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希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傅希秋(英語:Bob Fu,1968年-),美國華裔牧師。是對華援助協會創始人,為中國基督徒提供法律援助,美國福音主義者。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簡介
1968年出生在山東高密,1987年,進入聊城師範學院(現為聊城大學)英語系學習,期間受洗成為基督徒。1991年至1993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習,獲雙學士學位。之後在中共北京市委黨校任教。同時也活躍於家庭教會。1996年全家轉移到香港,後輾轉來到美國。2002年在費城創辦對華援助協會並誕下長女。2004年將協會總部搬遷至米德蘭並誕下次女。同時他也因為在赤腳律師陳光誠案件提供引渡協助而知名。
他是唐納德·特朗普的支持者。
福音主義
起源於1870年代的英國。在不同的時期中,福音神學一詞經常會被立場更為開放的新神學主張作為比較的對象,故而在基督教近代史中,福音派神學等同於信仰上的保守主義。福音神學的四大特點是:強調個人歸信基督(或曰重生);積極地表述和傳播福音;強調聖經的權威,堅信聖經無錯謬;強調與耶穌復活有關的基督教教義。
其強調「神愛世人」、基督為世人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基督的降生乃至復活便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福音、基督升天前要求門徒將福音傳到地極....等新約《聖經》的經節。強調基督徒應熱心地傳福音,主張「聖經無誤論」、「逐字聖靈啟示說」,但也沒有一致的權威釋經文本,多是各自採用「以經解經」的方式,只要不與別處《聖經》牴觸的情形之下,允許信徒用個人的經歷來解釋各別《聖經》章節。
視頻
傅希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搜狐,2019-09-27
- ↑ 神聖羅馬帝國(16)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搜狐,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