫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Leonard所写的小说《ThreeJews》。伍尔夫开始持续记日记,直到去世几乎不曾间断。 1919GeraldDuckworth出版小说《夜与日》。霍加斯出版《邱园记事》。在《时代文学增刊》上发表《现代小说》。伍尔夫夫妇买下Rodmel的MonksHouse.1921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 1922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与薇塔(VitaSackville-West)相识。 1924出版散文《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 离开HogarthHouse到Tavistock广场52号。 19254月散文集《普通读者》出版。
5月出版小说《达罗威夫人》。霍加斯由伍尔夫位于里士满的家中地下室搬到伦敦。 与薇塔开始一段亲密关系。 1927.5小说《到灯塔去》出版。 1928.4《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的费米娜奖(PrixFemina) 1928.10小说《奥兰朵》出版。 1929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出版,该散文系根据1928年在剑桥大学Newnham学院和Girton学院所作的主题为“妇女与小说”(WomenandFiction)的讲演而成1930结识英国女作曲家和作家EthelSmyth. 1931.10《海浪》出版。 1931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Pargiters》)。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 1932.7《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ALettertoaYoungPoet》)出版。 1932.10《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 1933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为英国女诗人ElizabethBarrettBrowning的狗所虚构的传记)。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5.1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1937.3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 1938.6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 1939伍尔夫夫妇离开Tavistock广场搬到Mecklenburgh广场37号,然而由于战争逼近的缘故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呆在Rodmell。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Fry:ABibliography》)出版。《幕间》草稿完成。Mecklenburgh的家在战争中被炸。 1941.2完成《幕间》写作。 1941.3.28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Venessa的短信后,她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英国苏塞克斯郡的刘易斯)的乌斯河(Ouse),终年59岁。 1941《幕间》出版
婚姻生活
伍尔芙的爱情生活十分坎坷,少女时代兄长的骚扰让她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她的第一个丈夫斯弗吉尼亚•伍尔芙 特雷奇是一个同性恋,两个人结婚不久就宣布离婚,相互承诺作一生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斯特雷奇在离开伍尔芙以后,一直惦记她的状况,觉得她身边应该有一个可以照顾她一生的人。于是经过他的大力活动,介绍伍尔芙认识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伦纳德。当时伦纳德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为了伍尔芙,他辞去了在殖民地的工作,起身返回英国。他给伍尔芙写了一封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之作:“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聪明,及至,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以上是伦纳德写给伍尔芙的一封短短的求婚情书,伍尔夫满怀欣喜的接受了他的求婚,两人在一九一二年结婚。这是一对天作之合,伦纳德先生在伍尔芙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伍尔芙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阴影,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对于这一切,伦纳德都欣然接受。伍尔夫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门,不让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的内容,包括伦纳德在内。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她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是能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夫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因为伍尔夫对于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状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讥笑她,对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伦纳德不会,这一点伍尔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在生活上,伍尔芙也接受了伦纳德的安排,不会对什么问题提出异议。1913年夏天,伍尔夫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的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位意识流大师大部分的惊世之作了。伦纳德不嫌弃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护她。他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夫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夫的病情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保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这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了29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争吵,可以说是相敬如宾。在此期间伍尔芙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可以说这一段时期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时节。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伍尔芙的病情,他的精神分裂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那一段时间。伍尔芙一手创建的印刷厂被炸毁,紧接着自己在伦敦所住的别墅也被炸毁。这两次事件在伍尔夫的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阴影,缩短了她拥抱死亡的路程。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伍尔夫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是给丈夫的,一封是给她姐姐的。她在遗书中说道,预感又要发病,而且这一次不会再度痊愈,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 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弗吉尼亚•伍尔芙 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维伍尔芙女士,容貌秀美,身材苗条,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黑色的长裙,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表情镇定,举止雍容,给人以一种大将之风的感觉,完全是一副美女教授的形象,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作家竟然会患上不可治愈的精神病,好在他的身边有过一位理解她的前夫,为她找到了照顾她一生,给她帮助,给他鼓励,爱护她并且保护她的丈夫,伦纳德先生,其实正是由于伦纳德先生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爱,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让我们受用终身。
人物评价
1984年于训练班毕业的蓝洁瑛是当时颇受追捧的新人中的顶尖,曾有过“靓绝五台山”的称号(香港广播道当时因云集香港电台、商业电台、亚洲电视台、无线电视台和佳艺电视台而得名“五台山”)。蓝洁瑛虽然屡被封杀,但还是参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没有人否认过她的演技和美丽的外貌。(网易评价)[1] 蓝洁瑛这个清秀得令人过目难忘的女子,年轻时由于她天生丽质的美貌而引起大众注意并喜欢,当她随着年龄的增长并积累了一定时间的演艺经验之后,她的演技也有了长进,以成熟老练的出众演技令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浪网评价)[2]
社会影响
伍尔芙提倡女权主义,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和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在英国文坛盛行的现实主义风格大大的背道而驰,他把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这一类当时的一流小说家称做,物质主义者,认为他们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夫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学界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弗吉尼亚•伍尔芙 1997年EileenBarrett和Patricia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Woolf:LesbianReadings》。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afraidofVirginia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afraidofthebig,badwolf”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著作影响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其后的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贺加斯岀版”推岀。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不过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二战后她的声望有所下降,但随著7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她又成为文学界关注的对像。写作于一九四二年的《幕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辞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这部小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这真是一个不祥之兆:仅在小说完成又过了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举世无双的伍尔夫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Ouse)自尽。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最亲爱的: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维(据昆丁•贝尔(QuentinBell:伍尔夫的侄子)所写的传记中原文译出)
现代研究
最近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这方面的一个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 子是1997年EileenBarrett和Patricia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学批评:《VirginiaWoolf:LesbianReadings》。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曾主演的电影《灵欲春宵》(Who'safraidofVirginiaWoolf),但这部影片的名字,却和VirginiaWoolf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国童谣,名为“Who'safraidofthebig,badwolf”在2002年,出现了一部以伍尔芙在写《达洛维夫人》期间故事为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Hours)。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但是没有获奖。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Kidman)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取材于普利策奖得主麦克尔•坎宁安(Michael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说。其中“TheHours”是伍尔芙在创作期间为《达洛维夫人》所起的名字。不过从事伍尔芙研究的学者对影片所描绘的伍尔芙的形象非常不满。
其它
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Woolf的小说《O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主要作品
小说
出航(TheVoyageOut,1915年) 夜与日(NightandDay,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Room,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1925年) 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1927年) 奥兰多(Orlando:aBiography,1928年) 海浪(TheWaves,1931年) 岁月(TheYears,1937年) 幕间(BetweentheActs,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HauntedHouseand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自己的房间(ARoomofOne'sOwn,1929年) 普通读者I(TheCommonReader,1925年) 普通读者II(TheSecondCommonReader,1933年) 三个畿尼(ThreeGuineas,1938年) 罗杰•弗莱传记(RogerFry:ABiography,1940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TheDeathoftheMothandOtherEssays,1942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TheMomentandOtherEssays,1948年) 存在的瞬间(MomentsofBeing) 现代小说(ModernFiction,1919年)
參考文獻
- ↑ 细数“靓绝五台山”蓝洁瑛荧幕经典角色 网易娱乐
- ↑ 抑郁症:蓝洁瑛 新浪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