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沅(1767-1855),清代四川學者,是歷史上少有的被人奉為教主的學問大家,其著作《槐軒全書》,以儒學元典精神為根本,融道入儒,會通禪佛,體大精深,鴻篇巨製;又創立槐軒學派,名震一時。
他在醫學上也頗有成就,是名醫鄭欽安的老師,被後世尊為「火神之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有《火神之祖——槐軒醫學全書》。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劉沅
|
字號 字止唐、訥如,號青陽子
|
別名 通天教主、火神之祖[1]
|
民族 漢族
|
出生地 雙流
|
出生時間 1767年
|
去世時間 1855年
|
所處時代 清代
|
主要作品 《槐軒全書》
|
主要成就 融匯儒釋道三家,創立槐軒學派。
|
人物生平
劉沅(1767—1855年),字止唐,一字訥如,亦號青陽子,雙流縣雲棲里(今成都市雙流區彭鎮柑梓社區)人,清代四川著名國學大師,時人稱之「川西夫子」。劉沅創立槐軒學派,名震一時,他以儒學精神為根本,融道入儒,會通禪佛,成為集古今大成的一代通儒。他精通詩書,曾多次前往成都武侯祠、望江樓、簇橋等地,留下了許多詩詞墨跡。劉沅在醫學上也頗有成就,是中醫火神派的開派祖師。
劉沅自幼聰敏過人,7歲能文,被稱為神童。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劉沅考中拔貢。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時年25歲的劉沅考中舉人。然而,劉沅此後三試不第,又因家中屢遭變故,30歲後遂絕意仕途,在家奉養母親,潛心經史研究,著書立說,並設立私塾,教育後進。
嘉慶十八年(1813年),劉沅移居成都南門純化街(今已不存,原位於上南大街與中南大街交會處東側),因宅院中有一株老槐樹,故名「槐軒」。劉沅在槐軒治學講學40餘年,號為一代「塾師之雄」。他通常讓學生自學,定期解答疑難,並指導學生每日晨昏靜坐,養心存神,強身健體。學費不計多寡,視學生家財而定,家庭貧困者亦可免費讀書。據《清史稿·劉沅傳》記載,他的學生多達數千人,遍及省內外,百餘人考中進士、舉人,三百餘人考中貢士,清末民初的蜀中國學大師劉咸炘、顏楷、鍾瑞廷、劉芬等均出其門。
劉沅一生,未曾做官。道光六年(1826年),禮部下文,選授劉沅為湖北省天門縣(今湖北省天門市)知縣,劉沅以丁艱守制為由推辭不往。朝廷念其孝誠,改為國子監典簿,但他不久又告假還家。
劉沅晚年致力於公益,集資興辦慈善事業,多次帶頭修復成都武侯祠、青羊宮、二仙庵、黃忠墓等。在培修成都武侯祠時,劉沅重新調整三國人物雕塑,裁定雕塑的相貌、供奉位置,並在祠內刻建大量碑碣。
咸豐五年(1855年),劉沅在成都故宅逝世,享年88歲。光緒末年,經四川總督錫良啟奏朝廷,清國史館為劉沅立傳。翰林院編修伍肇齡也曾為其宅院題字「清儒林劉止唐先生第」。民國時期,簇橋地區的劉沅門生為其集資建造儒林祠,常往供奉朝拜。
劉沅一生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創立槐軒學派「以儒者兼弘佛道之學,著作等身,名震當世」。其學說博大精深,濃縮傳統文化精華,具有跨越古今的文化建樹和人生智慧,不僅對四川國學界影響深遠,更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人物評價
劉沅一生長達70年之久的教育和學術活動影響深遠。這主要表現在:
- 劉沅身後形成了一個以劉沅槐軒之學為宗的槐軒學派,其代表人物有劉咸炘、劉咸榮、劉咸焌、顏楷、鍾瑞廷、劉芬等。
- 劉沅身後形成了一個民間宗教派別即劉門教。
- 作為一個教育家,劉沅的槐軒書塾規模很大,經常求學的學生有三百人以上,師從劉沅學習的學生有數千人,故此當清季即有「川西夫子」之稱,為一代塾師之雄。今人張舜徽、南懷瑾、蕭天石、蕭萐父、吳天墀、李學勤等都對劉沅的學術有過關注。早先,馬西沙、韓秉方先生對劉門教作了開創性研究。最近,台灣中央研究院、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已開始了對劉沅生平和學術的系統研究,這些研究可望使得這位長期以來被人忽視的學者重現於世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