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劉璈(-1889年12月),字蘭洲,清朝湖南臨湘人,清朝地方官員。
劉璈為湘軍左宗棠人馬,因頗有戰功,任臺灣道道員。任內以「興建台北城」與「西仔反(中法戰爭戰役之一)之勝」最為著名。其後受政敵劉銘傳參劾,謫死黑龍江。
劉璈為台北府城實際建造者,也為中法戰爭(清法戰爭)中,少數獲勝的官員,著有《巡台退思錄》。
生平
劉璈是湖南岳陽臨湘人,初為諸生從左宗棠湘軍,同治年間任道員銜浙江台州知府,任上大興文教,建書院、設義塾、籌足辦學經費;同治十一年9月以道員候補開缺,加二品頂戴卸任歸鄉丁憂守制。同治十三年牡丹社事件,經臺灣道夏獻綸舉薦,劉璈被沈葆楨劄委為總理營務處。光緒元年二月任遇缺題奏道。光緒三年十月調左宗棠處。光緒五年初,補左宗棠部總理關內營務處及統領三營軍兵王詩正丁憂缺,同年暫署蘭州道,光緒七年正月,左宗棠被命為軍機大臣,四月,臺灣道張夢元升授福建按察使,劉璈簡授為臺灣道。
光緒初年任甘肅蘭州道道員,光緒7年(1881年)年授臺灣兵備道,協助閩撫岑毓英籌畫台灣建省,主張移台灣道於彰化,並駐以副將。[1]
在臺灣,劉璈興學校,招開墾,理冤獄,整頓鹽、茶和煤礦、稅務行業,頗有政績。光緒十年(1884年),法軍侵台,劉璈積極備戰,堅守陣地。基隆淪陷後,全臺大震,他言詞急切為前政敵淮軍系統的巡撫劉銘傳所忌,左宗棠死後,終被羅織罪名,彈劾入獄。中法議和後被流放黑龍江。[2]光緒十二年(1886年)7月抵達戍所,流放期間,黑龍江將軍穆圖善延為幕客,1889年12月即病死於穆圖善幕府。
後人稱譽劉璈是臺灣清治時期240餘年守臺治績最著的道臺,臺灣史家連雅堂編撰的《臺灣通史》中,亦稱他為“有經國之才”的能吏。
参考资料
- ↑ 郭廷以《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 左宗棠與台灣》
- ↑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劉璈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2-28
官衔 | ||
---|---|---|
前任: 張夢元 |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1881年上任 |
繼任: 陳鳴志 |