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濼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何濼生 |
---|
圖片來自灼見名家 學歷 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 出生 1950年 性質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
何濼生BBS(英语:Ho Lok Sang)
簡介
畢業於香港大學經濟系,多倫多大學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專攻政策研究,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其後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2年,1995年轉到嶺南大學任職經濟系教授,並兼任系主任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何氏退休,但仍以兼任型式繼續其研究及教學工作。2016年9月轉職香港珠海學院為商學院院長;2019年何氏重返嶺南大學。現時是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兼任高級硏究員。何氏的研究以政策分析為主,學術論文約百篇,專書數本,涵蓋經濟、政治、心理,和教育等領域。先後獲政府委任為中央政策組兼任顧問、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香港成員、醫院管理局衛生服務研究委員會成員、香港金融研究所顧問團成員、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成員。從1999至2007年歷任香港經濟學會會長;2009至2013年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政策研究及倡議委員會成員。2016年獲特區政府頒銅紫荊星章。[1]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珠海學院前商學院院長,前嶺南大學經濟學系主任,爲幫幫香港出聲行動的主要召集人之一,也經常就不同社會議題發表意見。何氏專攻政策研究,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其後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凡12年,1995年底轉到嶺南大學,任職經濟系教授、並兼任系主任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其間2004-2010曾卸任系主任職。2015年何氏退休,但仍兼任教授及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和顧問。2016年九月轉職珠海學院任商學院院長。何氏早歲就讀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和喇沙書院,認為耶穌把誅罪人和惠「選民」的舊約改革成救罪人和平等觀的新約十分難得。何氏在加拿大留學期間皈依佛教,並創立多倫多佛學會,又曾任多倫多佛教聯合會的召集人,兩度參與組織大型佛誕慶祝活動。何氏是加拿大佛教教育基金董事、佛教劉金龍中學校董。何氏遵誠祥法師意翻譯了台灣出版的佛陀的100個故事,其後再譯心經、禪宗三祖的信心銘,乃至老子的道德經。除逾百篇經濟學論著外,何濼生著有 Human Spirituality and Happiness,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of Happiness, Public Polic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等書;其编纂書目包括Public Governance in Asia and the Limit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Quest for Excellence,Hong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 等。政治取態方面,何氏視防濫權的管治為重中之重,而反而輕選舉和政黨輪替。防濫權首重法治和制衡,並輔以新聞和出版自由。新聞和出版自由則須在建基於互相尊重的法律框架下運作。
1988年,何濼生建議地鐵公司(今港鐵公司)鼓勵乘客於非繁忙時段乘搭地鐵,地鐵公司便於同年6月推行繁忙時間附加費和非繁忙時間的早晨特惠計劃[2]。
公職方面,何氏曾被委任為中央政策組兼職顧問,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研究所顧問團成員,太平洋經濟合作議會香港委員會成員,醫院管理局研究委員會成員,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成員等。2016年何氏獲特區政府頒銅紫荊星章,以表揚其在政策研究上的建樹。
如何理解民調
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日前在一場公開辯論中說,自己「信任港人」,若遭香港主流意見反對則她將辭職。 這番言辭令坊間震驚。
事後林鄭澄清說,她所指的香港主流意見並非民調支持率。 她本意是,若有朝一日民眾的反對令其無法履行作為特首的憲法職責時,她會選擇辭職。
眼下香港眾多黨派紛紛推出各種民意調查,這時我們應當要問的是:這些民調作用何在? 政策制定者是否應當完全遵循民調行事? 民調能否告知我們何為好政策,誰是更優秀特首,何為施政重點?
作為一名政策分析者,我認為民調的確非常重要,但其功效僅限於解讀民眾所思所慮。 民調無法告訴政府應如何回應民眾需求、滿足民眾願望、緩解民眾擔憂。 因此,假設我們面臨四種政策選項,得到最多民意支持的未必就是最佳選項。 近期的英國脫歐事件就是極好例證。 針對是否脫離歐盟進行民調無可厚非,因為這可以收集民眾在該議題上的憂慮、擔心等資訊。 接下來政府應當做的則是設法尋求能夠解決這些憂慮擔心的最佳措施。 政策制定是一項複雜工作,需要對資料和資訊進行冷靜嚴謹的分析。 而民意調查則相對單純,它反映的是民眾情緒、個人偏好、個人利益、社會圈子,以及每個記者所接觸到的真實或不真實的資訊。 因此,那些得到最多選票的候選人只能說擁有最廣泛的民眾支持,不代表他或她一定能勝任特首工作。 同樣道理,一項擁有廣泛民眾支持的政策不一定是最佳政策選項。
民意調查大致等同於公司所做的旨在瞭解客戶需求的市場調查。 在瞭解這些需求之後,公司設計人員和工程師才能開始設計、試驗產品,並將產品拿到市場上做測試。 市場調查本身並不能教你如何設計一款產品。 同樣地,民意調查的功能也僅限於説明政策制定者瞭解政策優先項及民眾的首要關切,把政策制定全盤委託給民意調查實為瀆職之舉。
事實上,領導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集思廣益,這項任務在民眾反對他(她)時尤為必要。 在那些遭到民眾反對的領導者中,有些人的確無法勝任,而有些人則是遭民眾誤解。 這時,領導者需重新審視自身政策,若政策並無失誤,領導者及其團隊也仍應向公眾進行解釋,以贏得民眾支持。
政治領袖的一個必備特質就是為了公眾利益勇於做出艱難、甚至不受歡迎的決定。 那麼他或她如何知道某項政策是否符合公眾利益? 這需要判斷力,而準確的判斷力應基於對資訊的把握和理解。 為何一項不受歡迎的政策仍可能維護公眾利益?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得到眼前的短期利益。 而一心為公的政治領袖必須看得比普通人更遠,必須擁有足夠的慈悲心去關懷少數群體利益,這些人的利益往往遭只迎合多數人的民粹主義政府的漠視。 一位優秀的政治領袖應當時刻準備好挺身而出、勇於直言,而不是迎合公眾。
不幸的是,那些拒絕迎合公眾的優秀領袖很可能無法贏得選舉,而這正是選舉民主制的陷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舉就好比民調,它映射的通常是情緒、偏見以及選民的短期利益和個人關切,而不是對一個社會長期利益和需求的理解。 在香港邁向更高民主水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瞭解選舉和民調的種種局限。
香港將於不到一周時間內迎來新一任特首。 讓我們銘記,民調的確可以反映選民關切,理應得到重視。 但是,民調無法告訴我們如何回應關切,抑或誰是最合格特首。 選舉委員會的委員們在投票時應著眼於香港的長期福祉。[3]
影片
參考文獻
- ↑ 何濼生,灼見名家
- ↑ 立法會交通及財經事務委員會 地鐵公司如何量度市民對車費的意見及所作出的回應 (PDF).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4).
- ↑ 何濼生:如何理解民調,思考香港,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