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子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子渊
何子渊
原文名 He Ziyuan
出生 1865年1月23日(清·同治3年)
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
逝世 1941年(辛巳年)8月18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渊公
职业 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知名作品 《中华教育史》
《宋元明史概论》

何子渊临淑,讳东汉,广东梅州兴宁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国现代教育、实业救国、国共合作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人物生平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1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

1881年,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

1883年,因"少年老成,办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全县的教育工作。

1884年3月,何子渊从广州出发,自费乘货轮赴美游历、考察基础教育兼茶叶贸易,同年归国,矢志"教育革新、救国图强"。

1885年6月,他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小学",自任校长,并亲自给学生授课,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唱歌、体操、劳动等课程。

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

1896年,何子渊深感国力衰微,吏治腐败,便跟反清组织"洪门会"取得联系,并秘密加入洪门,被同门中人尊为"渊公"。

1903年冬,何子渊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民学堂』,第二年又与陈少岳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为后来成立的同盟会及兴民中学、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前身)培养了大批人才。"孙中山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仅兴梅两县便有200多人入会,这不能不归功于何子渊他们早年的教育革新。

1904年,何子渊与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人在这里筹划潮州黄冈起义,次年以修筑铁路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事",但因消息泄露而失败,史称第一次黄冈起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何子渊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入会,任嘉应州主盟人。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1905-1907年,何子渊先后两次与许雪秋谢逸桥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汇合潮梅会党余既成陈涌波等策动潮州黄冈起义,与丘逢甲一起营救张花谷、萧惠长等遇险党人。

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 ,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一中、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

1909年,何子渊又与萧惠长、张花谷、江柏坚等10余人商定向外侨借枪,准备在梅县揭旗起义。后因泄密而失败,撤退时何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不久之后,何子渊他们又与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炯何天翰等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1]和惠州起义。

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何天炯深情写下《忆子渊族叔》,将终日为会党同志奔波操劳,鞠躬尽瘁,心系党国的何子渊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

1911年,何子渊与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炯、黄兴等人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敢死队员筹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委派石马刁田村陈文友等洪门兄弟运送枪支弹药,拟在惠城发动起义,接应黄花岗起义事败,陈文友等人不幸被捕牺牲,葬于黄花岗,子渊长子何尚炬失踪遇难。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的协助,潜出军校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1912年初,何子渊被兴宁县刚成立的议会政府推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公推为议长。他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方案,并得以实施。

1914年,何子渊等人奉孙中山之令组织讨袁军,事败。萧惠长、张花谷被迫出走南洋,子渊则继续留守兴宁与袁氏爪牙龙济光周旋。

1920年,何子渊出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参与谘议军事",为粤军参谋长邓仲元献计献策,为推动粤军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1年,何子渊到广州公干,见到已担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孙大总统特授意何子渊将贯中烈士遗骸迁葬广州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安葬,并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罗师扬特为何贯中烈士作传并题写碑文。

兴宁人民为了纪念、表彰何子渊的功绩,1928年,由张英、罗幼山等人牵头,群众自发集资,在县城小笔门、沙前宫附近,即现在"和山岩"前面,兴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梁,并勒石命名为"东汉桥",

1930年代初,何子渊自筹资金,在兴城至石马的必经之路,即八仙亭前面转弯,靠"角罗径"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合土、砖石混合结构的桥梁,当地人亦将它命名为东汉桥,并勒石纪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子渊将三儿子尚文、四儿子尚周、女婿梁世骥等子女、亲属送上抗日战场。

1939年冬,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亲为何子渊赠"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悬于光裕庐中堂。同年冬,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映球代表一中师生特为即将退休的革命导师子渊先生赠画《木棉报春》。

1940年,何子渊因与兴宁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从速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 1941年8月18日,何子渊退休乡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国民政府特增发8.6两白银抚恤金,温克威县长亲自主持葬礼。

人物评价

在近代民族复兴的和平变革时期,同样涌现出何子渊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团体。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历史学家赵立人认为"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何子渊精神正是"渊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何子渊不仅为中华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还贡献了自己的兄弟子婿,他的家族不愧为革命世家。尽管在他去世之后,这个家族曾受到急风冷雨的吹打,然而历史终究是人民写的,在霾消雨霁、彩彻云衢的今天,何子渊及其家族诸贤的令名,将永为我们怀念。

何子渊先生既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教育家,又是一位满腔热情、立场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何子渊先生品节高尚,勇于奉公,对于子弟也常以民族大义相启发。(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

子渊先生勋劳卓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满腔热情的爱国情怀,就是要学习和弘扬子渊先生这个革命大家庭,在关健时刻对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物著作

何子渊著有《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与其他书稿一起整理成《东汉文存》(六卷)传世,1950年代"土改"时遭焚毁散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