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倫敦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倫敦金融城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倫敦金融城

地理位置

聖保羅大教堂東側

面 積 2.6 km²

現任市長 查爾斯·鮑曼

所屬國家 英國

倫敦金融城 (City of London),簡稱是倫敦城,是英國大倫敦的33個郡之一,位於倫敦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東側。 [1]

簡介

面積2.6平方公里,也被稱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由於該地聚集了大量銀行、證券交易所、黃金市場等金融機構,所以又稱為倫敦金融城。

發展歷程

倫敦城的發端始於公元43年,中間經歷過許許多多滄桑變化,尤其是1665年的瘟疫和1666年的大火給她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但是,大火之後的倫敦城很快就在恢復的同時發展壯大起來。到工業革命之前,倫敦就已經成長為世界首要的金融中心,而倫敦城則是這個中心的硬核,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集中於此。但是,戰後由於英國本身經濟的衰退,並且由於倫敦城內的銀行家們過於自負,懶於改變他們已習慣的傳統作法,再加上別的金融中心的崛起,導致倫敦城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跌落。但是,倫敦城內的深厚的國際銀行業務的基礎,以及在長期操作過程中積累的信用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經驗使她在60年代以後,恢復了其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80年代

倫敦金融城曾經無比輝煌,也依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它為英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80年代裡,它每年使英國純收入稅利20億英鎊以上,即使在經濟衰退的90年代初期,失業率居高不下時,倫敦城為無數人創造了就業機會。1995年,倫敦城內從事金融業、商業的人員有70萬,比法蘭克福的總人口還要多。但是倫敦城的功與過卻是英國人長期爭論的問題。

有人認為,倫敦城從來只考慮自己的發展和利潤,而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和工業的發展卻漠不關心。一次大戰結束後,由於倫敦城將精力過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資中,從而使英國的工業得不到發展所急需的大量資金,這樣,美國和德國不僅在鋼鐵等傳統工業上超過了英國,而且在高科技領域也領先於英國。1952年,首相丘吉爾為了保持英鎊的地位和維持倫敦城在國際金融上的重要性,採取了嚴苛的財政預算和緊縮貨幣政策,結果他的目的暫時達到了,但英國的工業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即經過一個短暫的戰後高漲期之後,國內需求持續地下降,幾個主要產業:造船、紡織、鋼鐵和煤炭都嚴重地收縮了。然而,即使是這樣,還是沒能擋住英鎊擠兌的命運。

二戰之後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來了。這之後,倫敦城的銀行家們為了維持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又多次損害了工業的利益:匯率高估使得英國的工業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減弱而使出口受到打擊。

這種工業與金融之間的矛盾再度緊張。當大量的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並獲取高額利潤時,倫敦城內的資金卻流向了國外。於是有人說,保守黨又一次以犧牲本國經濟為代價,幫助了倫敦城內的國際友人。即使倫敦城創造諸多的就業機會也受到了批評。人們認為倫敦城將大量的人才吸引到城內的各種金融機構中,使工業人才顯得缺乏。

為了平衡這些矛盾,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減少倫敦城的對外投資、對高收入實行高稅收等政策,這些政策限制了倫敦城自由轉動的車輪,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地理位置

從金融城往東不遠,是一個叫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的地方。那兒面積不大,卻矗立着數幢幾十層的高樓。從樓頂上的HSBC、Barclays、Citibank等廣告牌可以看出,這兒也是金融機構扎堆的地方,因此也被叫做金融城。與「一平方英里」不同的是,這兒的樓群都是近20年內建起來的,規劃更新,設計也更現代化。因此有人把這兒稱為「新金融城」,與「一平方英里」那邊的「老金融城」遙相呼應。在世人的眼裡,倫敦是世界上最富歷史傳奇和現代情趣的城市之一。她不僅以其豐蘊的文化內涵、美麗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吸引着來自全球各地的旅遊者和留學研究人員,更以其深厚的金融基礎、便利的交通、通訊和優越的金融經濟政策吸引着世界上各大金融機構在此聚集。然而,這些金融機構和英國歷史悠久的銀行、證券交易所一起,生存在泰晤士河北岸一片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一片土地便是大名鼎鼎的「倫敦城」,因其金融機構密集,所以又稱「金融城」。

經濟

倫敦是世界最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2013年排名,倫敦位居世界第一,這裡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市場,2013年倫敦日均外匯交易約2.5萬億美元,占世界41%份額,倫敦是全球最大的OTC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市場,2013年日均交易額約1.5萬億美元,占全世界幾乎50%的份額。同時倫敦還有世界第二的國際保險市場,有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黃金市場,而且,這裡的歐洲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在國際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倫敦城的中心,有一座沒有窗戶的堡壘似的八層大廈,這就是被稱為「銀行之王」的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在其周邊圍繞着100多家本國銀行和520多家外國銀行。

與英格蘭銀行相毗鄰的一棟豎火柴盒形的現代化建築是倫敦股票交易所。倫敦股票交易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世界證券交易的鼻祖。其股票交易量位於紐約和東京之後,居世界第三位。

商品交易行業在倫敦城內也是一個古老行業,我們早已從文學作品和銀幕上熟悉了那種商品交易時公開叫價的熱鬧場面。但是,1988年6月之後,這種做法不復存在,已被電子屏幕報價所取代。改頭換面之後的倫敦商品交易所更名為倫敦期貨與期權交易所,生意更興隆了,成交量也更加大了。

倫敦黃金市場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量曾達到世界黃金交易總量的80%,它的市場交易量和價格對其他黃金市場的交易活動有着很大的影響,是反映黃金行市的晴雨表,一般認為倫敦金市是金條質量控制方面的公斷人。

倫敦城的勞埃德(LIOYD'S,勞合社)是一個國際性保險市場,曾是世界保險業中資金最雄厚、保險費收入最高的保險壟斷組織。但是由於保險市場的競爭加劇,勞埃德已只能占到整個保險市場1%的份額。然而,它仍然擁有全世界大約25%的海上保險,而且它還是世界主要的再保險中心,因此倫敦城的保險市場仍是國際保險行業的一號種子選手。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2013年末發布的外匯和衍生品市場活動報告。報告顯示,倫敦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市場交易中心,也是最大的OTC利率衍生品交易中心。華爾街日報稱倫敦主宰了全球外匯和衍生品交易。

參考來源

  1. 倫敦金融城, 馬蜂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